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

 京都闻道阁 2020-08-15

作者/曹 昱 

孔子在《礼记·礼运篇》说:“故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

《王阳明全集·陈言边条疏》中也有同样的论述:“人之才能,自非圣贤、有所长必有所短,有所明必有所蔽。……故曰:用人之仁去其贪,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量去其怒。夫求才于仓猝艰难之际而必欲拘于规矩绳墨之中,吾知其必不克矣。”用现代话讲这段话就是:人的才能,不像圣人那样完美,有长处必定会有短处,有明智的地方也会有偏见的一面。因此,用人宽厚的一面,要防止他贪鄙的一面;用人聪明的一面,要防止他奸诈的一面;用人勇敢的一面,要防止他冲动的一面。在仓猝艰难的时候,一定要按标准条件刻板地选拔人才,我看(他)必然是办不到的。

智慧的反面就是奸诈,伴随大勇之人的是易怒,有仁慈心的副作用则是贪恋。我们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识人必要看其短更能识其长,用人则能用长抑短。所谓“无求备于一人”(语出自《论语·微子》)意思是说,不要对一个人求全责备。

自古英雄所见略同,《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有一段相似的论述也很有道理:“全才者有几?夫一人之身,才技之长短,处事亦有工拙。有阵中之勇者,于理国则拙而无用;有宜于国中者,于从军则无用矣。自是任用,皆随其材。”这段话,说的就是任用人才要看他具备什么长项而给他合适的位置,如果这个人勇猛善于打仗但不会料理国事,就让他在军营、阵中有作为;如果这个人有料理国事的才能就不能让他去领兵打仗。

社会历史已有了几千年的历史,智者对人才的总结也已上合天理,下合人理,抓住了在识人、用人上的规律性的问题,是对待人才的正确方法。

然而,领导对待人才的“无求备于一人”,并不意味着,人才对自己的缺点就可以放任,听之任之发展,除了领导在任用人才时的扬长抑短之外,作为人才本身必须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唐太宗手下名臣王珪对自己的评价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徵。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处繁理剧,众务必举,臣不如戴胄。至如激浊扬清,如疾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一日之长。”用现在的话说,王珪非常准确地认清了自己的坐标点,这种清醒与其说是谦虚,实是公正地评价他人和自己才干之差,具有人才的自信更有人才的谦虚美德,有助于人才自己的成长。

一个人如果有了一些才能,是很容易骄傲进而自大的。比如“桀骜不驯”的麦克阿瑟,随着军事上的成就,更促使他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倔强性格。巴顿将军鲁莽率直、粗暴冲动的性格则差点毁了他的事业,他“打士兵耳光”的事件使他失去了担任诺曼底登陆最高前线官的机会。这些例子有很多,都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读书随札 

☆ 作者简介:曹昱,海军上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