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如何让孩子学会感恩?

 了逹 2019-07-15

 

来源:觉之岛服务号

导语:

昨天是母亲节,可是在中国,很多人过节的方式,已经变成简单花钱送礼,而科学家的研究却发现,用送礼的方式来过节,不仅无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反而容易让本来已经建立的感情,变得越来越疏远,甚至是越来越金钱化。我们过节不是为了用礼物来测试感情,我们过节,其实是为了学会铭记,学会感恩。

你会发现,中国的教育有一个怪圈:越是为孩子付出得多的家长,孩子越叛逆;越是整天为孩子操心的家长,越被孩子讨厌;越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家长,跟孩子之间的关系反而处理得越糟糕⋯⋯

在今天《家庭教育》的主题里我为大家分享的话题是《如何才能让孩子学会感恩?》让孩子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001 --

每天十分钟,与您相约觉之岛能量父母群,听我的语音分享,伴您成为更好的自己,与宝贝一起进步,我是觉之岛岛主熊智娟。

嗨!各位觉之岛能量父母群的各位岛亲,大家早安!我是觉之岛的岛主小熊老师。我们过完了爱意浓浓的母亲节,此刻带着巨大的能量来到了周一,周一是我们能量父母群的家庭教育的主题,在今天家庭教育的主题里,我就着昨天的母亲节和各位岛亲共同分享一个话题--《如何才能让孩子学会感恩?》。

--002 --

昨天是母亲节,可是在中国很多人过节的方式,已经变成了简单的花钱送礼。比如说情人节要送礼,圣诞节要送礼,七夕节要送礼,生日也要送礼,恋爱纪念日还要送礼。而科学家的研究发现,用送礼的方式来过节,不仅无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反而容易让本来已经建立的感情,变得越来越疏远,甚至越来越金钱化。我来讲一讲我是如何过我的各种节日的,以及如何跟身边的人过节的。比如说:几天之前是我爸爸妈妈结婚四十周年的纪念日,在这一天我带着我的爸爸妈妈吃了一顿他们认为很爽口的美餐,不是特别贵,但是他们觉得舒服就好,之后我带着他们游了上海的几所大学,并在大学里用我的手机视频功能给他们拍摄了一些视频,我让他们走在大学生的队伍当中,让他们模拟在校园里谈恋爱,然后拍了很多的视频,很多的照片,还让他们在拍视频的时候有各自的台词,之后我用手机里的一个制作视频的软件VUE,给他们做了一个所谓的结婚四十周年的纪念大片。他们很开心,我把这个结婚纪念大片分享在我的朋友圈,然后他们也分享在自己的朋友圈,并发在家里人的群里,我想这可能也是一种过节的方式,给他们送到的礼物也是一种来自精神方面的礼物。

节日送礼只是一份心意,和礼物本身的价值无关

昨天又是母亲节,母亲节的时候我就给我的妈妈说,今年我们过一个特别的母亲节,我说我们穿上母子装,穿我们觉之岛的T恤,你穿大码的,我穿小码的,然后我们去外面玩,然后拍照片。拍照片的时候我告诉我妈妈,第一组动作是什么,第二组动作是什么,第三组动作是什么,这个照片拍完之后,我妈妈觉得她还挺漂亮的、挺美的,她让我不要修图然后尽可能地保持原滋原味地发到朋友圈,我觉得这也是一种过节的方式。再比如说我有些时候给我的父母过节的时候,也会给他们送物质的礼物,他们喜欢的衣服、他们喜欢的旅行等等。我给自己过节的时候,比如说我的生日我不一定去过得很浓重,但是这一天我有可能自己会泡一个很好很好的澡,然后去写一首诗,有些时候我也会和朋友们一起去慢摇吧摇一摇,所以说其实不论给自己过节还是给身边周围的人过节,包括给宝贝过节,比如说有些生日的时候,我会给他过得比较浓重,但不一定每一年的生日都过得那么浓重。这个浓重不一定是花很多的钱,买很贵的礼物,我是认为在这种节日当中的仪式感会更为重要。比如说特别用心地和他一起为他的同学准备一份礼物,然后在他生日的这一天把他的一份生命的喜悦分享给他的同学和朋友等等。所以我想说我们今天的中国,当过节已经变得越来越金钱化,我们可以去多一点过节的方式。而在西方,节日送礼只是一份心意,和礼物本身的价值无关。可如果一个人,一定要拿礼物的大小来衡量感情的深浅,那这个时候,送礼就真的会变成一种任务。

我经常会看到很多国内的女性,在情人节的时候拼命地晒自己的老公给自己送的礼物,我想这其实已经变成了一种赤裸裸的攀比。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过节不是为了用礼物来测试感情,我们过节我想其实是为了学会铭记,学会感恩。

我见过很多国内的父母,他们为孩子殚精竭虑,甚至是付出了一切,最后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被孩子各种嫌弃。你会发现,中国的教育有一个怪圈:越是为孩子付出得多的父母,孩子越叛逆;越是整天为孩子操心的父母,越是被孩子讨厌;越是以孩子为中心的父母,跟孩子之间的关系反而处理得越糟糕⋯⋯

