分享

中医如何认识与诊治疾病

 世纪风 2019-07-14

作为中医的发源地,中医学的理论及临床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自己,还有身边的亲朋好友,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中医,并受到中医理论的影响。从临床治疗的中草药、中成药、针灸、推拿、拔罐、刮痧,到中医美容、穴位减肥、理疗保健,再到电视上的养生节目、各种各样的保健品,直到前一阵热议的啤酒泡枸杞,等等等等,都是在中医的旗帜下进行的(当然,伪中医、骗子和假药也不少,此处一定要批判一下)。

虽然很多人经常也会说“我阴虚”、“你阳虚”、“他肾虚”、“她上火了”这样的属于中医范围的词语,但是通过笔者在临床中的观察,其实大家对于中医治病并不是很了解。古语常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如果大家有去找中医看诊,有应用中医药来进行治疗调理、保健养生的想法和诉求,尽量对中医多一些了解,肯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篇文章就和大家聊一聊中医到底是怎么来认识、诊断以及治疗疾病的。

中医理论认为人之所以生病,主要是由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个原因,“气虚”为主因,“邪凑”为诱因。当然,这只是在一般的、正常的情况下,如果是一些极端的情况,例如置身于大量核辐射的区域内所导致的恶性肿瘤,就不包括在内了,因为这个时候不管你的“正气”如何充足,也难以抵抗大量辐射,毕竟超人和X战警还是比较罕见的。

那么,“(病)邪之所凑,其(正)气必虚”应该如何理解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之所以生病,主要就是因为正气虚弱+病邪侵袭,导致人体的各项机能失调。这种机能失调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因为自身的体质就属于“正气虚”(这里所指的“虚”并不仅仅是指体质柔弱,也包括某类人群存在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患病的几率远远大于旁人;二是因为受到强烈或长期不良刺激(病邪)的影响,导致原本正常的身体机能出现失调。当上述两个原因导致人体机能失调之后,就会生病。

下面举几个例子,大家就容易理解了。在现实生活中,大家通过对身边所认识的一些人进行观察,就能发现下面的现象:

A.为什么老赵从年轻时候开始,就每天烟不离手,一天最少一两包,已经70多岁了,每天吼喽气喘的,有气管炎、有肺气肿、有哮喘,但是没得肺癌;而小王虽然也吸烟,但是远远没有老赵吸的多,怎么才40岁出头,就得了肺癌了?可怜这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可惜了。

B.老李每天都大鱼大肉、海鲜啤酒、撸串烧烤,从来都不知道忌口为何物,但是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老孙每天小心翼翼,非常注重养生,除了偶尔喝杯啤酒,一点恶习都没有,每天早睡早起只为能身体好,可是怎么就得痛风了?

C.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快,需要经常加班、熬夜、睡眠不足、精神紧张/抑郁/焦虑,所以好多年轻人也处于亚健康状态,觉得自己体力不足,经常头晕眼花,白天没精神,晚上睡不好,即使一个感冒,也缠绵数月,反反复复,时好时坏。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就这么不公平呢???

其实,A和B的两个例子说明易感基因(正气虚)+应激性刺激(病邪)导致疾病的发生。当一个人存在易感基因(正气虚)的时候,即使只是和别人一样,受到同样强度的应激性刺激(病邪),或者比别人受到更小的刺激,他也相当于承受比其他人多10倍、100倍,甚至1000倍的打击效果,自然发病的几率也会明显升高。这两个因素哪一个更重要暂不讨论,但是在目前的科学水平下,改变人类基因确实要比减少应激性刺激困难的多,所以需要大力提倡健康饮食、健康生活方式。C的例子说明原本正常的身体,因为长期的不良刺激导致机能失调,例如两军作战,人体内部环境已经被蹂躏的一塌糊涂、处处荆棘、矛盾丛生,难以抵挡敌军的进攻,稍微有点风吹草动,便丢盔卸甲、一泻千里,不堪一击。

既然我们的祖先在实践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发现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一致病理论,那他们是如何应对的呢?简单来讲,就是四个字:“扶正祛邪”。中医就是通过“扶正祛邪”,一方面使人体内部达到一个新的平衡,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恢复正常,完成自我防护;一方面严厉打击病邪,使其落荒而逃。

那么,我们再来聊聊 “扶正”“祛邪”

