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惑病案 陈某,女,56岁,公务员,于2018年11月26日初诊,诉反复口腔溃疡、外阴部有小溃疡、肛门周边颗粒样不适伴灼热感10年,曾去多家医院就诊,仍不能完全确诊,初步诊断为“白塞氏”病,并给予维生素、激素类药等服用,又曾服用滋阴补肾中药,皆乏效。症状此起彼伏,病家甚为苦恼,经人介绍,求诊于我处,刻诊:舌暗红,苔薄白略腻,左关尺沉按稍有力偏数,右寸关弱,尺沉,口舌部有多处溃疡,伴口苦,口干,大便不成形,一日数次,睡眠稍差。 根据病人症状舌脉,辩证为狐惑病,证属肝经湿热,中焦不足,处以龙胆泻肝汤加味:龙胆草6、栀子10、黄芩10、生地30、车前子20、泽泻10、法半夏15、通草10、甘草20、柴胡10、白术10、党参10、当归10、大枣20,七剂 服药七剂后,1月10日二次来诊,患者诉症状并无缓解,细询其证,且有小便涩痛,大便干,舌苔薄黄,思之可能党参白术温燥所致,更方为甘草泻心汤合当归贝母苦参丸:生甘草30、黄芩10、黄连10、法半夏10、干姜10、大枣30、地榆30、苦参10、当归10、浙贝母10、人参10、白芍30。三剂 1月16日来诊诉,三剂药喝了六天,口腔溃疡明显减少,疼痛大减,小便涩痛缓解,肛门灼热消失,视其舌尖红点较多,暗红,左关仍偏数,提示中焦湿热,有伤阴之象,故再拟方:白芍20、黄芩12、黄连10、法半夏10、干姜10、生甘草30、大枣30、地榆30、苦参10、浙贝母10、人参10、白茅根50、槐花10。三剂 1月30日四诊,服药三剂后,诉口腔溃疡基本愈合,阴部溃疡面消失,肛门灼热感,颗粒状基本痊愈,拟方:槐花半夏泻心汤加减,白芍30、黄芩10、黄连10、法半夏10、干姜10、地榆30、苦参10、浙贝母10、人参10、白茅根50、槐花10、侧柏叶10、当归5、七剂,后续随访至今病情基本痊愈,并未复发。 心得体会 殷师曰:狐惑病,颇类白塞氏综合征。巢元方云:“夫狐惑二病者,是喉、阴之为病。……皆由湿毒气所为也。”(《诸病源候论·卷八·伤寒诸病下》)病见上下,而根在中焦,总由太阴湿土之病。“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即为脾虚中遏,湿热既盛,阴火伤胃之证见也。夫肠胃空虚,湿浊内生,蕴而生热,湿热生毒,偏蚀五脏,古人谓之“虫毒”,是以其初始病机,与“痞证”相类。然“虫毒”与“痞毒”毕竟不同,“痞毒”常滞气分,“虫毒”喜入血分。毒入血分,循经分走,腐蚀血肉,在上则喉疮、口糜、舌溃、牙疳,在下则阴疡、肛痈,且反复发作,此起彼伏,应狡狐出没不定之性焉。 “蚀于喉为惑”,“喉”仅指代“上部”而已,惑之为患,可遍及口咽,甚或目睛,即若赤小豆当归散证之“目赤如鸠眼”、“目四眦黑”。盖客气动膈,湿热毒邪滞于膈上,阳明热盛则伤肺胃,肺热而喉烂,胃热而口糜、唇疮、龈疳;少阴热盛则侵心肾,心热而舌疮,肾热而咽溃;少阳热盛则挟肝火上冲而损目,见目赤、灌脓、眦黑。甲肝之火不降,则见青色;丙心之火不降,则见赤色;戊土之火不降,则见黄色;庚金之火不降,则见白色;壬水之火不降,则见黑色。“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正示湿热虫毒流窜于脏腑,游移而外发之征象矣。 曾按:狐惑病是以口眼前后二阴为主的疾病,其类似于西医的“白塞氏综合征”,然其各组症状,仍不能完全定位此病,中医始《金匮要略》“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暍,甘草泻心汤主之”仲师以甘草泻心汤为主方,并“蚀于下部者,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外用合治之。 狐惑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症候变化多端,该患者初诊之时上有厥阴相火上冲口腔溃疡,下有湿热下注致阴部溃疡,肛门灼热,中兼有脾土不足,故用龙胆泻肝汤加参术并进,然服完后效果并无理想预期。 二诊患者出现大便干,小便涩痛,有太阴湿土化燥之象,故改用甘草泻心汤合当归贝母苦参丸加味,《金匮要略》“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用于妊娠者,取其滋润清热散结之功,津液不足小便难之证,然该患者有大便秘结,小便不利之证,于甘草泻心汤正切合病机,故病情缓解。 三诊四诊伤阴明显,故用槐花半夏泻心汤加白芍,重用白茅根50克,服药七剂后,效果明显,症状改善,该方殷师所创,是半夏泻心汤和槐花散合方,主治腹泻便脓血。证见腹痛隐隐,大便泄泻或溏鹜,便有脓血之证。 白茅根解 《本经》“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 《本草正义》“白茅根,寒凉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热而不伤于燥,又不粘腻,故凉血而不虑其积瘀,以主吐衄呕血。泄降火逆,甚效其捷。” 《医学衷中参西录》“白茅根味甘,性凉,中空有节,根类萑苇而像震,最善透发脏腑郁热,托痘疹之毒外出。其根不但中空,周遭爿(pán)上且有十二小孔,统体玲珑,故又善利小便淋涩作痛,因热小便短少,腹胀身肿;为其色白中空,故能入肺清热以宁嗽定喘;为其味甘,且鲜者嚼之多液,故能入胃滋阴以生津止渴,并治肺胃有热,咳血、吐血、吐血、衄血、小便下血,然必用鲜者效方著。” 中药学上白茅根之功效为“清热利尿,凉血止血,清肺胃热”,但从《本经》开始白茅根就有主劳伤,补中气之说,张公更认为,白茅根有十二个小孔,似人之十二经络,故能宣通脏腑,畅达经络,还能理气郁,通达气机,故有利尿之功效,故为气血双入之要药,泻中有补,补而不腻。其又能善于清热,甘寒清热而不伤阴,且能养阴滋液,对阴虚有湿热者更为中的。 故余在槐花半夏泻心汤中加入50克白茅根,以利下焦湿热,同时养下焦之阴,如增水行舟,清利湿热,而不伤正,故疗效确切。
|
|
来自: 彼案 > 《口舌牙喉苔白塞病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