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帝简史(33)晋穆帝司马聃——风流东晋启动,桓谢出场

 思明居士 2019-07-16
皇帝简史(33)晋穆帝司马聃——风流东晋启动,桓谢出场

姓名:司马聃(dān);

生卒时间:343年-361年。享年18岁,这司马家的皇帝一个比一个短命;

在位时间:17年;

出身:司马炎的曾孙,上一任皇帝司马岳的长子;

如何上位:以太子身份继承皇位;

如何死的:病死

帝号含义:晋穆帝,穆是一个很古老的号,《谥法》曰:布德执义曰目;这么一个皇帝用这个字,明显有点乱套。

年号含义:永和、升平,这都是祈愿和平的词,可见当时当权者的主流意识不是北伐中原,而是和平自保。

主要辅助大臣:桓温、殷浩、何充、庾冰、蔡谟、司马昱;

生平:

司马聃的一生是默默无闻,没有什么特别的政绩和表现。基本都是几个名臣、名人在表演各自的能力。最瞩目的当然是普通民众人心所向的北伐行动,这种行为终其东晋一朝,就没有停止过。后来谢家主理朝政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依然是北伐,甚至谢安凭借“淝水之战”一战成名,从此留名青史,并且导致前秦帝国崩溃。但始终因为东晋实力不足,而且江东本土人士并不热心北伐收复中原的伟大事业,所以无法举全国之力完成统一。这也是门阀政治体制下的结果。

皇帝简史(33)晋穆帝司马聃——风流东晋启动,桓谢出场

朝廷是各大家族和势力相互制衡构成的一个比较稳定,无法激进的体制结构。北伐,也就只能用来说说而已,用来给那些所谓名士、清谈家作为谈资和诗歌辞赋的主题。

所以这是一篇离题万里的文章,将司马聃的简史,写成了桓温的简史,如果以后写桓温,都不知道写那方面好。一个一岁登基,刚成年就去世的皇帝,也确实不知道能写什么,能对历史有什么影响,所以只能写当朝的大臣、权臣。

司马聃过早去世,无子继承皇位,将皇位传给了堂弟司马丕。司马丕在位四年后,因为追寻长生不老,可能是服食了当时刚发明的兴奋剂“五石散”中毒而死,年仅二十五岁。

然后皇位传给他的弟弟司马奕,23岁登基,6年后即371年,被已经成长为权臣的桓温所废,成为东晋第一个废帝。桓温拥立司马昱为帝,司马昱是司马聃的叔公,年龄较大,52岁登基,当年就去世,在位不到一年。

司马昱死后传位给他的第六个儿子,司马曜,是为晋孝武帝,10岁登基,在位时间24年,享年34岁。下一篇我们就看看这个稍微长命点,而且在位时间这么长的皇帝,谥号还有个“武”的皇帝有什么故事。

主要施政政策及对王朝的影响:

一、桓温收复蜀地:

东晋名人、文武双全的大帅哥、驸马爷、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并领护南蛮校尉——桓温,坐镇荆州重镇,练成精兵几万。

皇帝简史(33)晋穆帝司马聃——风流东晋启动,桓谢出场

桓温在看到蜀地的成汉政权腐败无能、皇帝李势荒淫无道,不思进取的局势后,有了扬名立万、建功立业、光大恒家门楣的心思。

因此于346年上表朝廷,请求收复蜀地,为东晋朝廷收复故土。但当时朝廷从未有过这种疯狂的想法,大家一直都认为,能江东立足,平平安安,不被北方的那些少数民族政权盯上、又来攻打就已经非常好了。那里还敢奢想去攻占别人的地盘。可见桓温的见识、胆量、能力、战略意识都是一流,怪不得能成为历史名人和牛人。

在这种情况,桓温不等朝廷回复,便与征虏将军周抚、辅国将军司马无忌等人,率一万精兵西进。比诸葛亮刘备入川时还少人,桓温的战略是轻兵突进,速战速决。二月出兵,桓温亲自带兵冲锋,三战三胜,三月份就兵临成都城下。最后攻入成都,成汉被灭,成汉政权的皇帝李势在逃跑后又回来投降,被送往健康交给朝廷处置。

桓温因此战名动天下,以灭国之功,被封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临贺郡公。随着桓温的强势崛起,也让王家、庾家等大家族开始忌惮。担心以后桓温会取他们而代之,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估计人的野心都很容易被人看出来,后来桓温果然就是曹操一个,桓温的儿子就篡了司马家的帝位。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司马家的皇位怎么来的,就怎么给出去,这历史真的让人唏嘘不已。

桓温并非出身当时的顶级大家族,只是一般官僚之家而已。他父亲是追随司马睿到江东建立政权的人之一。到江东后,刻意经营、结交名士,慢慢才有了一定的名气。成为当时所谓的“江左八达”,就是像竹林七君子一样,整天喝酒耍酒疯,赤身裸体、高谈阔论,天天吆喝着收复中原的愤青。在司马睿对抗王敦之乱时候,有机会为司马睿出谋划策,从此进入权力圈,才有了桓家的崛起。

