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年06月11日 地点:西安君悦酒店 壹 文明重建是中国继续发展的历史基础 1、中国文明的根基仍然是农耕经济文明 2、必须创建工业经济时代的新型国家文明 3、只有经济增长,没有文明发展,就没有历史出路 4、重建中国文明的首要条件,是重新解读中国历史,对我们的文明根基提供发现性认知 5、最重要的是重新解读中国统一文明的巅峰时代 6、《大秦帝国》就是基于这样的文明认知使命的作品、一部精神本位的作品,与传统历史小说很大区别 贰 秦人简史:中国文明前三千年的历史主线 1、五帝时期的秦部族(驯兽、执法)是基本大族群之一 2、大禹治水,秦部族是四大主力族群之一(水德起源) 3、夏启政变,伯益被杀,秦部族逃亡隐匿 4、夏末 商汤联合秦部族灭夏 秦部族成为殷商重要诸侯 5、商末 周武王灭商 秦人拒绝臣服 70余族三分逃亡 6、西周初中期 秦嬴族以陇西西汉水上游河谷为生存基地,200余年在抗击戎狄包围中强大起来 7、西周末期镐京之变 秦人出兵 挽救周室 8、西周东迁洛阳秦人接受虚封(周人王畿之地) 9、秦国三代浴血奋战,全部收回封地 成为最大诸侯之一 10、春秋前中期 秦人努力回归主流文明 实行车战 成为五霸之一 11、秦穆公之后 秦国低谷 战国初期被魏国严重蚕食 12、战国初期秦献公连绵对魏国大战 国力严重消耗 叁 千古巨变:秦国之孝公商鞅变法 1、秦孝公困境求贤令(分土求贤) 2、商鞅背景(卫国人 正宗法家 师从不详 ) 3、历史背景:战国变法浪潮 普遍实行法治 4、商鞅变法之阶段: 突破口:以徙木立信激发国民变革激情 第一次变法:以消除私斗、奖励军功为核心 第二次变法:以确立土地私有制为核心 废井田 开阡陌 民得买卖 虚封制 第三次变法:移风易俗 拓展税源为核心(分居制) 5、商鞅个人悲剧 为巩固法治而献身 提供了反复辟的可能 肆 战国法学为中国法治文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1、战国法家的历史特质 理论性 实践性 使命感(自觉牺牲) 2、战国法家创建的法学基础理念 性恶论:法治立足人性恶 本质在惩恶治奸(西方近代才有) 法贵执行论:法治的根基在实施(司法) 商鞅行法思想 底线论:圣人作法 一定名分 (维持社会底线 保护私有财产) 国家信用论:法治轴心在国家信用 (两大历史案例:徙木立信 20万刑徒横扫暴乱) 伍 秦帝国创建统一文明的伟大进程 1、孝公六代功绩(坚持法治 努力开拓) 秦孝公 秦惠王 秦武王 秦昭王 秦孝文王 秦庄襄王 2、秦王嬴政简历 生于赵 8岁归秦 立太子 13岁立秦王 3、秦王嬴政21岁亲政 三个时期 第一个10年:稳定国政 重振法治 富国强兵 第二个10年:统一中国(八大战役) 统一文明 第三个10年:大建设 反复辟 大巡狩 51岁死于沙丘 陆 秦帝国创建的法治社会功绩 1、秦法创制一:直接推动生产方式的革命 废井田 除奴隶 开阡陌 土地私有制(商品化) 2、秦法创制二:中国进入自由民社会 黔首 跨越奴隶制 3、秦法创制三:直接推动国家政体的革命 废除分封制 推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 三公九卿制 4、秦法创制四:统一经济制度 推动农工商全面发展 度量衡 货币 交通 税制 土地分配 水利制度 5、秦法创制五:文化统一 文明灵魂 文字 博士宫 教育 6、秦法创制六:创建国家荣誉制度 军功爵位制 农商爵位制 产品责任制 7、秦帝国速亡原因:求治太急 善后无方 回顾与启示 1、后世人治 不能否定中国法治的历史根基 2、越过两千余年 直接与统一文明正源精神对接 3、建立中国法治社会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