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季易腹泻,可能是脾虚的缘故

 四季平安招财猫 2019-07-15

进入夏季,就进入了炎热的季节,也进入了腹泻高发的季节,很多人以为是吃了不新鲜的食物导致。其实,还可能是脾虚的缘故。

《素问·金匮真言论》 云:“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古人发现长夏民众容易患洞泄之症。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云:“洞者,食不化,下嗌还出。”

“洞泄”之“洞”字作“疾速”解,其主症为食物下咽后未及消化而旋即泻出,此可理解为现代医学的急性腹泻。

无论生克五行还是中土五行,夏秋季节之间均有“长夏”。

“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的长夏应指农历六月,位于夏秋之交。此季脾弱胃强而湿胜易发脾胃病。

1.长夏洞泄与风邪相关。《素问·生气通天论》 言:“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提出洞泄与风邪相关。风邪乃外感而得之,与时令的运气相关,风应肝,侵袭人体,即出现肝木克脾土之象而出现泄泻。

2.长夏洞泄乃因水湿为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湿胜则濡泻。”长夏之际,雨水日下,湿气隆盛,湿伤脾土,脾失健运,土不制水,水谷走肠间,故见泄泻。

3.寒中为阳虚及过食生冷所得。长夏易发寒中,一因长夏之季,暑热极胜,人应于天,阳气极于外,无以温养中土,故发寒中之病;二亦因长夏过食生冷,或是阳虚之人,进食生冷,损伤阳气,此为内伤于寒,亦有纳凉贪冷而外感于寒,此皆为寒中。长夏寒中损伤脾阳,加之风邪、湿胜,长夏洞泄多兼有寒,表现为风冷、寒湿之象。

夏季腹泻的治疗

长夏洞泻寒中治疗上当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当以散寒除湿,祛风止泻为法,治疗上当辨清湿、风、寒的偏重偏轻,瘥后不忘固护脾胃。

夏季腹泻以湿为关键,且常与寒相夹,当温化寒湿以止泻。四苓汤、胃苓汤均可利水渗湿,取利小便实大便之功。若寒重,则应加重温中止泻之品,赵绍琴治寒湿泄泻时喜用苍术、茯苓、藿香、炮姜、桂枝等为基本方加减治疗。

风邪初袭致泄泻,则以解表祛风。 《医门法律·肠风飧泄》 提到:“倘知从春令治之,用桂枝领风邪从肌表而出,一、二剂可愈”。而肝木乘脾土之风邪导泄则以调肝补脾以和之,何廉臣在《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中提出刘草窗所创痛泻要方为治疗风泄的专方。治疗泄泻中常用祛风之药,也因为风能胜湿。

长夏洞泄多好发脾虚、阳气不足之人,故当急性腹泻控制后,需以固本为要,注重健脾益气,固护阳气。

长夏洞泄防护以固护阳气为本,调节饮食为要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长夏之际脾弱而胃强,当注意避免饮食无度,损伤脾胃,运化失常而致洞泻。

长夏湿胜之季,湿伤脾,当忌过食甜食、酒类等容易生湿之品,而应多食能健脾祛湿和中之品,如薏苡仁、芡实、茯苓、山药、陈皮、砂仁等。长夏易发寒中,故生活中当避免过食生冷,忌贪凉而不避风寒,特别是现代冰箱、空调普及,进食生冷、受凉机会增多,抵抗力低下的老人、小孩尤当注意。

古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良训,长夏之季喝碗姜水或在烹饪中加入生姜,能温中散寒,亦是长夏保健的好方法。

专家简介

李鲜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脾胃病科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消化专业委员会 常务理事、河南省中医中西医结合脾胃病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河南中医肝胆病专业委员会 常委、郑州市中西医结合肝病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亚健康专业委员会 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专家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中医药学报》编委。主研课题6项,撰写发表30余篇论文、5部医学专著。

【李鲜教授研究生 韩冰 整理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