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学》学习笔记167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9-07-16
各论/第七章,补益剂/阴阳双补/地黄饮子(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地黄饮子
(地黄饮子《圣济总录》
【组成】熟干地黄焙(12克) 巴戟天去心  山茱萸炒  石斛去根 肉苁蓉酒浸,切焙  附子炮裂,去皮脐  五味子炒  官桂去粗皮  白茯苓去黑皮  麦门冬去心,焙   菖蒲 远志去心,各半两(15克)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9-15克),水一盏,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擘破,同煎七分,去滓,食前温服(现代用法:加姜枣水煎服)。
【功用】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主治】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证。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
笔记者摘自《方剂学》)

   (阴阳双补),这里根据临床的使用情况,我举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选用地黄饮子,说到地黄饮子,这是个二类药。
   这个方在分类上历来有点不同,过去放在治疗中风,治风剂,治风治内风,那如果是内风,应该涉及到一个肝阳上亢、肝阳化风,这个方里用药没有熄风药,而是以补益为主的,补益和开窍结合的,化痰开窍补益,而且全方补益力量较大,所以放在补益剂,近些年来大家认为放在补益剂比较适合。前些年七八十年代,都要放在治风剂里边,所以在分类上有不同看法。

   主治证候分析,
   病机是阴阳两虚,阴阳两虚,作为窍,心窍,虚阳上浮,痰浊随之上逆,心窍闭阻,舌为心之苗窍,所以造成舌强不能言,痰浊随着浮阳上浮闭阻心窍这样造成。

   主要症状:
* 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喑痱证。
   由于阴阳不足,下元虚衰,这里包括肾阳的温阳不够,肾精的滋养不够,所以可以
* 脚废不能用,带有这种痿弱,行步极度乏力,有这个特点,这是由于失于濡养和温养,下元虚衰阴阳不足。
   那你从它这个整体表现来看,这类病人作为地黄饮子证,
* 还是畏寒为主的,可以怕冷,特别是下元虚衰,腰膝痿软,同时是有冷感。
   舌强不能语,我们说了是痰浊上泛,上泛是由于阳不足以后虚阳上浮,
* 所以既有舌强不能语,又兼有面红。
   所以它形成一种上面有热象,下面有寒象,下面寒象是阳虚失温,肾阳虚到一定程度,虚阳上浮面红,痰浊随着虚阳上浮,本身肾阳不足不能温阳化气,会产生痰浊,有这个体质特点。所以上、下同病反映出舌强不能语,足废不能用,从两者的结合本质上是虚,本虚标实,标实有痰浊闭阻。
   但现在来看不同的教材、参考书,对于这个面赤的解释有两类:
 @ 比如说面赤有的看作虚火,有阴不足才能产生虚热。
 @ 也有看作作为虚阳上浮造成,为什么?
   如果虚阳上浮,严重程度要超过阴虚生内热。所以现在报道的一些病案,一些人们看法这个(方)可以用于中风,而且这种情况出现,往往容易脱,容易产生内闭外脱,既有痰浊闭阻,又有阳气上浮以后要脱,本身他面红出汗,所以它既有一个阴阳两虚,又有一个虚阳上浮,兼有痰浊这个特点。
   外观表现上发作的时候,它可以有:
* 上热,上面面赤,甚至由于烦躁虚阳上浮,
* 下寒,腰腿即是痿废,足废不能用,又可以有冷感,清冷。
   所以看起来比较复杂,实际上本质是阴阳两虚。这是地黄饮子的病机分析。
   下元虚衰,包括阴阳两虚,痰浊上泛,这是它的一个病机。

   作为这个方来讲,
   它补肾温补下元,要从阴阳两方面入手:
* 君药是阴阳双补的两组,熟地、山茱萸、肉苁蓉、巴戟天。
 @ 熟地、山茱萸,可以填精补髓,那是滋补肾阴为主的。
 @ 肉苁蓉、巴戟天也能补肾精,侧重在温肾阳,它温肾阳的温壮肾阳这个特点。
   这两方面结合,阴阳双补,是方中主要的结构。

* 那作为臣药来讲,
 @ 附子、肉桂在这里同用,当然温阳力量较强了。
 @ 附子、肉桂在这里和五味子相配合,有一种温摄浮阳作用;
 @ 五味子酸收,有温摄浮阳作用。

 @ 石斛、麦冬是养阴的,它是养肺胃之阴的,所以和熟地、山茱萸这类,滋补肝肾之阴,下焦之阴的这个不同,也体现了一种既能有清虚热,又能够体现先天后天同补。

* 这个方里佐药,
 @ 菖蒲、远志、茯苓,是用来祛痰开窍。
   菖蒲、远志是开窍常用的,同时远志能祛痰,菖蒲能够有化湿,所以既能祛痰又能够开窍。
 @ 茯苓针对这个水湿停聚产生痰是治本,可以健脾,祛湿消痰。

* 佐使药,作为姜、枣调和脾胃作药引子,调和气血。
   所以总体结构来看呢,本方温补力量较大。

   当然用这类药呢,
   还要看它阴阳亏损的侧重情况,整体上温阳为主,药性偏温,所以针对了虚阳上浮、痰浊上逆,闭阻心窍,成为一个治疗中风的又一个类型,临床常见的出现中风证以后,又一个类型,阴阳两虚,痰浊上泛,有虚阳上浮这个特点的。

   方中这个五味子,当然有些人的看法说这个证很容易脱,阴阳两虚到虚阳上浮要脱,出冷汗、面赤、面红,而且描述舌强不能语,足废不能行,足废不用,像这个呢,它有中风以后兼脱的这种特点,所以五味子、麦冬。如果出汗,有气短,可以结合人参,也有这样的一个认识。

   所以这种证型实际上中风证当中也有,中风证不等于说就是象镇肝熄风一类,挟痰的正好是象这种滋阴潜阳,单用滋阴潜阳不够的,加上以这种虚为主,虽然虚是夹杂有痰浊上泛,是以肾虚为主的,这类证型以地黄饮子,这个病例报道,侧重这方面比较多。

   从配伍特点来讲,
   标本兼顾,上下并治,但是以治本治下为主的。

   从辩证要点,
   都是一些代表性症状。喑痱证这个舌强不能语,足废不能用,足冷面赤,反映出证候两个方面,一个肾不足,肾阳不足为主,面赤,虚阳上浮。

   随证加减。
* 如果光是脚废不能用,那不需要开窍。
* 如果说喑痱证阴虚为主的,桂、附可以去掉,这个灵活的,它反映出来的几个方面,阴阳两虚刚才说有侧重啊。作为地黄饮子,原方是以阳不足为主的,那阴不足为主的,那相应它有虚热,那桂、附就可以不用了。
* 如果痰浊上泛以痰火为主的,那桂、附不能用,要清化热痰的。
* 我们说具有气虚特点的,这个方加人参更好,这是在报道讨论里有个这样看法。

   这个方运用偏于温补,从病机来说,阴阳两虚偏于阳不足。
!但是如果说气火上升包括阴虚,虚火比较突出的都不适合使用。

   补益剂呢我们就讨论到这里。整个学习应该是以一类方为主,少量的二类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