桓温在这种算是书香世家出生,从小就聪明过人,有一定的才气、从小就名扬江东,长大后更是能文能武。但也有行为放荡的时候,曾经有一段时间赌博成瘾,到处欠债。他父亲在苏峻之乱时被杀,他15岁便亲手手刃仇人复仇成功,让人刮目相看。

但那时已经是家道中落,据说有一次母亲病重,没钱买药,只好把弟弟抵押在药材铺才买到药。也正是从这时候起,桓温才真正成长起来。后来更是娶南康长公主为妻,成为当朝皇帝司马聃的姑父,成为皇家的人。所以他才有机会从王家、庾家、司马家垄断的官场上脱颖而出,击败众多大家族子弟,获得镇守荆州这个战略重地的位置,并掌握东晋最重要的军事力量。

桓温在荆州苦心经营,不但收复蜀汉,还三次北伐中原,曾经收复洛阳,也曾要求朝廷迁都回去,但没有人听他的。桓温后来成为权臣,为他儿子篡位奠定了基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从来都不假。

二、东晋多次北伐,曾经收复洛阳:

1、349年,褚裒(chǔ póu)率军北伐:

褚裒是司马聃的外公,褚家也是原来中原的名门世家,时代为官,其父官至武昌太守,牧守一方的诸侯。褚裒在司马聃登基后,因为他极力避嫌,不愿意入朝为官,而是要求镇守藩镇,要到地方去。所以被封为都督徐兖青扬州之晋陵吴国诸军事、卫将军、徐兖二州刺史、假节、镇京口,也是一方诸侯了。

皇帝简史(33)晋穆帝司马聃——风流东晋启动,桓谢出场

349年,北方的是石勒取代刘渊的“汉赵”政权后建立的史称“后赵”的政权,这时南方的东晋没有改朝,北方已经是第二个朝代了。

这一年后赵的第三任皇帝石虎去世,内部因为争权,引发激烈斗争。所以东晋决定乘机北伐收复中原。龟缩在江东这么多年,终于有勇气第一次北伐了。估计也是因为看到3年前桓温轻松收复蜀中有关。所以朝廷授予褚裒征讨大都督,监督徐、兖、青、扬、豫五州的各种军务。率领三万军队,直接开赴彭城。也不知道是褚裒不善军事还是运气不好,还没有打下什么城池,就被后赵的两万骑兵给打得大败而回,军队死伤惨重。还导致准备跟随褚裒移民江东的十几万流民死伤无数,最后还是没有移民成功。

东晋的第一次北伐惨告失败。

2、352年,殷浩第一次北伐:

殷浩是官二代,其父官至豫章太守。自小聪明,能言善辩,是为江东名士。被誉为当时的清谈家,口才十分了得。估计就像现在脱口秀表演者或者是辩论家一样,可以到处和人辩论不落下风。因为他的特别喜欢老子,且善辩,世人都以为其是大才,被誉为唯一能够和桓温抗衡的人才。从而得到了司马昱等高官的特别重视和特意的培养。但殷浩喜欢老子的无为学说,不愿意为官,朝廷以为他是大才,多次下诏征召,他都不愿意奉诏,最后由司马昱劝了几个月才出来。

皇帝简史(33)晋穆帝司马聃——风流东晋启动,桓谢出场

就这样一个清谈家,没有半点从政经验,就因为到处发表言论、行为另类、清高,就被誉为大才,一出山就是扬州刺史,主政一方。这个时候的人才观、选材方法还真是够落后的,没有科举制的时代,人才选拔真的不太行。桓温就很清楚这种人的能力,所以明知朝廷扶持他来对付自己,但桓温却不放在心上。

350年“后赵”被苻健消灭,成立了后来东晋主要对手——前秦。苻健的皇位后来被侄子苻坚抢去,也就是那个与谢安进行“淝水之战”的那个苻坚。

桓温看到北方改朝换代,是收复北方及洛阳的大好时机,因此多次要求北伐,朝廷因为害怕桓温再立军功,势力膨胀,更加无法控制,所以一直不答应,后来桓温甚至带兵进驻武昌威胁朝廷。估计也是一半公心一半私心。公心就是北伐收复中原,那时所有江东有才之士的最大的愿望,还记得陆游的诗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虽然这是后世才写的诗,但在这个时候形容东晋人,也是再合适不过了。殷浩他们清谈最多就是朝廷什么时候收复中原,为什么不行动等这些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所谓桓温的对头人,殷浩只能上表要求带兵北伐。但作为一个清谈家而不是实干家,带兵打仗谈何容易,这简直就是将军国大事当儿戏。没办法,形势所迫,不行也要上。殷浩只能命淮南太守陈逵、兖州刺史蔡裔为前锋,安西将军谢尚和北中郎将荀羡为督统,具体负责北伐的军事行动。当进军到许昌的时候,偏偏这个谢尚不给力,没有安抚好已经投降的后赵的将领张遇,导致张遇又反叛回去了。并且占据了许昌和仓垣,威胁到整个大军的安全。谢尚尝试进攻张遇被打败,所以只能退兵,无功而返。殷浩第一次北伐失败,还好没有造成重大的损失。

