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至境是逍遥

 五湖四海董庆银 2019-07-16

提起逍遥就无避免一个名字:庄子。庄子写过一篇名为《逍遥游》的文章,在文章中,庄子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 “无功” “无名”。所谓“无名”,指消除功名利禄观念。“无功”指破除是非观念,顺应自然,所谓“无己”,也就是《齐物论》中所说的“吾丧我”的超然状态,连自己都忘记了,身外的功名利禄就更不会放在心上了。无名、无功、无己,实际上是三个层次,对一般人来说,要做到无名就极为困难。

达到“无己”这个层次的人,庄子称其为“至人”或“真人”。“至人”是庄子理想中的最高人生境界。

在《逍遥游》中,庄子描写了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游于四海之外。因为达到了物我合一、荣辱两忘,所以世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伤害他,水不能淹没他,火不能灼伤他。他不计较利害得失,不贪生,不怕死,泰然而处,无拘无束,不忘记自己从哪里来,不问自己要到何处去,顺乎自然,道遥自在。


庄子认为的“道遥游”的境界,即绝对自由的“无待”境界。而只有“无功” “无名” “无己”才能达到“无待”。又只有把“无用”作为“大用”,真正做到“无为”,才能做到“无功” “无名” “无己”。因此,“无为”是达到“无待”这一最高境界的唯一手段和途径。正所谓“逍遥”者,“无为也”。

纵观庄子的一生,他虽然物质上穷困,政治上潦倒,但是他始终追求着逍遥的境界,这是一种无关乎名利、生死的至高境界。

庄子的生活很穷困,以至于有一次他不得不向管河的一位官吏借米。那位官吏满满口答应说:“没有问题,等我收到田租时,借给你三百两金好啦!”其实庄子借米是为了救急,听到这样的答复,他说:“我昨天来这儿的时候,途中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我环顾四周,没有人影,原来是车子压过的沟中有条鲋鱼在叫我,我问它有什么事,它说:‘我是东海里的波臣,你能否给我斗升的水,救活我的命。’我回答说:‘没有问题,等我向南游说吴越的君王,请他们用长江的水来欢迎你好啦!’这时那条鱼大发牢骚说:‘我一时失策,处于这种困境。如果你能给我斗升的水,还能活下去;而现在你竟用那话搪塞我,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铺中来找我吧!’ ”

从这个涸泽之鱼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的贫穷。但是,庄子虽然很穷,他对金钱看得非常淡,从另外一个庄子讽刺曹商吮痈舐痔的故事中也能看出来。于此,庄子超脱了“利”。

庄子的官职很低,只是个管漆园的小吏,他却并不因为自己职位很低,便拼命地去追求功名,有一次他到梁国去看惠施,有人向惠施挑拨说:“庄周的口才比你好,他来了,你的相位就难保了。”

惠施于是很着急,便通令在城中搜寻他三天三夜。庄子登门去见惠施,说:“你知道南方有一种名叫鹓雏的鸟吗?它从南海飞向北海,在辽阔的途程中,不见梧桐不宿,不遇竹实不吃,不逢醴泉不饮。正在它飞时,下面有一只鸱鸦,口里正衔着一只腐鼠,那只鸱鸦生怕鹓雏来抢他口中之物,急地仰头大叫一声:‘吓!’ 现在你也想用梁国的相位,来向我吓一声吗?”

事实上,庄子非但不会去争取别人的相位,即使把相位恭恭敬敬地送给他,他也不会接受。于此,庄子超脱了“名”。

庄子的妻子死了,他的朋友惠施来吊丧,看见庄子非但不悲哀,反而直着双脚,坐在地上,敲着瓦盆在唱歌。最后他又遭遇到自己的死。在他临终时,几位亲近的弟子商量如何好好地安葬老师。

庄子便说:“我把天地当棺椁,日月当连壁,星辰当珠玑,万物当赍品,一切葬具都齐全了,还有什么好商量的。”

弟子们回答说:“没有棺椁,我们生怕乌鸦老鹰吃了你。”庄子微笑地说:“弃在露天,送给乌鸦老鹰吃;埋在地下,送给蝼蛄蚂蚁吃,还不是一样吗?何必厚此薄彼,夺掉这边的食粮,送给那一边呢?”于此,庄子超脱了“死”。

庄子超脱名利、生死,达到了真正的逍遥。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中,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会常常感到日常生活对我们的束缚,感到不自由,或者说不够“逍遥”,但是,有哪一个人会达到完全意义上的“逍遥”呢?有那么多的竞争,有那么多的诱惑,有那么多的变化,寻找一方心灵桃花源几乎不可能。

名和利是使人类失去自由的脚镣和手铐,而死亡却使人类的一切化为乌有,注定了命运的悲剧。试想一个人,如果能挣脱名利的束缚,跳出死亡的馅饼,还有什么烦恼痛苦可言。庄子之所以能逍遥,即在于此。

我们要想活得逍遥,就要怀抱一种率性、自然的人生态度,庄子所谓的“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实际上就是要让人从对现实的迷恋和执着中抽身而出,回归到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家园中来,回归于自己的本来面目。

冯友兰对此的解读是:一个人若拘于“我”的观点,他个人的祸福成败,能使他有哀乐;超越自我的人,站在一个较低的观点看“我”,则个人的祸福成败,不能使他有哀乐。只有跳出自我的局限,才能看到另一番天地,进而才会恍然大悟。

要想自由逍遥地生活,就必须如冯友兰所说,跳出“我”的限制,站在一个较高的观点上、甚至可以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去看人生。如此,再大的惊喜便也少了几分冲动,再大的伤痛便也减轻了几分。人生无非是一趟奇特的旅行,以看风景的心情去欣赏人生,就能打破“我”的束缚,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的豁达心态,在属于自己的天空中自然翱翔。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如何才能获得逍遥的自由境界,这是庄子用他的一生在讲的问题。庄子提醒我们:“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自己速失在物质世界中,如果把自己的真性情流失到世俗之中,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本末倒置的人,就无法获得心灵的自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