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与孩子“相爱相杀”:“正确的”教育,我怎么就get不到

 wenxuefeng360 2019-07-15

心理学从不高深,它就隐藏在你生活中的鸡毛蒜皮里,不管你发现没有,它时时处处在你身边。就像荣格所言: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却将其称为“命运”。

我与孩子“相爱相杀”:“正确的”教育,我怎么就get不到

这世界上最深的误会恐怕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误会了。父母说:我那么爱孩子,把最好的都给了孩子,但是孩子却毫不领情,叛逆难驯,实在令人心寒。孩子说:孩子爱父母要远多于父母爱孩子,但是为什么'伤害'我最深的也是父母?

父母和孩子,世界上本该最亲密无私的关系,怎么就走向了相爱相杀呢?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的一个朋友A给我讲述了一件她与她侄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在讲故事之前,首先介绍一下家庭背景。侄子从小父母离异,还在月子里就被送到爷爷奶奶家生活,父母在其成长过程中基本缺位。爷爷奶奶对孩子的照顾主要集中在温饱抚育的阶段,主要关心吃穿用住,对孩子精神上支撑不多,尤其奶奶,平时控制较多,孩子比较逆反。相比之下,孩子和小姑的关系走的更近,只是近些年随着小姑结婚生子,关系也维系的不像以前那么紧密。

现在孩子进入青春期,有比较明显的适应不良,心情不佳,小姑为了宽慰侄子,提议在寒假期间带侄子一起出门旅游,同行的,还有小姑丈夫和小姑的两个女儿。一趟旅行下来,孩子的表现令所有人不满,甚至是愤怒。用小姑的话说:'各种别扭'。到了海边,你问他要不要去赶海?他说不要,你问他要不要吃海鲜,他说不要,问他要不要一起去游乐场玩,他说没兴趣….侄子的表现令小姑觉得很生气,也让姑父很不满意,小姑夹在中间更觉得左右为难。回家后小姑向妈妈(孩子的奶奶)抱怨,在气头上,忍不住说:看见他那个样子,真想抽他一顿。

没想到这句话被侄子听到,侄子发疯一样冲她怒吼:你抽我啊!有本事你就抽死我…

两人不欢而散,小姑气的很长一段时间没再搭理侄子,过了一阵,侄子好像又恢复正常了,主动找她说话,两人的关系才又正常起来。小姑表示,自己现在有小家庭,侄子在中学也很忙,所以两人的交流并不多,只是偶尔在一起吃吃饭,带侄子吃顿大餐。至于心理方面的支撑,就给到的不多。

听完她的故事,我陷入了沉思。孩子心理的伤痕如此明显,令人触目惊心,但是孩子亲人却很可能根本感受不到。这也许就是父母和孩子不能同频的根本原因。

就这个案例,我们可以谈一谈在家庭教育中,养育者与孩子为什么会相爱相杀的问题。

在探讨这个话题之前,我先放上一个读者的留言:'控制不应该被全部否定,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人生最宝贵的经验,为何不能传授给孩子呢? (至于)信任问题,并不是你无条件信任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诚实的。人格,很大一部分受先天因素影响。'这位读者的观点也代表了很多家长的看法。在此可以一并探讨。

到底是孩子天性凉薄还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如果是后者,那么何为'正确的'抚养方式?'正确'的标准又是什么?

我与孩子“相爱相杀”:“正确的”教育,我怎么就get不到

1. 正确的抚养方式,首先是给予孩子无条件的接纳与爱

人一旦成为父母,就会有一种天然的责任感——对待一个全新的生命,由我们带到世界上来的生命,我们作为父母,理应为ta负责。

但是'负责'这个词太笼统了,我们有这个理念,更要有具体的行为。毫无疑问,负责包括对一个孩子生存保障的责任,包括照顾一个孩子的吃喝拉撒,让ta安全的成长,但是负责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孩子心理层面的养育。这一点恰恰是很多家长忽视的。

① 情感抚育至关重要,不同质量的情感抚育,结果大相径庭。

人作为一种高等生物,是有情感需求的,每一个人都需要获得情感方面的滋养和满足。其中,充分的安全感是建立高质量依恋关系的基础,也是情感抚养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安全感的建立,首先来自于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所以对孩子施加无条件的爱与接纳,是父母对孩子负责的重要组成。