3、353年冬天,殷浩第二次北伐:

既然第一次因为运气的问题导致失败,没关系,再来一次就是了。于是,殷浩在第二年冬天,即353年,再次带领七万大军北伐。这次安排的还是谢尚、张遇和姚襄(张遇和姚襄都是从后赵反叛过来的,上次张遇反来反去,这次还是在东晋阵营)执行具体的军事行动,还是用上次的路线,先到许昌。但到了许昌后张遇不知为什么又反叛了,估计殷浩是充分发挥清谈家的本色,充满理想主义,到处乱指挥,为人苛刻。还是谢尚忠心,看到张遇反叛后再次发兵攻打,还是大败而归,殷浩只好又退兵。然后姚襄又反叛,真是见鬼了,除了谢尚个个都反叛殷浩。这时殷浩害怕被杀,丢下辎重夺路而逃,在姚襄的攻击下,士兵伤亡大半。第二次北伐完全失败,仗还没怎么打,敌人还没有见到,自己就损失了大半军队,这殷浩还真不适合领军打仗。

所以,桓温上表谴责殷浩,说他没能力、没责任心、胆小怕事、连已经投降的将领都不会安抚,未战先逃等罪名,要求诛杀殷浩以示朝廷法度,就算不杀也应将他流放。后来朝廷迫于压力,只能将殷浩废为庶人,流放处理。一旦清谈家做大事,下场往往就是这样。

4、354年二月,桓温第一次北伐:

既然桓温的对手都倒台了,自然就轮到桓温出场显示实力了。354年,桓温亲率四万歩骑,从江陵出发,经襄阳到武关,经历多次血战,成功攻入关中,兵临长安城下。因为后方太远,严重缺粮,原本桓温计划趁着麦子成熟,就地收割麦子作为补充。但被苻健识破,苻健下令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烧到或提前收割麦子,导致桓温无法获得粮食补充,只能退兵回江陵。因为汉民百姓投靠,撤退时带着几千户的南迁百姓,无法快速撤退。导致后退途中被苻健派骑兵攻击,死伤甚多。桓温第一次北伐同样失败。

5、356年七月,桓温第二次北伐:

这一年,桓温多次要求朝廷迁都洛阳,但朝廷没有人回复他。后来朝廷拜桓温为征讨大都督,都督司、冀二州诸军事,全权负责北伐事宜。7月,桓温再次带兵北伐,从江陵出兵,目标直指许昌和洛阳。八月达到洛阳南部,遇到姚襄正在围攻洛阳。姚襄知道桓温来后,就撤去包围,转而与桓温对峙。桓温亲自披甲督战,大破姚襄,桓温然后攻入洛阳,完成收复旧都的历史使命。

但这时的洛阳,其实也就是一个象征之地,繁华的洛阳早在这么多年的战乱中衰败,根本无法为桓温的大军提供给养,更加无法在这里建立基地,发展势力。因为除了没人没粮外,还要面对各种少数民族势力的攻击,最强大的就是苻坚的氐族建立的前秦帝国,所以桓温在修复和拜祭先帝皇陵后,就班师回朝,虽然没有得到什么实际的利益,但还是为桓温带来了超高的人气和威望。

6、369年四月,桓温第三次北伐:这一年,距离上次北伐已经13年,东晋内部虽然还算平稳,各方势力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但皇帝司马聃已经死了好几年,皇帝都换了两个了,这时的皇帝是司马奕,司马聃的堂弟。

这次桓温还是亲率步骑五万,与江州刺史桓冲、豫州刺史袁真一同北伐前燕。这次换了一个对象,不伐前秦洛阳,而是伐前燕的国都邺城,也就是慕容家的朝廷。这次桓温就是在一个叫枋头的地方,被慕容垂击败,损失三万人后败退回家的。这个慕容垂可是不简单,在前燕被苻健攻灭后投奔苻坚获得重用,后来在淝水之战后又建立一个后燕国,也算是一个开国之君。

对历史的影响:

自从西晋灭亡后,北方大地是群雄并起,各方势力纷纷登场,从刘渊的汉赵到石勒的后赵,然后是前秦与前燕并立,后来前秦灭了前燕,前秦又与后燕共存,之后还要北燕南燕、后秦西秦、南凉北凉等大小不同、存在时间长短各异的政权。反而是东晋,凭着长江天险的保护下,内部各方势力比较均衡的情况下,大概和平了几十年。直到后来被恒家所篡,建立恒楚为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