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了庄子所写尧让天下的故事,就不会误解道家文化的精神

 心慧文化 2020-09-20
庄子在逍遥游中,讲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又写了尧让天下于许由的寓言故事: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这个故事,也曾被很多的自媒体作者反复的写过,写作的角度各种各样,甚至还有用娱乐的角度再加上自己的猜测来写的。


我们应该尽量从庄子所写的文字中,来看懂庄子写这个故事的本意。那么,庄子写这个故事的用意是什么呢?跟逍遥游又有什么联系呢?

庄子既然把这个故事放在至人、神人、圣人的后面,故事中又提到了中国上古的圣人尧,连尧都想让位于许由,从这些情况来看,庄子是把许由列入至人、神人、圣人一类的人物。

我们必须撇开所有的娱乐成份,撇开所有的臆想猜测,来看一下尧对许由说的这段话,尧把许由比作日月,把自己比作火把;又把许由比作及时雨,而把自己比作挑水浇灌,还说“吾自视缺然”。可见,尧是真的为了天下着想,才把天下让位给许由的,并不是娱乐版中所猜测的尧怀有别的目的。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许由的态度也是很明确的,以三点理由,拒绝了尧的请求:


一,尧已经把天下治理好了,就算再让给许由来治理,从尧和许由的德行能力来看,谁来治理都是一模一样的成效,让位于许由显然就是多此一举。

二,如果许由接受了天下,对于尧来说多了一个让贤的美名,对于许由来说多了一个治好了天下的美名,总的来说无非只有一个名声而已,而名声对于尧和许由来说,是根本无所谓的。

三,对于许由自身来说,并不需要天下的财富,更不需要搜罗天下的奇珍异宝和美女,许由的生活所需非常有限,完全能够自己解决。

有的娱乐版作者,把尧让天下写成了尧在耍花招,尧因为害怕许由的名声超过了自己,会夺了自己的王位,从而演了一场假装让位的戏,让许由亲口承诺不受王位。这样的娱乐版本自然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

有人只是从这个故事中,看到了许由的清高和淡泊名利,有人看到了许由连天下都不要,所以才显得无己、无功、无名。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呢?又该如何把这个故事跟逍遥游联系起来呢?

在司马迁的《史记·伯夷列传》中,也有同样的记载:“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还记载了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司马迁记载的是太史公登箕山,而没有直接自称余登箕山,所以这个太史公应该是老太史公,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说明司马谈还在箕山上见到过许由的墓。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尧让天下于许由的事件是真实的。

从许由不接受让位的三点理由来看,的确都是成立的,从事后舜禹的历史来看,许由不接受天下的做法也是正确的。

那么,如果尧没有把天下治理好,是尧自己感觉到已经没有能力来治理天下了,从而想让位给许由,许由会不会接受呢?答案显然是肯定的,许由也许会像舜一样,先勤勤恳恳干上一段时间,然后再接受尧的让位。

有些人把许由看作是清高而故意不要名利地位,于是就学习许由的清高,也对服装、车子、房子等都无所谓,对做事情也是由着自己的兴致来,兴致来了做一下,兴致没了就不做,从表面上看也是无欲无求很高尚,但其实那就是懒惰。


也有人把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理解为至人故意不要自己的东西,神人有了立功的机会都放弃,圣人刻意弄坏自己的名声,这样的理解肯定是不对的。原因很简单,只要认真做事情的,总会如影随形的带来功业名声,除非什么都不做,如果什么都不做,那还要扩大心量提高修养干什么?庄子也还要应帝王呢。

庄子的意思,就是指至人、神人、圣人已经超越了功业名声,如同故事中的尧和许由一样,只要能把天下治好就行,至于是不是自己治理好的,已经无所谓了。若不是自己治理好的,就像许由一样,乐得无己、无功、无名;若是自己治理好的,就像尧一样,并没有把功业名利当回事,在尧的心里,只有如何把天下治理好,让百姓安居乐业,而不会考虑治好了天下,会给自己带来多少名利地位?

尧和许由都知道,这些名利地位,都是做好事情之后的附带之物,尧和许由所追求的是把事情做好,是让天下安居乐业,而这些附带之物,是不会对尧和许由这样的人物产生丝毫影响的。

对于尧和许由来说,正儿八经的事情必须要去做好,至于附带产生的名利地位,有与没有都一个样,都无所谓,都不是考虑范围内的事,这才是不为功业名声所困,这才是超越了名利地位,这才是顺着道的生生不息。

总的来说,他们只是为了顺着生生不息的道,才决定该做还是不该做,绝不是为了属于附带之物的名利地位,才决定该做还是不该做,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才是真正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就是庄子用尧和许由的寓言故事,来说明道家文化的深刻道理。另外,很多人读庄子的这个故事,只注意到了许由,却没有注意到尧,这样看问题可就不全面了。

那要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修养呢?话题则又回到了逍遥游,还得要从扩大心量开始,抛开自我的情绪私欲,抛开自我的荣辱得失,实实在在的提高境界、智慧、功夫。

也有人通过这个寓言故事,认为道家文化没有用,道家文化就是一种没用的文化,你看许由这么好的道德才华,结果把天下让给他还不要,那还要扩大什么心量,修养什么智慧功夫,反正学了也派不上用场。

这也正是很多人,读了庄子逍遥游的这个故事,却很容易忽略的一句话:“予无所用天下为!”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我对于天下是没什么用的。”

对于上面这个问题,我们也要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看看道家文化对有用与没用的精深阐述,这是道家文化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理论——无用之用。

道家文化到底有没有用?道家人物的无己、无功、无名,到底对人类社会有没有用?如果都像许由一样,拥有很好的道德才华,却不能为人类社会作点贡献,那又有什么意义?

这个道理,就像是每户人家都有一定的存款一样,把多余的钱存在银行里,当你不需要用钱的时候,再多的存款都跟没有一样,这就是无用。但等到要用钱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用了,这就是有用。道家文化也是如此,对于一个人的境界、智慧、功夫,不用的时候似乎毫无用处,但真正用出来的时候,就能产生很大的作用。而且,人的修养也跟钱一样,只怕太少不怕嫌多。


这就是历史上的道家人物,在太平盛世的时候,躲在深山老林里扩大心量提高修养,一旦社会动荡的时候,他们就会出山辅助君王平定天下。

对于我们普通人也一样,不怕有了钱没地方用,只怕要用钱的时候没有钱。若有很多的钱存在银行里,晚上睡觉都踏实,若手上没有多余的钱,打个盹都会被忙醒。

学道也是如此,只要扩大了心量,有了一定的境界,即使处在没用的时候,即使遭遇了艰难困苦,也是整天都在道的光明之中,心灵始终像道一样的空灵,在这种境界下,道的生生不息就会给自己很深很深的内心深处,无中生有的产生一股宁静和欢喜。

所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都是以逍遥游的心量、境界、智慧、功夫作为基础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