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治阴阳两虚的方子

 当归与地黄 2022-05-11 发布于四川省
一朋友稍微吃点上火的就易咽喉痛,口腔溃疡。吃滋阴泻火药又不管用,且常腰膝酸软,四肢乏力,常有人生好累之感。

后来朋友学到两个中医词汇:上热下寒,阴阳两虚。

两者有什么关系?




所谓上热下寒,是阴阳两虚的后果。

肾阴主水,肾阳主火。水火平衡,生命系统也保持平衡。

肾水少了,是阴虚。肾火少了,是阳虚。

正所谓此消彼长,肾水不正常的减少,火就不正常的增多,多到肾中装不下,于是上行外散,造成口干舌燥,口腔溃疡,甚至舌强不能言等。

肾火不正常的减少,不正常的水就来填充。水为阴邪,压制阳气,导致人体缺少动能,这个动能的缺失还常因寒气趋下,腰为肾之府,肾在下焦,表现为腰膝酸软,甚至足废不能行走。大小肠也在下焦,故又可表现为大便不成形,便溏。火气不足,自然也怕冷怕凉,容易一吃凉的就腹泻等。

所以阴阳两虚到一定程度,阴损阳,阳损阴,最常见的就是上热下寒。

地黄饮子,出自宋代官修医书《圣济总录》。是治阴阳两虚,上热下寒的代表方剂。

组成:

熟地黄12g,巴戟天、炒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酒浸)、炮附子、五味子(炒)、肉桂、白茯苓、麦门冬、菖蒲、远志各15g。

加姜枣水煎服。

本方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主治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证。




所谓喑痱,

“喑”是指舌强不能言语,也就是舌头强硬不灵活,谈吐不利。原因呢,热盛伤津或痰浊壅阻都可导致。故方以石斛、麦冬清肺胃之虚火,养胃生津。并以菖蒲远志化湿开窍,除痰醒神,既避免痰蒙心窍,又以利心窍而降心火于肾,让肾的工作好开展。

“痱”是指足废不能行走。这通常和两种情况相关。

其一是真元亏损,水火均不足,故方以补阴益阳之熟地、巴戟、山茱萸、五味子、苁蓉,大补肾中之阳与阴,并用辛热的桂附来点上一把火,帮助其温养真阳。且肉桂是有名的引火归元药,能让上浮的虚火浪子回头,洗心革面壮肾阳。

其二,因足废不能行亦属“痿证”等范畴,而“治痿独取阳明”是有名治法,阳明包括了胃和大肠,方以姜枣温补脾胃,茯苓健脾利胃,肉苁蓉补肾益精而润肠。并因阳明火旺可伤胃津及体内一切津液,影响行动力,故石斛、麦冬之养胃生津,有助行动力的恢复。多味合作,可让阳明之火寒温适宜,正常燃烧。

此外,在平衡肾阴肾阳的过程中,本方获冠名之熟地黄,甘温,滋阴益阳。但因其味厚而滋腻,有些肠胃不好的朋友吃了易拉肚子,但遇到炮附子肉桂这两味补火助阳的大人物,滋养而不腻,炮附子肉桂得熟地黄之滋腻,也温而不燥,加上山茱萸,五味子均有收涩之功,苁蓉润肠,更似保险绳拴起,不仅护肠胃,还收涩精气,肾阴肾阳均补益。

所以本方上下兼治,尤以治下之本为主。除了上治舌强不能言,下治足废不能用,与阴阳两虚有关的失眠,不孕,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重症肌无力,甲亢等,均可用其治疗。




与此相关,治疗阴阳两虚的方剂还有

出自金元四大家之刘完素所著《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还少丹,补肾养心,益阴壮阳,治脾肾虚寒,血气羸乏之腰膝酸软,眼花耳鸣,失眠健忘,遗精阳痿、肌体瘦弱、牙齿浮痛等症。让人回到年少健壮之时。

组成:熟地黄15g、山药45g、牛膝45g、枸杞子15g、山萸肉30g、茯苓30g、杜仲30g、远志30g、五味子30g、石菖蒲30g、楮实30g、小茴香30g、巴戟天30g、肉苁蓉30g。

煎水服,一日三次,此为三日之量。

还少丹与地黄饮子均用上了熟地黄、山茱萸、五味子、巴戟天、肉苁蓉阴阳并补,均用石菖蒲远志祛痰开窍醒神,茯苓健脾利湿泄肾浊。但还少丹中无补火助阳之附子、肉桂及清肺胃热之麦冬、石斛,故其温补肾阳与滋补肾阴之力不及地黄饮子。

但因其用杜仲强腰壮阳,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胃,及山药补脾,枸杞子楮实子滋阴养肝肾,明目利尿,牛膝走下肢强腰膝。且山药补脾的用量不小,故这是一个虽治阴阳两虚,但更侧重治脾肾阳虚的方剂,是补阴而益阳,但侧重点在阳,阴虚患者不宜用。




正所谓一环扣一环,环中还有环,以还少丹地黄饮子所治之对比,并不是所有的阴阳两虚都以上热下寒为主要表现。

而再正常不过的是,如果一个病名表现出来的症状那么整齐划一,显然违背常识。正如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病症亦是。要不然怎么强调辨证呢?

两方均有成药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