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自「人生答疑馆」精华回答 By 壹心理答主 >>>来自壹心理小蘑菇的提问: (点击文末“了解更多”,查看原问题详情) 婴幼儿时期的创伤,糟糕的成长环境长大还能改变吗? 我小侄子现在九岁,我孩子现在三岁半。这两个孩子的出生后的成长环境都特别糟糕,现在小侄子就表现出性格有点问题了。我很担忧这俩孩子,可以我自己也没能力。 孩子人格的完善是一个长久且缓慢的过程。了解孩子,和孩子产生共情能力。
首先建议楼主,一定一定不要表现的对大侄子和孩子有‘特殊’对待,可以适当的关心他,但不要太明显,因为孩子一般都会比较敏感,尤其是在相对不温暖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 根据马斯洛的人格发展理论,童年非常的重要,尤其是孩童三岁以前,尽管说长大后对于这一阶段一般是没有记忆的,但是它对于孩子人格的健全,自我同一性的产生完善,非常重要。 所以如果在这一阶段中孩子如果没有得到充分关爱,没有被充分关注的话,就会容易产生自我怀疑,自我的不认可,如果经常被打骂嫌弃排斥的话,那对于孩子来说,最亲近的人是不能被信任的; 每个人都希望被关注被爱,如果不能被满足的话,就容易产生孤独感,自己有心事不愿意和父母交流,有问题也不愿意提,自己活在自己那个小角落里,不愿意或者害怕去接触世界,去探索生活中的美好。 以上是我对孩子现阶段心理情绪的部分推理。所以说,针对以上的这种情绪,我提一点小建议: 1. 如果父母亲人想要帮助孩子的话,了解他,和他产生共情能力,是首要的。 2. 其次,不要给孩子下定义,打标签。“童年有创伤是不是我孩子以后就有问题啊”类似这种心理一定不要有,我们要坚定的而且充满希望的相信,孩子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而且会越来越好的。 3. 还给孩子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覆巢之下无完卵”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诚心想要帮助孩子的话,给孩子足够的温暖包容,传递给他们一个信号:父母其实是爱他们的。 之前的那些是因为生活不顺而造成的问题,但是父母心里也是爱他们,关注他们,希望他们变好的,给孩子心理暗示。不时地小惊喜也能突出你们的爱,让家庭更和谐。 4.鼓励孩子正性的兴趣爱好。每个孩子,或者说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有心理负能量,我们会通过一些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变得更舒服; 比如说兴趣爱好,要关注孩子的爱好,并培养他相对较好的兴趣,比如说打羽毛球,孩子听不懂大道理,有时候想法很简单,陪他玩,给他吃好吃的,关注他,这就是爱他。 孩子人格的完善是一个长久且缓慢的过程,希望你可以充满爱和希望的去帮助他,给予他幸福家庭孩子该有的模样。 创伤,也伴随着一个创造力。设法将绊脚石成为踏脚石。
不是没法跨界,是完全可以的。小孩子的可塑性超乎我们的想象。按照正常的人格来说,是13岁就完成了,孩子还小,从现在开始呢就要细心培养。 当然,你们的孩子要比从小就受到父母关怀的孩子有困难得多。就好像长在找这里的植物她需要的呵护,要比一般的父母呵护要多才可以。 这里面还有一个好的消息。一个创伤,其实也伴随着一个创造力。一个创造的驱动力。就看你有没有办法将这个绊脚石成为踏脚石。 自身的情绪先稳定,多关注孩子的正向和优点。
可以明确的告诉你,完全可以弥补! 当然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可能需要承担更多自己需要成长的责任。 首先自己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情绪,这个家庭比喻成一个装满温水的大锅,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担心带来的焦虑超过了孩子本身所具有的焦虑,那么这锅温水可能变成沸水? 家长总抓住孩子某些连他自己都意识不到的问题,可能会把整个问题夸大,从而使孩子变得越来越越糟糕? 如果家长忽视孩子的小问题,多关注孩子的正向和优点,说不准孩子本身原有的问题越来越小直到消失? 所以如果想除掉荒地草,不如及时种上庄稼? 可以改变且越早越好。
至少要做到,每周30分钟最大他们全心地爱,只要小的时候留下个种子,长大弥补起来会比较容易些。 如果完全没有,弥补起来会比较困难,但是经过5年,8年到10年,也是可能的。 具体做法就是看大量的书:心理学,东西方哲学,做事技巧,家庭关系等,很多书。同时把书里的内容用在生活中,5年以上就可能补过来。 但是怎么说呢,能小时候做好,就不要指望以后再做。现在做一点,以后省好几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