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是上古神话故事中流传甚广的一个,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公而忘私的精神被一代代人传唱。 我们知道,上古神话传说与真实的历史有差距,但很多是当时的人们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的一种认识,因为无法解释或者这样那样的原因,于是借助神话故事来解释,那么大禹治水又是否是真实存在的呢?其治理的又是哪条河流? 其实,对于禹这个人的存在也是有争议的,无非是存在和不存在两种,我们按存在来说,禹原名为姒文命,是黄帝的玄孙,颛顼帝的孙子,鲧的儿子。尧时期,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围山漫陵,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很多人流离失所,无处为家,更不用说吃饱穿暖了,尧下令找寻能够治理洪水的人才,大家都推举说鲧可以治理洪水,但是尧觉得鲧这个人不好把控,不能用,但群臣也找不到第二个能人来,所以建议用鲧试试,然后,尧便命鲧去治水。 鲧采用的是“水来土挡”的方法,就是“堵”,哪里有水堵哪里,堵了南边北边淌,堵了北边南边淌,治标不治本,到后来,鲧便消极怠工,这样九年下来,水患依然成灾。 尧老了的时候,寻找继承人,大家推举了舜,舜在巡行天下的时候,看到鲧并没有治理好洪水,就把鲧流放到了羽山,鲧死在了羽山,然后舜又启用了品行端正的禹(鲧的儿子)来治水。 禹亲眼看到自己的父亲治水的糟糕成果,于是寻找另一种方法来治水,即为“堵”的反面“疏通”,治水之前要治山,他带着益和后稷出发了,他发动那些犯罪服役人员跟随他治理九州土地,穿山越岭,拿着准绳,带着规矩以及方位仪器,测定高山大川, 划为九州:冀州、青州、沇州(兖州)、豫州、徐州、荆州、梁州、雍州、扬州。开通九条山脉的道路,疏通九条河流,九条河流分别为为:弱水、黑水、漾水、黄河、长江、沇水、淮水、渭水、洛水。 然后禹带领益和后稷给百姓分发稻种,在粮食短缺的时候赈济灾民。等九州出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时候,已经是十三年之后了,当初禹在和涂山氏结婚后的第四天就离家去治水,也曾三次路过家门,还听到了孩子的啼哭声,但想到治水的任务艰巨一刻也不能耽误,于是一次也没有进家门看一看妻儿,问一声安好。就这样忙碌了十三年,水患终于解除。也因此,禹成了舜的继承人。 多数人认为大禹治水中的河流是黄河,因为自古以来,黄河水患一直是个大问题,不同时期均有治理水患的记载,也有人认为是淮河,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形成定论。而且关于大禹治水存在很多疑点,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上古时期,没有金属器材,大禹如何能在十三年里治理好黄河水患?而且那时候的中国大地上应该不止一个政权,应该是多个政权(部落)存在,互不隶属,大禹如何在大范围内治水,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又如何得到保证? 最有可能是当时大禹治理的是一个小河(黄河的某个支流)的水患,通过疏通出九条河流来引流,解决水患问题。 当然现在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说大禹治水治理的并不是洪水而是海浸,在尧舜时期,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导致水横行逆流,致使田地淹没,等到海水褪去,地面全是淤泥,无法耕种,于是大禹奉命疏通田间水渠。 无论是哪一种,关于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都是夸张了的说法,随着一代代的传唱,大禹治理过哪条河流已经不重要,但其治水的精神值得传扬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