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见病例施灸《五官科》一 近视

 世纪风 2019-07-15

近视,中医病名。是眼在调节松弛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的折射后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古代医籍对本病早有认识,称为目不能远视,又名能近怯远症,至《目经大成》始称近视。由先天生成,近视程度较高者又称近觑。近视的发生与遗传、发育、环境等诸多因素有关,但确切的发病机理仍在研究中。

近视其实早在隋朝就有一定的认知和阐述:“中医近视症状”“目不能远视”的最早记载见于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明朝将近视进一步具体化,而到清朝时则就是近视一词诞生的朝代;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称之为“能近怯远证”,傅仁宇《审视瑶函》 称“近觑”,清代黄庭镜《目经大成》始称近视。

其实追溯到最早期的医术《黄帝内经》,就清楚地阐明了生命的发展规律,《素问·上古天真论》和《灵枢·天年篇》中,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中医很早就认识到各种动物包括人眼的视觉功能都是为适应环境特别是太阳光逐渐演化而成的。

    以上是古中医对近视的记载,中医认为此病的原因记载是

1、过用目力,久视伤血,血伤气损,以致目中神光不能发越于远处。

2、肝肾两虚,禀赋不足,神光衰弱,光华不能远及而仅能视近。

描述此症为气血不足证,久视耗血,血为气之母,血虚气亦虚,神光不能发越于远处,辨证以过用目力、视远模糊为要点。肝肾两虚证,禀赋不足,阳衰过阴以致光华不能远及,故视近而不能视远。辨证以自幼视远模糊为要点。

     大多数儿童、青少年无需散瞳验光,可用光学雾视法排除假性近视,并配戴合适的凹球面镜矫正。高度近视除验光配镜外,也可用接触镜矫正。高度近视有眼底病变者辅以药物治疗,中医也应对相应穴位加以调理治疗如下:

近视调理艾灸主穴:攒竹穴、太阳穴、四白穴、肝俞穴、光明穴、   下图为穴位所在人体的相应位置

           

                 

近视伴随现象配穴

(1)眼睛痒痛:风池、大椎、行间

     

(2)头痛:印堂、阳白

            

艾灸用法及疗程:温和灸;每穴15分钟--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以上是传统艾灸对近视的调理方法,坚持使用有待改善,艾灸为疾病的预防和长期辅助治疗,不替代药物

艾灸调理注意事项:

1、过饥、过饱、醉酒、大恐、大怒、大渴、过度劳累或精神紧张者不宜艾灸治疗。体质虚弱者 不宜艾灸过强。

2、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皮肤感染、溃疡、瘢痕等部位不宜灸;眼区、项区、背部等慎灸。

3、饭后一小时不宜温灸,温灸后半小时不宜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4、温灸后要喝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要和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除毒素。

5、施灸后忽然出现头晕、眼花、恶心、惊慌出汗、颜面苍白、是为晕灸,应立即停止施灸、开窗通风。

6、艾绒易燃,施完艾条灸后,一定要将火熄灭,以免发生火灾,同时要避免火灰掉落灼伤皮肤。

7、孕妇及小儿卤门未闭合者,妇女经期不宜艾灸。精神病患者及不适于灸疗的重患者也需慎用艾灸。

8、艾灸仅做辅助治疗使用不替代医生诊疗和治疗。若艾灸调理期间有其他不适,应咨询医师。

常见病例施灸原文配图供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