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法史上,以汉字书写的载体大致有这么几种:兽骨(甲骨文)、竹简(主要是汉简一类)、摩崖、石碑(主要是汉代隶书和北魏墓志)以及纸、娟等,人们一般把存放在纸娟上的书迹叫帖学,把刻记在摩崖和石碑上的叫碑刻,而碑刻一般大都在北方存放的较多,而保留在纸娟上的大都在南方。 碑学与帖学在清朝,人们又根据书法南北派,将它们分为南书和北书,南书是指东亚南朝的书迹,北书是指北朝碑刻的书迹。也有人将它们分为阳刚和阴柔之美,阳刚之美主要还是碑刻之类的,阴柔是指帖派之类。 清朝后期,书家们的眼光主要集中到了对南北朝碑刻的研究和学习上,这里主要的代表人物是:阮元、包世臣、何绍基、赵之谦、康有为等人。对碑学研究最深的是康有为,但之前,也有人已经对此提出了一些主张,但始终还是没有康有为的更为深入和全面。那么,清朝书家为什么经倡导人们学习碑学,学习碑学对书法有什么好处呢? 清人对南北书派的看法清朝中后期,出土了大量的金石书迹,使得人们对书法的认识又增加了很多,眼界得到了开阔,一些对书法敏感的人便开始将金石文字作为取法对象,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乾隆、嘉庆时期的邓石如、伊秉绶等人。 而一些文人学者,却把眼光放在了对金石文字的研究和书法历史的考察之上,这也许是碑学书法研究的初期形态。 阮元是清代学者和书法家,他是'二十年来留心南北碑石,证以正史'的研究者,其主要贡献是著有《经籍篡诂》、《十三经注疏》、《皇清经解》等一百八十余种考古及书法史方面的著作。他认为:
他对南北派的书家一一列出,但有些是南北都有,其原因是南北书在隋时出现了交汇,而隋朝影响最大的是北派。对评述南北书风时他认为:
另一位比较著名的对六朝古法有较高认识的人是包世臣,他认为北碑书迹的点画、结构及气象都有峻拔和跌宕之美,在《艺舟双楫》中,他提出了北朝隶书的美在于:
对北碑风格按体系划分后,认为北朝书法体势开张,如去鹤游天的逍遥,如构造坚实有龙威虎震之态。 康有为对碑派书法的看法,是建立在实用的学习之上的,他认为'贴学已坏',已经不能让人们从真正的古人那里学到什么,而只是前人以讹传讹的'伪作',只有碑才会留下'真迹'。他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到:
康有为与前人不同,直接说出了学习碑学的五个好处,也就是学习碑学的必要性,是清朝书家提倡学习碑学的主要倡导人。前面两位尽管提出了南北书迹的看法,但不如康有为的观点更为直接和鲜明。 学习碑学的方法北朝遗留下来的碑学书迹很多,并且大多都是古拙朴茂、又有典雅秀美的书法特征,碑迹从流传意义上来讲,要比在唐和唐朝以前那些刻版更真实、更生动,因为刻版是对前人书迹的再刻过程,在此期间,一刻再刻,字迹必定要改变,毕竟不是那些前人的真迹,碑版书迹就不同了,尽管在刻制过程中会稍许发生一些改变,但总体来说,仍是'第一版'或是'现实版',如同前人真迹一般。 包世臣认为,学习北碑书迹的方法应当从点画、结构学起:
这虽然是对北朝书法特点的一个描述,但其中包含着一些取法和技法用笔的学习方法,因为刻凿出来的效果正如我们平时所说的'透过刀锋看笔锋',在学习实践时,应当按照这样的思路去理解当时书丹人的书写时的方法,去营造用笔、点画、结体以及用墨的状态。 何绍基认为,学习北碑书迹要善于用笔,主要强调干净利落:
康有为从汉碑的气象风格上谈到了学习汉隶要注意的一些基本方法,他认为:
他告诉人们,在学习汉碑时,要尽量向更古的书体靠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那些书法所渗透释放出来的艺术气象,这也是学习汉碑的方法和好处。 总之,碑学是前人遗留下来的最为真实、最为可靠的书迹,是后世学习书法的经典模板,尽管从帖学中可以窥见古人用笔之风貌,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帖学版本少之又少,宋以后又刻制了一些帖本,但传之难免有误,而清代学者又担当起弘扬古风的重任,使得北朝书法又得以振兴,也为后世提供了学习的多种方法和路径。 |
|
来自: 摄影姥 > 《……碑.刻.帖.印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