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解 1、悟本:这个大本就是先天一气,服食金丹为一身之原本。人参果比喻金丹,原本之真,心灵之光。活生生的真炁人。参,参天地。把握天地阴阳。 所有人都该干的生命中第一位重要的事情。未识此者,静以察此;既识此者,静以养此。静极而动者,动以体此;应事接物者,临境验此。察动静有无之机,全虚圆不测之神者。大本既立,参天地而育万物也。 一之数,备于五而极于万,永恒的能量。 “万寿山”,无限;“五庄观”,金、木、水、火、土。配之五伦,为仁、义、礼、智、信;五元,为元精、元气、元神、元情、元性,合之一元,为混沌太极。 “大仙”,天地间惟此本之大;故友,唐僧,性也,大仙,命也,盂兰盆会上的故友。“行者”,天地间惟此五行之行。当于此五行之内,窃其先天之原本,人参果即金丹,人参果出于万寿山五庄观。 2、八戒羞耻难当 却说那三人穿林入里,只见那呆子绷在树上,声声叫喊,痛苦难禁。行者上前笑道:“好女婿呀!这早晚还不起来谢亲,又不到师父处报喜,还在这里卖解儿耍子哩!咄!你娘呢?你老婆呢?好个绷巴吊拷的女婿呀!” 色乃伤身之剑,贪之必定遭殃。佳人二八好容妆,更比夜叉凶壮。 只有一个原本,再无微利添囊。好将资本谨收藏,坚守休教放荡。 失者当保守,已失者当还返,既失而还返者当谨慎,只有一个,更无加增。此原本,乃生天、生地、生人之根本,顺之则死,逆之则生。修道者不过修此本,返本者不过返此本,还元者不过还此本,归根者不过归此本,复命者不过复此本。始终一个原本,天下人不知道这个原本,让人人都认识自己的根本,就是我们的使命。所以讲西游记。 那八戒撮土焚香,望空礼拜。行者道:“你可认得那些菩萨么?”八戒道:“我已此晕倒昏迷,眼花撩乱,那认得是谁?”(迷本而不识本,既是晕倒昏迷)行者把那简帖儿递与八戒,八戒见了是颂子,更加惭愧。沙僧笑道:“二哥有这般好处哩,感得四位菩萨来与你做亲!”八戒道:“兄弟再莫题起,不当人子了!从今后,再也不敢妄为。就是累折骨头,也只是摩肩压担,随师父西域去也。”三藏道:“既如此说才是。” (采战之邪妄,正如八戒晕倒昏迷,不省人事者。行者百般笑谑,是笑其昧本伤身,自取罪祸。不醒悟,而原本不能复,不能保) 3、必经之途 三春争艳丽。龙吟虎啸,鹤舞猿啼。麋鹿从花出,青鸾对日鸣。乃是仙山真福地,蓬莱阆苑只如然。又见些花开花谢山头景,云去云来岭上峰。(天地造化之机,阴阳消息之密,为万寿山五庄观之影) 三藏在马上欢喜道:“徒弟,我一向西来,经历许多山水,都是那嵯峨险峻之处,更不似此山好景,果然的幽趣非常。若是相近雷音不远路,我们好整肃端严见世尊。”(三藏到此地位,虽认得原本,知其好,尤当行其好,倘知之而不行之,则好者自好,于我无关,原本终非我有) 行者笑道:“早哩,早哩!正好不得到哩!”沙僧道:“师兄,我们到雷音有多少远?”行者道:“十万八千里,十停中还不曾走了一停哩。”八戒道:“哥啊,要走几年才得到?”行者道:“这些路,若论二位贤弟,便十来日也可到;若论我走,一日也好走五十遭,还见日色;若论师父走,莫想,莫想!”(生而知之者,安而行之;学而知之者,利而行之;困而学之者,勉强而行之。) 唐僧道:“悟空,你说得几时方可到?”行者道:“你自小时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还难。(后天意识的人生,多少辈子也走不到)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元神一念即到,为学人入门之道,而非仙佛堂室之奥。若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何必向灵山取经?