那么什么才算'无条件的爱与接纳'呢?简单说,就是对孩子最简单、最自然的爱——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爱你,没有任何理由。不因为你漂亮,聪明,性别,可爱,仅仅因为你是我的孩子。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非常难。很多家长对孩子是有期待和要求的,这种期待和要求他们自己很难觉察,也不承认。正如每个孩子心目中都有'理想父母'一样,很多父母心目中也有'理想孩子',塑造理想孩子的标准,就是常见的聪明、听话、乖巧、懂事、可爱、漂亮等。

有美好期待没有错,但问题在于,家长会无意识的拿这些标准去衡量自己的孩子,这种下意识的行为,带给孩子的,就是总得到父母'有条件的爱'的创伤性体验。

常见的例子就是父母常说的 '你不听话,妈妈不喜欢你了'、'你又把衣服弄脏了,真麻烦'、'让你喊人你就是不喊,没礼貌'——这些话传递给孩子的潜台词是:你如果不听话,弄脏衣服,不喊人…..在妈妈这里就是不被喜欢的。在孩子的逻辑中,ta会自动将父母的不高兴当成是自己的'错误',只要觉察到父母有任何不悦的神色,ta都会认为是自己错了,这种认知,会严重影响ta的价值感

不要小看有条件的爱带来的伤害性,这些伤害最大的伤害在于难以觉察,正因为难以觉察,就很难改变。日积月累,会对孩子带来持续性的伤害,形成深刻的创伤烙印,并会进入到孩子的潜意识,影响ta的人格发育。

一个孩子没有体验到被父母全然的接纳的不良经验会带给孩子创伤性的心理内核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一个孩子'低价值感'、'低自尊'的根源所在。

这种低自尊用通俗的话来说,可以理解为自卑。换言之,当一个孩子得到的是有条件的爱时,ta注定是自卑的人。这种自卑深入骨髓,随着年龄的增长,ta会尝试用各种方法摆脱自卑带来的阴影,但'只能修复,不能恢复如初'。

我与孩子“相爱相杀”:“正确的”教育,我怎么就get不到

② 给予孩子坚定的信任,才有可能收获积极向上的果子。

翻看那位读者的留言:'(至于)信任问题,你会发现,并不是你无条件信任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诚实的。人格,很大一部分受先天因素影响。'——她认为很多孩子天生基因不良,不值得被信任,她的潜台词是:对于那些天生基因不良的孩子,给予信任就等于放虎归山。

类似的逻辑在很多家长身上都存在。比如对待孩子不写作业和玩游戏的时候,家长会有这样的疑问:你说让我信任ta,但是我如果真的撒手不管,那ta就真的敢不写作业,敢一直玩手机——所以,结论依然是:不能撒手。

实际上这是一个死循环:当家长不信任、不接纳、不允许孩子的时候,一定会对孩子有很多要求、管理,这样就一定会收获一个低自尊的、逆反的孩子,然后,逆反的孩子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父母的不接纳、不信任的理念是'正确'的,然后父母会更加坚定的认为自己不相信孩子是有道理的…..周而复始。

从心里相信每一个孩子天生都是有自尊心、天生都值得信任的,是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的一个重要方面。很多家长就像这位读者,认为人与人之间有基因不同,有的孩子根本不值得被信任。但她忽视了一个问题:基因固然不同,但人类渴望价值、尊重和被信任的天性却是相同的,当得到充分信任的时候,孩子会表现出一种'高自尊'的状态回应父母的信任。同时,即使是'恶劣的'基因,真的表达完全,也需要'基因表达'的土壤,这个土壤就是家庭环境,简单说,一个'优质'种子种在贫瘠的土地上,依然很难开花结果,一粒'坏'种子,种在肥沃的土地上,依然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所以,如果想收获逆反,就请给予孩子有条件的爱,反之,亦然。

我与孩子“相爱相杀”:“正确的”教育,我怎么就get不到

2.正确的抚养方式应该是'无痛'的,无痛才会有效。

所谓'痛',就是创伤性体验。根据心理学的原理,我们每个人都会遵循'伤害优先原则'——在受伤害感和幸福感之间,我们优先记住前者。

这也源于人类本能的防御机制:记住创伤,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防御危险

但是正如防御本身既是本能,也会带来禁锢一样,当一个人的'受伤害感'太多,就注定是一个防御心重的人:虽然防御的初衷是为了保护自己,但是防御过重则会给自己的人格造成伤害。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培养孩子的终极目标在于人格的培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避免孩子有过多'被伤害感'的体验

那位读者说:'控制不应该被全部否定,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人生最宝贵的经验,为何不能传授给孩子呢?'