扶正:通过中医疗法改善或纠正人体机能失调(正气虚)的状态,尽量减轻易感因素对患病的影响。中医认为人体机能失调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气滞、血瘀、痰湿以及脏腑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与经络功能失调等几种状态。针对上述情况,中医采用中药、针灸、按摩、导引等方法,进行滋阴、补阳、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燥湿、祛痰、理气、协调脏腑经络功能的治疗,最大程度的改善人体内环境,一方面尽量纠正易感因素,减少发病;一方面通过调理内在功能,改善人体的内环境,清理掉疾病复发所需的必要条件。这也是中医所提倡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祛邪:通过中医疗法祛除导致人体发病的应激性刺激(病邪),尽量减轻不良刺激对患病的影响。中医根据病邪的不同性质,将致病邪气大致归纳为风、寒、暑、湿、燥、火等几大类,并针对性的采用中药、针灸、按摩、导引等方法,进行祛风、散寒、解暑、化湿、润燥、清火的治疗,以此来祛除病邪(应激性刺激),使不良刺激对身体的影响降至最低。

那么,中医发现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的致病原因,又想到了“扶正祛邪”这样的治疗方法,是不是就完美的解决了问题呢?并不是这样,因为两者之间还缺少了一个连接的桥梁,这就是辨证论治

有句老话说的好:“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笔者觉得虽然此句是反问句,其实完全可以当作是肯定句来读,因为太有道理了),可见生、老、病、死是注定要伴随每一个生命的始终。那么,在一个没有放大镜及显微镜,在尸体解剖属于违法,在男女授受不亲、不允许脱衣服进行体格检查的时代,我们的祖先肯定也要吃五谷杂粮,那就肯定也会遭遇疾病不断侵袭,他们要如何去诊断与治疗疾病,为理论与结果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呢?

智慧的华夏民族通过千年的积累,不断完善、补充与总结,创造出了一套有别于西方医学,至今仍独步于世界民族之林司外揣内”、“辨证论治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此处感慨一下,除了西方医学外,中医学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及丰富的诊疗经验,还留下了汗牛充栋般的治疗资料供后人继承与研究的医学,并且能够经过数千年时间的重重考验,至今仍在为子孙后代遮风挡雨,这真的很值得我们骄傲与自豪,而不是说起中医的时候一脸羞愧;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那一味味有功效记载的中药,那一张张疗效确切的药方,那一条条记录在册的医案,后面都是经过数人、数十人、数百人、数千人、数万人、数十万人、数百万人、数千万人的亲身验证,其中有多少苍生大医日以继夜研习经典,治病救人?又有多少患者因为误诊误治而延误了病情,失去了生命,而仅仅证明了此法、此药、此方对此病无效?这才换来了一个完整、有效,至今仍能在临床广泛应用的中医学,真的很不容易。千年时间+千万人数试验出来的结果,并不是一个仅有几十人、几百人参与、历经几年的临床试验就可以做到的。真的不明白有些人为什么非要自废武功,废除中医,有多一种选择难道不好吗?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没有了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白虎汤、桑杏汤、藿香正气散、双黄连口服液等,难道你感冒发烧、浑身无力、流涕喷嚏、头晕脑胀的时候,就多休息、多喝水,等待其自愈?还是只能服用那些吃了以后就昏昏欲睡、眼睛都睁不开的感冒药?有另外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难道不好吗?)。话归正题,即通过对人体外在表现出来的症状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总结,以此来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转归及预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遣方用药,治疗疾病。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四诊合参辨证论治

四诊即“(面色、舌象、体态)、(声音、气味)、(患者不适及病史)、(诊脉)”,然后分析归纳得到的症状(合参),再进行辨证辨证即指中医师通过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其它临床资料,再进行分析、综合,进而概括、判断患者属于哪种证候论治根据辨证的结论,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并选方用药。

综上所述,中医诊治的流程如下:望、闻、问、切→②分析辨证→③开具处方。只要选择中医治疗,不管是单味中药、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推拿等等,这三个步骤都缺一不可,哪一步都不能省略,没有经历的过程,就没法做出的判断;没有做出的判断,就没法开具的处方,而且也无法评价其他人所开具的的处方是否正确、是否有效。

总结:通过上面的文章,大家肯定对中医有了更多的了解,那么,在此总结以下几点:1、想要中医治疗,尽量面诊,因为中医是个体化治疗,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体质和证候开药,而不是千篇一律;2、因为每个人体质和证候不同,同一张处方并不能适合所有人,他吃的什么偏方,你的体质与证候不一定适合吃,如果南辕北辙,那还不如不吃;3、服药之后如果有效,那么患者的证候也会发生变化,这个时候就要再次重复上述的①②③,对药方进行修改,如此才算对症治疗,不能一张方子吃到天荒地老;4、中药也不能随便吃,如果不了解自己的体质和证候,吃了也许会有反作用。

    最后再感慨一下,医学(包括中医学)本身就是一门缺憾性的科学,一直走在不断前行的路上,永远没有终点;同时,医学也是一门经验性的科学,其发展就是建立在经验不断累积的基础上,经过发现→观察→尝试→失败→累积经验→再尝试→成功→解决问题→记录在案的不断往复循环,一路踉跄,步履蹒跚,艰难前行。因此,也希望大家能够对医药工作者多一些包容与理解,互相信任,战胜疾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