欲上灵山,必经万寿山;欲到雷音寺,必历五庄观;欲见如来面,先食人参果。认识先天德一藏于后天五德,只是认识不行,要实修出来,五脏转阳,五气朝元,德一才会成为原本之真,不测之神) 却说这座山名唤万寿山(万物资始而资生),山中有一座观,名唤五庄观(五行并行而不停),观里有一尊仙,道号镇元子(真金永劫而常存),混名与世同君(混俗和光而不测)。那观里出一般异宝,乃是混沌初分,鸿蒙始判,天地未开之际,产成这颗灵根(先天真一之气,此气生于天地之先,入于五行之内,藏之则为真空,发之则为妙有,亘古常有,坚刚不坏,故曰惟西牛贺洲五庄观出此。此灵根,即首回之灵根,而有先后天之辨:先天地既是天地元气,“有物先天地”;后天地既是人的元性,“中有一宝,秘在形山”。出乎先天,入乎后天。先、后天之灵根,总是一气,总是大本,总是五行之祖。学道者能于后天中得此先天之一气,即能就此一气,统御后天之万理)。 4、镇元大仙 盖天下四大部洲,惟西牛贺洲五庄观出此,唤名草还丹(草,蒙昧之象,丹,圆明。于蒙昧之处,还其圆明,已包五行在内),又名人参果(“参”与“生”同音,为人生之结果)(西为秋,秋为万物结果之候。果者,阴中之阳,即后天中之先天一气,人参天地而成果,一理也。草,早也,言须急早还丹也,即金丹之真金,还元之嫡子也,故曰“镇元子” )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得熟,(九九纯阳之数)短头一万年方得吃。似这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果子。果子的模样,就如三朝未满的小孩相似(三日一阳生于庚,九庚金,纯阳之金,古河图),四肢俱全,五官咸备(四象五行无不藉此而生)。人若有缘,得那果子闻了一闻,就活三百六十岁(三百六十,坤阴六六之数,真性之地,八戒36变,若能闻的,顿悟圆通,可以了性);吃一个,就活四万七千年。(四者金数,七者火数,金火同宫,九还七返,造命之道。若能修而服之,长生不死,可以了命) 当日镇元大仙得元始天尊的简帖,邀他到上清天上弥罗宫中听讲混元道果(混元,无,名天地之始;果,有,名万物之母,先天一气)。大仙门下出的散仙,也不计其数(万事万物皆本于一),见如今还有四十八个徒弟,都是得道的全真。当日带领四十六个上界去听讲(四十八而共大仙,则为四十九,七七之数,隐示“七日来复”之旨),留下两个绝小的看家,一个唤做清风,一个唤做明月。清风只有一千三百二十岁,明月才交一千二百岁。(叁天两地之数,错落形容其妙,乃是实理,非是空谈,总不外一五而推至于万万也。俱形容两地叁天之实际,为先天真一之奥妙)镇元子吩咐二童道:“不可违了大天尊的简帖,要往弥罗宫听讲,你两个在家仔细。不日有一个故人从此经过,却莫怠慢了他,可将我人参果打两个与他吃,权表旧日之情。” 当日镇元大仙得元始天尊的简帖,邀他到上清天上弥罗宫中听讲混元道果(混元,无,名天地之始;果,有,名万物之母,先天一气)。大仙门下出的散仙,也不计其数(万事万物皆本于一),见如今还有四十八个徒弟,都是得道的全真。当日带领四十六个上界去听讲(四十八而共大仙,则为四十九,七七之数,隐示“七日来复”之旨),留下两个绝小的看家,一个唤做清风,一个唤做明月。清风只有一千三百二十岁,明月才交一千二百岁。(叁天两地之数,错落形容其妙,乃是实理,非是空谈,总不外一五而推至于万万也。俱形容两地叁天之实际,为先天真一之奥妙)镇元子吩咐二童道:“不可违了大天尊的简帖,要往弥罗宫听讲,你两个在家仔细。不日有一个故人从此经过,却莫怠慢了他,可将我人参果打两个与他吃,权表旧日之情。” 5、人参果 却说唐僧四众在山游玩,忽抬头见那:松篁一簇,楼阁数层。 松坡冷淡,竹径清幽。