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诊。 基本资料: 女,10岁,腹部疼痛,常一周发作一次,每次十余分钟。 医院检查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四诊观察: 形体稍瘦。脸略长形瘦,面淡黄,少红润。眼睛略有疲劳感,目光较柔和。面部皮肤稍暗淡,略粗糙。 个性相对安静,不热闹。走路时的步子不大,力度中等偏弱。动作反应能力在中等。汗较少。上前臂部尺肤略有润感。 饮食一般,饮食没有特别偏好。大便稍干。饮水寒热温凉一般。 冬天手足偏冷。夏天怕热。 不畏风冷。肌肉相对较弱。腹部未触诊,但可看出略有紧张感,瘦弱的腹肌呈板直状。 舌淡红,苔薄白,微腻。 脉寸浮,关尺略沉缓,带弦象。 补述: 腹部疼痛时会很剧烈,有时会疼得弯腰。 分析: 综合脸形和身材,以及反应能力,从神情上可看到气血略虚弱,夹有湿邪。因其面部皮肤略松软,气虚和湿的可能性更多一些。此气虚来源于脾胃气虚,对食物的运化功能较差。 大便稍干,肠胃蠕动功能稍弱一些,结合舌象分析,可知为气虚推动力弱引起。 个性安静,不闹,说明热象不明显。总体在寒象中。 冬天冷,夏天热,说明对外界的适应力较差,也说明多为三焦阳气在表的协调功能较差。没有出汗怕风,说明不是在表的营卫不和,仅为脾胃产生气血不足,元气不足以敷布于体表。 腹部疼痛,在肚脐以上部位,定位在肠,也正是与脾胃相关。但疼痛剧烈,定位在肝。此为肝与脾胃不协调,肝木不能疏脾胃之土,土湿结聚不畅所致。舌象为气虚兼湿。脉象缓与弦,分别是湿、气虚和不畅所致。 综合以上,可以得到以下三个结论: 1.素有脾胃气血虚弱,以气虚为主,兼有湿邪。 2.脾胃后天之本产生元气不足,则在表的营卫不畅。 3.由营卫不畅,导致三焦由表致里的气机不畅。三焦由外到内,直入肝胆,再入脾胃,肝脾不和,湿邪结聚,成为包块。阻滞三焦在里的道路,不通则痛。 治疗: 先治肝脾不调,止疼消包块。再治脾胃气血虚弱兼湿邪以及营卫不畅。 处方: 柴胡12枳壳8白芍20生甘草6桂枝10 生姜三片,大枣6个撕破,炙甘草6麦芽糖50ML。 上方是以四逆散合小建中汤。四逆散舒畅肝脾,即舒肝缓中,小建中汤也是柔肝缓中,气阴两补。缓即为缓和疼痛。舒畅后气机消散即可消包块。 一周后,疼止。因上学忙,暂时未能有空再调理。 两个月后,再来复诊,诉胃口差,腹疼未再发生,其余症状与前基本相同,处方: 《外台》茯苓饮加法半夏。 太子参18 茯苓12炒白术10 陈皮6 枳实6 生姜三片 法半夏15 焦山楂 12 焦神曲15 服用两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