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技术不断创新,手术质量提升,外科学系如何持续发展?看同济医院百年实践积累的经验

 369蓝田书院 2019-07-16

对于一个外科学系来说,如何聚焦技术创新?如何完善管理制度和细节促进学科进步?如何提升手术质量以减少患者痛苦?学科发展有哪些重要方面需要紧抓?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用百年实践积累了一套独特的经验。

打造技术创新“拳头产品”

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技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肝切除的血流控制技术、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技术、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外科治疗技术、不缝合胆管前壁的胆肠吻合术、陈氏胰肠缝合术……可以说,这些外科术式的创新都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的“拳头产品”。

胰腺癌目前的根治方法是手术,而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胰肠吻合质量,如何提高吻合质量也是外科领域的世界性难题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陈孝平从1995年到2005年,整整探索了十年。他想到,可以用“打桩”的方式来进行吻合,即贯穿胰腺的前后层,从胰腺的实质完全把它缝穿,像一根木桩一样被线牢牢地固定住,这样的吻合非常牢靠,不易滑脱。同时,通过这样的缝合之后,缝线一收紧,胰腺就自动地套入了肠腔,不用人为地再把胰腺拉进去。不仅如此,这项技术缝合时只需游离约1.5厘米胰腺,缝三到五针,降低了胰腺损伤的可能性。

陈孝平院士(中)与团队成员进行手术操作

这一方法为世界首创,被命名为“陈氏胰肠吻合”技术。2018年,美国外科协会第138届年会上,陈孝平将此项技术与国际同行交流,获得国际同行赞誉。目前,这项技术已在北京、上海、长沙、广州等全国20多个省市100多家医院推广应用2000多例,术后几乎无真正意义上的胰瘘发生。

基于持续创新的理念,该院外科学系多次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例如,首创了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晚期血吸虫病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在国内发表了第一篇肝切除术治疗肝癌的学术论文,建立了肝脏外科新理论和新技术体系;在国内率先开展肝移植研究和临床应用;在国内率先开展腹部多器官移植及器官联合移植技术等;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辅助性活体部分肝移植的理念,并成功建立第一个动物模型;在国际上首创“后腹腔镜肾上腺手术技术体系”等。

“技术持续创新是我们的底气。”陈孝平教授对记者说。

以完整的学科体系做支撑

2018年,同济医院外科学系在第三届中国质量奖的评选中获得了提名奖。中国质量奖每两年由中国质检总局评选一次,被誉为国家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

在陈孝平看来,“外科体系保持完整”是一个重要的加分项。他介绍,创始于1900年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当时是一个外科诊所。1947年,裘法祖院士在国内率先进行外科分科,即建立专科,当时分出三个专科: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到现在发展到了12个专科,包括2个国家重点学科和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学科体系完整,一方面利于年轻医生诊疗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也便于在外科学系体制之内解决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问题。同济医院作为中国器官移植的发源地,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完成世界所有器官移植技术的医院。”陈孝平说。

1964年,经原卫生部批准,同济医院外科学系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腹部外科研究室,并创办《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等期刊。目前医院已为6000多位肾病患者完成了肾移植手术。肝肾联合移植、胰肾联合移植、肝肠联合移植、腹部器官簇——肝胰十二指肠联合移植技术和应用上也取得了多项突破。

更重要的是,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在国内首次建立了一整套稳定而高效的器官捐献运行体系,提高了边缘供体的利用率。目前,所辖区域器官捐献率9.1/百万人口/年,显著高于国内平均水平(2.9/百万人口/年)。

“对于边缘供体的利用,我们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应用标准,并于2013年在国内率先开创了获取器官零点病理活检标准化流程及中枢神经肿瘤供体获取后脑肿瘤组织活检工作,从而将获取器官的质量评估上升到微观病理水平,有效筛除了严重病变器官。”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陈知水介绍。

让患者少花钱 治好病

早在1966年,同济医院就倡导了“减轻患者痛苦,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保证医疗质量(简称‘两减一保’)”的服务理念。裘法祖院士等老一辈外科专家说:“能做到花钱少治好病的医生就是好医生,花钱少治好病也就是高质量。”此后,陈孝平进一步推动了“加速术后康复”计划。严于术前,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和手术时机;精于术中,掌握精湛的手术技能;勤于术后,勤观察,勤处理,勤与患者和家属沟通,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减少治疗费用,提高患者就医体验。

同济医院胃肠外科教授龚建平介绍,2016年,同济医院胃肠外科开展的结直肠加速术后康复病例共525例。患者术前平均禁水时间缩短了6.8个小时,术前平均禁食时间缩短了5.3个小时;建立多模式镇痛方案和预防性镇痛,即超前镇痛,95%的患者疼痛评分不超过3分;开展早期介入功能锻炼,术后第一天就对患者进行下床活动的耐受性、引流管滑脱风险、跌倒风险等进行评估和指导。加速康复方案的实施使患者术后首次通气的时间提前5.3个小时,首次通便时间提前9.2个小时,术后住院天数缩短2.7天,住院费用减少12953.44元。

陈孝平介绍,“手术分级”是保证手术质量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施行分级手术制度就是不同级别手术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医生才能做,阻断了越级手术的可能。医院还建立了质量与安全平台,加强医疗质量监控,自动汇报异常情况,总结经验教训。例如,平台可自动提取“非计划二次手术”病例,定期汇总分析这些手术的常见原因,及时反馈结果,督导科室从术前、术中到术后针对性改进。

此外,外科学系成立了国内首个手术总监部,系统梳理手术流程并确立手术8个关键节点,实施节点控制与全流程监控,确保医疗核心制度的规范执行。同时还建立了系统化的医疗质量激励机制,每年评选杰出科室与杰出医疗团队,如2015年外科学系共有6个科室和医疗团队获得“杰出团队奖”。

文/ 本报记者 王潇雨 通讯员 常宇

编辑制作/ 胡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