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经验之谈:脘痛切不可一味伐肝

 中医药方便 2019-07-16

明医公开课

>>>1296<<<

脘痛一证,前人论之已详。其中尤以肝郁不舒而致横逆犯胃,气失和降之胃脘疼痛,更为常见因肝属木而胃属土,木易克土也。因脘痛虽有各种原因,却多兼有肝气干犯。故有人将脘痛直呼为肝胃气痛,视舒肝和胃为脘痛之常法。

而益胃养阴一法,治胃阴不足之证,虽为人所共知,然常易为人所忽视。于是凡胃脘疼痛之症,则多用疏利之剂,以为通则不痛。得效者虽有不少,用之无功或竞受其害者亦间或有之。殊不知疏利之剂多香燥之品,用于气滞气郁者固当;若胃阴不足者,愈疏愈燥,且用之过久,亦必伤其胃阴,岂非受其害哉。

如一杨姓男子,患胃脘疼痛7年,时发时止。近年来竟痛而不休,精神忧郁,甚以为苦。并见脘部堵闷,饮食欠佳,干呕嗳气,大便不畅,消瘦明显。其脉沉弦而细,舌苔薄,尖边红而有齿痕。

前医迭进舒肝和胃理气之剂,未能得效,故来求诊根据其脉症,若不加以辨析,似属肝胃不和,然肝胃不和有肝胃先后之别。

肝先病者,肝旺则木来克土,而胃受其伐;胃先病者,胃弱则木来乘之,亦受其害。

且在肝有虚实之别,在胃有阴阳之异。肝主疏泄其气郁结可致木旺克土;然体阴用阳,阴血不足,不能涵养亦致木旺克土。是肝旺有虚实之别也。胃气主降,胃阳不足则和降失职;胃为阳,喜润恶燥,胃阴虚弱则失其滋润,亦致不和。是胃弱有阴阳之异也。

患者久病,又屡进香燥疏利之剂,是阴愈伤而液愈亡。观病者体弱脉细,舌边尖红而有齿痕,大便不畅,俱属阴虚之象,奈何视而不见!

若此,不养阴则难复胃降之和,非柔肝则不能涵其横逆之气。是当益胃柔肝,稍佐理气止痛。以一贯煎参叶氏抑木安胃之法出入。

北沙参12克、石斛15克、麦冬9克、生地20克、玉竹9克、白芍20克、山楂24克、枳壳10克、木瓜10克、乌梅15克、生甘草6克、白蔻6克。

方中以沙参、石斛、麦冬、玉竹益胃养阴;生地、白芍和阴柔肝缓急。尤其是芍药,所谓泄土中木乘,合甘草缓急止痛之力更强。再佐乌梅、木瓜、山楂酸味之品,助酸甘化阴之力,叶天士谓乌梅“得少阳生气,非酸敛之收药”,木瓜“救胃汁以制肝”,用诸酸甘之剂,既可益胃之阴,义可缓肝之急,诚属一举两得。

并用枳壳、白蔻两味气药,使补中能散,补而能通,补而能和,故服药6剂,诸症减而胃酸除,精神大振,饮食有增但尚不多,腹仍时胀,脉已转缓,舌已不红,为肝逆除,衰未复,胃阴渐生而脾气未运之候。遂转以香砂六君子健脾和胃以善其后。

原方去辛燥之半夏,稍佐护阴之品,药用:

党参10克、白术12克、云苓12克、陈皮10克、白芍12克、香附12克、枳壳10克、玉竹10克、砂仁6克、生甘草9克。3剂诸症俱失。

胃脘痛虽为常见病症,治法甚多。但临证治之,或效或不效,多为辨证欠明。本案前医用舒肝和胃之法,屡治不应,后改益胃养阴,柔肝止痛之法,两诊而瘥。可见脘痛一症,不可概以木克土三字统之,而木克土中,尚有脏腑阴阳气血寒热虚实之别,临证时需详为辨析,方能恰中病情。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