往来白鹤送浮云,上下猿猴时献果。那门前池宽树影长,石裂苔花破。宫殿森罗紫极高,楼台缥缈丹霞堕。真个是福地灵区,蓬莱云洞。清虚人事少,寂静道心生。(写清虚寂静,即道心灵根所生之处,即老子所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青鸟每传王母信,紫鸾常寄老君经。看不尽那巍巍道德之风,果然漠漠神仙之宅。(大脑,本性之地,人参果本性能量,从下边生,在上边养成) 二门上有一对春联:“长生不老神仙府,与天同寿道人家。”行者笑道:“这道士说大话唬人。我老孙五百年前大闹天宫时,在那太上老君门首,也不曾见有此话说。” 清风明月二仙童。唐僧上前,以左手拈香注炉,三匝礼拜,拜毕回头道:“仙童,你五庄观真是西方仙界,何不供养三清、四帝、罗天诸宰,只将天地二字侍奉香火?”童子笑道:“不瞒老师说,这两个字,上头的,礼上还当;下边的,还受不得我们的香火。是家师父谄佞出来的。”(言其属阴,而不足以同天之妙也。说出谄佞,不宜供奉) 三藏道:“何为谄佞?”童子道:“三清是家师的朋友,四帝是家师的故人(三乘法果图,太乙天仙),九曜是家师的晚辈,元辰是家师的下宾。”那行者闻言,就笑得打跌。八戒道:“哥啊,你笑怎的?”行者道:“只讲老孙会捣鬼,原来这道童会捆风!”(世人皆自圣予雄,即灵悟如行者,犹不能输服听信,知音之少)三藏道:“令师何在?”童子道:“家师元始天尊降简请到上清天弥罗宫听讲混元道果去了,不在家。”行者闻言,忍不住喝了一声道:“这个臊道童!人也不认得,你在那个面前捣鬼,扯什么空心架子!那弥罗宫有谁是太乙天仙?请你这泼牛蹄子去讲什么!” 那明月、清风,暗自夸称不尽道:“好和尚!真个是西方爱圣临凡,真元不昧。 二童别了三藏,同到房中,一个拿了金击子,一个拿了丹盘,又多将丝帕垫着盘底,径到人参园内。那清风爬上树去,使金击子敲果。明月在树下,以丹盘等接。须臾敲下两个果来,接在盘中,径至前殿奉献道:“唐师父,我五庄观土僻山荒,无物可奉,土仪素果二枚,权为解渴。”那长老见了,战战兢兢,远离三尺道:“善哉,善哉!今岁倒也年丰时稔,怎么这观里作荒吃人?这个是三朝未满的孩童,如何与我解渴?”(世人皆肉眼凡胎,虽宿根如三藏,犹难以指示而承受,宜乎自弃之多也!)清风暗道:“这和尚在那口舌场中,是非海里,弄得眼肉胎凡,不识我仙家异宝。”明月上前道:“老师,此物叫做人参果,吃一个儿不妨。”三藏道:“胡说!胡说!他那父母怀胎,不知受了多少苦楚,方生下未及三日,怎么就把他拿来当果子?”清风道:“实是树上结的。”长老道:“乱谈!乱谈!树上又会结出人来?拿过去,不当人子!”那两个童儿,见千推万阻不吃,只得拿着盘子,转回本房。那果子却也跷蹊,久放不得,若放多时即僵了,不中吃。二人到于房中,一家一个,坐在床边上,只情吃起。(示人以火候端的。先天之气,如露如电,易失而难寻,若一稍放,即失其中,生中带杀,非复固有。《悟真篇》云:“铅遇癸生须急采,金逢望后不堪尝。”正此不中吃之妙旨。) 6、偷果子(窃人参,赞天地之能也) 八戒道:“哥啊,人参果你曾见么?”行者惊道:“这个真不曾见。但只常闻得人说,人参果乃是草还丹,人吃了极能延寿。如今那里有得?” 那大圣使一个隐身法,闪进道房看时,原来那两个道童,吃了果子,上殿与唐僧说话,不在房里。行者四下里观看,看有什么金击子,但只见窗棂上挂着一条赤金,有二尺长短,有指头粗细;底下是一个蒜疙疸的头子;上边有眼,系着一根绿绒绳儿。他道:“想必就是此物叫做金击子。”他却取下来,出了道房,径入后边去,推开两扇门,抬头观看,呀!却是一座花园!(空花而无实果) 那行者观看不尽,又见一层门,推开看处,却是一座菜园(食之而无滋味)行者笑道:“他也是个自种自吃的道士。”走过菜园,又见一层门。推开看处,呀!