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嘉言讲《伤寒论》第十一讲 (述自喻嘉言《尚论篇》) 十一、中风病主用桂枝汤解肌和营七法 (喻嘉言先生结跏趺坐开始讲了。) 列位,今天我们重点讲桂枝汤用法。 7、中风病主用桂枝汤解肌和营七法 (1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本条提出四症: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用桂枝汤。头痛见第1条,发热汗出恶风见第6条,重互其文,以致叮咛,辨证用法,首宜识此也。 (13)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这里“浮弱”就是“阳浮阴弱”,外证未解,脉见浮弱,即使病程日久,也必当以汗解,而汗解应当遵用桂枝汤之法,不可误行发汗之法也,至于不可误下,更不待言了。 (14)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主之。 卫气因遇到外邪,故此奋起抵抗,而表现出“强”,而营气并无邪扰,因此与卫气的“强”相比较,表现出“弱”,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阳浮阴弱”之义,这里再次提出,以进一步强调。列位,要知道这里的“营弱”和我们常说的“血虚”并不是一回事,这里的“邪风”就是“风邪”,也不要任意穿凿附会。 (15)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为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这里“藏无他病”四字,暗含人身各种“宿病”,也包括“动气不可发汗”在内,因此见里无病而仅仅是表中风邪,有汗出不愈者,必是“卫气不和”了,假设病邪已经入于营,那么里已近灾,也就不可以宴然称里“无病”了。“时发热”的意思是,病见“有时发热”,“有时不热”,因此,先于未发热时,主用解肌之法,邪自不留也。 (16)病尝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尔。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本条阐明了为何中风病,卫受邪风,营反出汗的道理。营气未受邪,固营气本和,而此时,卫气受邪而强,于是出现不能与营气和谐的局面,这时,通过发汗之法,让风邪从肌窍外出,这样卫气不强,从而能够与营气和,就如同一个人酒醉后会发狂,而等酒去了,人自然而然也就帖然了。由此,我们也可以推知,假若营受寒邪,同样也会出现不与卫和的局面,此时,使用麻黄汤也是一样的道理。 (17)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中风之证,凡未传变者,当从解肌,舍解肌无别法也。 然而假如服用了桂枝汤以解肌,结果反而出现了热闷的情况,这是因为服药时没有依照法度的缘故。什么法度?就是我们讲过的一定要饮稀热粥以助药力,不使其不及,但取周身漐漐,微似有汗,不使其太过的方法。 这里提到,服药后反而出现“烦不解”的情况,一定是因为微微出汗也没有做到,因此肌窍未开,结果让药力反而引动了风邪,风邪漫无出路,势必内入而生烦。这时,针刺风池、风府,以泻风热之暴甚,让后风不继,则前风可熄,再与桂枝汤,引邪外出,则愈矣。 由此可见,解肌当如法也。 这一条借助服桂枝生烦的变化,从而竖此妙义,其背后的缘由,则在于对桂枝法度的进一步强调,因此,特详其意,好让用药者深知原理。 (18)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风家表解”,说的是中风病,已用桂枝汤。用桂枝汤而且已经使得表解,这已经完成了桂枝汤的历史使命。然而却出现了“不了了”的情况,这是因为风为阳邪,卫为阳气,风邪虽去,而阳气之扰攘,却未能一下子归于平静,这时若想治疗,也没有什么可治的。假若七日不愈,那么等到十二日,待余邪尽出,正气自然会平复,必自愈矣!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医者应当明白此时当以静养为务,而不可以喜功生事。 好了,列位,已上这七条,已经曲尽了用桂枝汤的妙义。我们来回顾小结一下: 第一条辨用桂枝之证;第二条辨用桂枝之脉;第三条辨卫强营弱,宜用桂枝两和营卫;第四条辨卫气不和,宜在未发热前用桂枝和卫;第五条辨营气不和,宜仍用桂枝和卫;第六条辨阳邪炽盛,服桂枝转烦者,先刺风穴,再行桂枝;第七条辨用桂枝表已解,宜俟勿药。 如此这般,深切着明。可惜过去都混编在诸多条文之中,其妙义因此难以清晰呈现,因此我专门将它们一一列举出来,名为桂枝七法,使大家对于仲景法度有清楚地认识。 今天的内容就是这样,重点讲桂枝汤解肌和营卫七法。下一节,我们讲假如见到医家不解肌反而误汗导致各种变证该当如何处理。 来来来,让我们一起关注“腔调中医”,把一个《伤寒论》逐一道来! (众人鼓掌,今日课毕,来日方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