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丹田,内气十足, 武功提升,打人丈外。 循经导络,世代受益。 上一期我们提及到了《易筋经》的起源,它的著作者与它的用途,尽管有些惋惜,它并不如武侠小说中那般神乎其神,但它在中国文化和传统气功之中依旧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它的确也被少林武僧们广泛习练,不过时至今日,这种功法已经难有古时的神奇,近代也只保有引导的内容,至于原本的功法秘籍,恐怕也只有古代的少林武僧懂得了吧。 《易筋经》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口诀,其动作,都与中国文化的很多内容相同,其真谛和真正蕴含着的文化和底蕴,都是需要思考才能领悟的。 又一说健身气功需要的是思考和理解,若是不理解,不思考,只是一味去模仿形态,那就只是形态而已,而气功这一从远古就有所流传的事物,必然是饱含古人的思想和学问的,古人的思想和文化都包含在这一些动作之内,而只有思考到了这些内容,其动作才能真正吻合古法,才能“动作到位”,才能“撑拉筋骨”,才能“易筋”,其气功的习练才能真正有效,那才有真正的,“气”的运动。 而上一期我们学习了易筋经的前三势,韦陀献杵,横担降魔杵,掌托天门,这三势实际上都与佛学有关,而且在本土文化之中,它们也与道家有关(之后会讲到派生性的关系)。 首先是韦陀献杵,韦陀指的是韦驮菩萨,又称韦陀天,梵名音译为私建陀提婆,意为阴天。韦陀菩萨是护持正法的一位大菩萨。 忆 山 东 兄 弟 韦陀菩萨是佛陀的护法,也是佛法的护法,也护修行佛法的众生,寺庙都会供奉韦陀尊天菩萨,职责是护法安僧。他将护持贤劫千佛中九百九十九尊佛出世,为他们做护法,是贤劫中最后一位成佛者,名楼至佛! 他面如童子,表示对佛教怀有赤子之心;手持金刚降魔杵,表示有能力摧邪辅正、除魔卫道。 而这三势实际上算是一个整体动作,我只是用分割的方式讲述了,现在我们重新审视这三个动作,又再看第二势,横担降魔杵,这个降魔杵是什么呢? 金刚降魔杵,又称普巴杵,是藏传佛教中的一种法器,原也属于古印度兵器的一种,现在被佛教引用为法器之一。其一端为金刚杵的样子,另一端为三棱带尖之状,中段有三个佛像头为柄,一作笑状、一作怒状、一作骂状。此法器通常为佛教密宗修降伏法所使用,用以降伏魔怨,表示具有威猛法力。 这东西就是韦陀的法器,算是重要的武器,用于护法和护人,那么这个献杵又是什么意思呢? 再一看上举天门,天门指的是什么? 天门,汉族神话中的星官名。属角宿,源于汉族人民对远古的星辰自然崇拜,是古代汉族神话和天文学结合的产物。位于室女座天区。包含2颗星,清《仪象考成》增补11颗,共13颗星。主天门侍宴应对之所。英文Celestial Gate,传说为黄道上的门,但在这里指代的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另一角度的,以人为出发点的,道家的说法(这里要同时提到天门地关)。 在道家天门地关大概有三种说法,第一种天门指头顶百会,地关指会阴。这种属于行气修炼的后天有为功夫,持这种观念的相当多。第二种则是天门指藏神之所,印堂昆仑。地关指藏精之谷,或两肾之间,大致都在下丹田这块。这种观念同第一种,都是后天有为功夫里的,因为执着人身有形之地,故跳出不去。最后一种则是道家修仙,先天功夫。天门指虚空,地关指阴跷。前一个需从无中生有,后一个需一通百通。同时天门也指天庭的四个大门,那也是天门。 那这一个动作,讲求的就是天地相通,与天去沟通,寻求一种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和相融,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寻求浑然一体的境界——这正是气功的习练之法。 这就是它的一个文化内涵。 在这一期我们将会继续学习易筋经的功法动作。 易 筋 经 第四式 摘星换斗势 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随呼吸反复5-10 次。 动作要点: 1.转身以腰带肩,以肩带臂。 2.目视掌心,意注命门,自然呼吸。 3.颈、肩病患者,动作幅度的大小可灵活掌握。 诀曰:只手擎天撑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摘 星 换 斗 式 第五式 倒拽牛尾势 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随呼吸反复5-10 次。 动作要点: 1.以腰带肩,以肩带臂,力贯双膀。 2.腹部放松,目视拳心。 3.前后拉伸,松紧适宜,并与腰的旋转紧密配合。 4.后退步时,注意掌握重心,身体平稳 诀曰: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空松;用力在于两膀,观拳须注双瞳。 倒 拽 牛 尾 势 第六式 出爪亮翅势 脚开立,两臂前平举,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两眼怒目平视前方,随势脚跟提起,以两脚尖支持体重。再两掌缓缓分开,上肢成一字样平举,立掌,掌心向外,随势脚跟着地。吸气时,两掌用暗劲伸探,手指向后翘;呼气时,臂掌放松。连续8-12 次。 动作要点: 1.出掌时身体正直,瞪眼怒目,同时两掌运用内劲前伸,先轻如推窗,后重如排山;收掌时如海水还潮。 2.注意出掌时为荷叶掌,收掌于云门穴时为柳叶掌。 3.收掌时自然吸气,推掌时自然呼气。 诀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出 爪 亮 翅 势 第七势 九鬼拔马刀势 脚尖相衔,足跟分离成八字形;两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左手屈肘经下往后,成勾手置于身后,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后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颈状。足趾抓地,身体前倾,如拔刀一样。吸气时,双手用力拉紧,呼气时放松。左右交换。反复5-10 次。 动作要点: 1.动作对拔拉仲,尽量用力;身体自然弯曲转动,协调一致。 2.扩胸展臂时自然吸气,松肩合臀时自然呼气。 3.两臂内合、上抬时自然呼气,起身展臂时自然吸气。 4.高血压、颈椎病患者和年老体弱者,头部转动的角度应小,且轻缓。
九 鬼 拔 马 刀 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