只见那正中间有根大树。三层门内(此中有一宝,秘在形山,不在心肾,而在乎玄关一窍)。 真个是青枝馥郁,绿叶阴森,那叶儿却似芭蕉模样(至洁至净而无浊质),直上去有千尺余高,(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根下有七八丈围圆(七八一十五,圆成之象,本乎太极)。那行者倚在树下往上一看,只见向南的枝上(元神),露出一个人参果,真个象孩儿一般。原来尾间上是个蒂,看他丁在枝头,手脚乱动,点头幌脑,风过处似乎有声。行者欢喜不尽,暗自夸称道:“好东西呀!果然罕见,果然罕见!”他倚着树,飕的一声,撺将上去。 那猴子原来第一会爬树偷果子。他把金击子敲了一下,那果子扑的落将下来。他也随跳下来跟寻,寂然不见,四下里草中找寻,更无踪影。(金丹人人俱爱,倘知之不真,不能遽食) 土地道:“大圣,错怪了小神也。这宝贝乃是地仙之物,小神是个鬼仙,怎么敢拿去?就是闻也无福闻闻。”(还丹者,地仙之事。大丹者,天仙之事。然天仙必由地仙而始,地仙即是天仙之根,彼鬼仙顽空小乘小仙,阴神,安有此果?观此而天下道人,若有闻闻此道者,便是无量之福焉,敢望其得道乎?) 土地道: “这果子遇金而落,遇木而枯,遇水而化,遇火而焦,遇土而入。敲时必用金器,方得下来。打下来,却将盘儿用丝帕衬垫方可。若受些木器,就枯了,就吃也不得延寿。吃他须用磁器,清水化开食用,遇火即焦而无用。遇土而入者,大圣方才打落地上,他即钻下土去了。这个土有四万七千年,就是钢钻钻他也钻不动些须,比生铁也还硬三四分,人若吃了,所以长生。(金丹为混沦元气,不落一偏。落于一偏,不成正果,丝毫不容差错,所谓“毫发差池不结丹”也。金丹不易得,既得之后,尤不易保。倘不知止足,持盈末已,便是囫囵吞下,莫有尝出滋味,与不吃者等,其祸即不旋撞而至。此八戒嚷吃,二童查出人参果缺少,大骂之所由来也。古人谓还丹最易,火候最难,信有然者。) 大圣却有算计,爬上树,一只手使击子,一只手将锦布直裰的襟儿扯起来,做个兜子等住,他却串枝分叶,敲了三个果,兜在襟中,(三返一)跳下树,一直前来,径到厨房里去。 沙僧见了道:“是人参果。”行者道:“好啊!你倒认得,你曾在那里吃过的?”沙僧道:“小弟虽不曾吃,但旧时做卷帘大将,扶侍鸾舆赴蟠桃宴,尝见海外诸仙将此果与王母上寿。见便曾见,却未曾吃。哥哥,可与我些儿尝尝?”行者道:“不消讲,兄弟们一家一个。”他三人将三个果各各受用(三人分食,三人同志)。哥啊,为人为彻。已经调动我这馋虫,再去弄个儿来,老猪细细的吃吃。(八戒贪心不足,嚷出做破,不能防危)”行者道:“兄弟,你好不知止足这个东西,比不得那米食面食,撞着尽饱。象这一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我们吃他这一个,也是大有缘法,不等小可。罢,罢,罢!彀了!”他欠起身来,把一个金击子,瞒窗眼儿,丢进他道房里,竟不睬他。 明月道:“果子原是三十个。师父开园,分吃了两个,还有二十八个;适才打两个与唐僧吃,还有二十六个;如今止剩得二十二个,却不少了四个?不消讲,不消讲,定是那伙恶人偷了,我们只骂唐僧去来。” 行者道:“活羞杀人,这个不过是饮食之类。若说出来,就是我们偷嘴了,只是莫认。”八戒道:“正是,正是,昧了罢。”(金丹备五行而配五德,长老之疑畏,不智也;三徒之抵赖,不信也。不智不信,五德已缺其二,五行已偏于三。根本既摇,树果泯灭,岂非理数之必然乎!三藏身经五庄现不识人参果,而当面错过;八戒既识,行者能窃,已得原本,而不能防危虑险,以致得而复失。俱是不知留故友,窃人参之妙旨。不知留,不知窃,原本已失,取何真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