这句话犯了一个逻辑上的错误。玉不琢不成器,但是怎么'琢'?“人生最高贵的经验”,怎么传授?按照读者的逻辑,大概是要使用'控制'的方法,至少是部分使用。它的错误逻辑在于:雕琢和传授有很多种方法,为什么要使用'控制'这种呢?控制本身带来的体验感一定是不舒适的,因为每个人都需要自我掌控感,这种心理需求和被人控制的感受是完全冲突的。既然如此,那我们可以推论:'控制'这种教育方式带来的一定非'无痛'体验。

同样的例子还体现在那位朋友身上。坦白说,当听完她讲述的故事之后,我完全被孩子的被伤害感淹没了。

首先,从小父母不在身边,这带给孩子的是一种终生无法磨灭的阴影,深刻的'被遗弃感'深入骨髓,当一个人有强烈的被遗弃感和不安全感时,ta表现出来的一定是极强的防御。也就是自我保护。

其次,他因为没有得到质量优良的亲密关系,没有获得情感链接,所以他的内心对于情感方面的渴望极其强烈。但同时,他又有极强的防御心——防御大部分带来的是消极影响,当处于防御中时,人会不可避免的出现警惕、怀疑、对别人较少友善等表现,这些表现同时也会伤害自己的人际关系。正因为这种缺失,所以才导致了他的'纠结'——他渴望和亲人(姑姑)发生链接,但同时又不知如何在关系中相处,他表现出来的不合群、冷淡、'不懂事',实际上都是源于这种深层的矛盾和内心的冲突

第三,他在出行中看到姑姑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面,对他来说是一种深切的刺激,这种刺激会激发他内心深处的被遗弃感和深层的自卑与愤怒,正是这些导致了他的那些'令人生气'的行为。

第四,当亲人只看现象(他的不合群),却无法感知他的心理成因,更无法理解他的感受时,他感受到的是一种多重伤害,他会更紧密的进入防御模式,将自己包裹起来。当他听到在他贫瘠的感情世界里,几乎是唯一能给到他心理亲近感的姑姑也在背后责骂他时,他的精神是崩溃的,他对世界的不信任和孤独感全部爆发出来。这几乎是一种自毁的倾向。

第五,他的主动示好很大程度上不是他'认识到自己错了',而是因为他内心深处不敢断裂关系的链接,姑姑的生气让他内心深处的'我错了,我不少,我是没人要的'这种信念卷土重来,他压抑了自己的受伤害感,为了重新获取链接,但是这种压抑对他来说,是非常有害的。

第六,我有理由相信,这个内心世界千疮百孔的孩子将用他的一生修复创伤,最好的结果是修复使用功能,但是不会完好如新。也许他还会一生纠缠在'关系'的漩涡中——极度渴望关系,但又恐惧关系,左右摇摆,纠结一生

一个孩子的心比世界上最珍贵的陶瓷还要易碎,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带给孩子伤害感,本身就已经是教育的胜利

我与孩子“相爱相杀”:“正确的”教育,我怎么就get不到

从教育的结果上看,父母之所以要教育孩子,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对孩子施加的影响'有效'。我们必须清楚,有效首先建立在“无痛”的基础上

那些控制、指责、唠叨、讲大道理、忽视、敷衍、包办替代…..所有这些教育方式都是'有痛'的,它们都会带给孩子伤害感,它们会让孩子感受到不被理解、不被尊重、不被接纳、不被爱…

在这样的氛围中,指望父母说话孩子愿意听,几乎是不可能的。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控制,哪里就有逆反;哪里有伤害,哪里就有防御;哪里有包办,哪里就有懒虫。当父母抱怨自己付出全部收获的却是小白眼狼时,当父母捶胸顿足埋怨孩子冷漠无情时,需要问问自己,自己的教育方式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家庭教育的问题,从来都是一个原则:孩子'有病',父母'吃药'。一个人格不完善的父母,肯定无法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一个人人格的完善程度越高,其内心力量越强,对自己的自我掌控感越高,情绪管理能力越强,越自律,自我效能实现的越充分——这是一个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科学的内部规律,而成绩只是孩子综合素质的现实体现。

如何让孩子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孩子?如何不再费力不讨好?答案就在于完善家长自身的人格,提升认知,以'正确的'方式养育孩子上。你知道什么是错的,就知道什么是对的。当你对孩子施加的影响你自己能够亲身感受时,你就理解了孩子,实现了和孩子的同频,从而,也就可以对孩子施加'正向而积极的'引导——但这个结果,靠打骂、修理、教训、控制…是注定会失败的。

我与孩子“相爱相杀”:“正确的”教育,我怎么就get不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