--003 --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行为能被孩子理解,都希望孩子能学会感恩,然而现实往往是非常残酷的,因为教育的结果,往往取决于我们的方法是否得当,而跟我们付出了多少没多大关系。这么多年来,我通过对亲子关系的研究和实践,发现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会感恩,最好做到以下三点:

1、永远不要以孩子为中心。

很多父母,做什么事情都喜欢把孩子放在第一位,他为了孩子可以放弃生活,放弃一切,并且从来不觉得这么做有任何问题。孩子想要什么,他们就给什么,他们甚至觉得,只要今天对孩子好,孩子将来一定就会加倍地回报。有时候我们可能不知道,当孩子真的把自己当成了“宇宙的中心”,孩子的眼里就再也没有别人了,这其实是自私;当孩子把父母对他的迁就和纵容变成理所当然,孩子就容易变得目空一切,这其实在我看来是不孝。我曾经碰到过一个企图自杀的高中女生,她要去韩国整容,父母不同意,她就站到阳台上哭着说要跳楼,差点把家长给吓晕了。从此以后,父母再也不敢不遵从孩子的心意了,不管孩子想要什么,父母都会拼了命去满足。因为父母觉得孩子可能得了抑郁症,万一心情不好会自杀的,所以从来不敢对孩子说“不”。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孩子根本没有什么抑郁症,她就是太了解父母了,所以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对付家长最容易达到目的。我跟这个女生聊天的时候,我就问她:你为什么要自杀?她说:因为妈妈不同意我去整容,她不理解我。我问:如果是路边的一个陌生人不同意你去整容,或者不理解你,你会去自杀吗? 她告诉我说:当然不会。我又问:那为什么你妈妈不理解你,你就要自杀? 她回答:因为我想让她后悔。

从我和她的这些对话当中,你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孩子抑郁或者自杀的原因,也就是父母太爱我,这个时候用自残的方式威胁父母,效果最好,而这套逻辑之所以会在孩子心中形成,其实源自于父母长期对孩子的溺爱。所以,如果父母想让孩子学会感恩,只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我觉得这是一种最好的状态。但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单方面的,毫无底线的爱,这种爱也是有原则的,它不会因为孩子的错误而轻易妥协。如果孩子觉得父母没有义务花钱给自己整容,那孩子就不会提出这么无理的要求。孩子之所以觉得“父母必须花钱为我整容”,是因为父母从小一直给孩子灌输了 “我会为你付出一切”的思想,这种思想让孩子自然而然地认为,我是家庭的中心,父母为我做任何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从这角度来说,那个女生自杀,其实是被父母“无私的爱”一点点惯出来的。遗憾的是这种“无私的爱”,并不能换来孩子的感恩。

2、尽量少一些“你应该”。

很多中国的父母都喜欢对孩子说:“你应该”:因为我为你花了很多钱,所以你应该把书读好;因为我供你吃供你喝,所以你应该听我的话;因为我是你的父母,所以你应该孝顺我……

然而,大部分情况下,这些“你应该”对孩子的伤害非常大。因为良性的教育其实是一种主动行为:在我不应该对你好的时候,我依然对你好,那是真的好;在我不应该听话的时候,我却听了你的话,那是真听话。而父母过分强调“你应该”,其实是在强调一种“被动的教育结果”。当孩子努力读书,或者听你的话,并不是发自内心的主动,而是受迫于“你应该”,那么孩子的行为就会被异化为“仅仅为了达成某种任务”,而不是发自内心地想要完成。但感恩不是任务,感恩的前提是自愿和主动,所以父母如果要让一个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在生活当中最好少用“你应该”。

感恩的前提是自愿和主动

3、尽量不要威胁你的孩子。

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听话,总喜欢对孩子说一些违心的话。比如:你下次再不早点睡觉我就把你手机给砸了!你以后再不早点回家我就把门锁了!你再不起床我就把被子掀了⋯⋯这些父母明明心里是关心孩子,是爱孩子的,却总喜欢在孩子面前“耍狠”,可是一旦跟孩子发生了正面冲突,他们往往又会跟孩子妥协。久而久之,不仅这些父母的威胁在孩子面前失去了效用,还间接破坏了父母跟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有时候,我们尊重孩子、信任孩子,适当地允许孩子跌倒、去犯错,反而更容易让孩子发自内心地感激我们。有些父母生活当中什么都要管,总想着帮孩子度过人生中的所有“劫难”,所以这个不允许孩子做,那个不允许孩子碰。虽然我想这也是爱,但这种爱却往往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当孩子一旦开始反感了,那么感恩的心,也会随之消失殆尽。

基本上,一个孩子是否具备感恩之心,其实往往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而如果父母能在生活中尽量做到:不以孩子为中心,不轻易威胁孩子,少一些要求,多一些信任,那么等到孩子发自内心地感激父母的时候,父母跟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我想都是会属于我们的父亲节和母亲节。我们终将会活出生命的品质,你们说,对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