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们现代人而言,台剧《包青天》里的包公扮相最为深入人心:国字脸黑里透红,不怒自威,三绺长髯胸前飘洒,额头上还有一弯小小的月牙。自从这部剧热播以后,后来再拍的《新包青天》、《少年包青天》,以及周星驰主演《九品芝麻官》里模仿包青天的包龙星包大人,额头上都有一弯月牙。 这弯月牙是怎么来的呢? 有人说,包公小时候淘气,学大人赶牲口,被驴踢了脑袋,所以留下一道形如月牙的伤疤。 有人说,包公幼年骑马,不小心摔落在地,被马踩在头上,于是多了这弯月牙。 还有人说,包公神通广大,能在阴阳两界自由穿梭,白天当府尹,断人间冤狱,晚上做阎王,判阴间生死,他一双眼睛象征着“日断阳”,前额那弯月牙象征着“夜断阴”。 以上解释都很合理,但都是事后诸葛亮,是现代人或者近代人对包公形象的通俗理解。推根溯源,包公的电视形象仍然是从戏曲形象演化得来。 元杂剧中包公戏虽多,未见刻画包公脸谱。据戏曲研究家齐如山先生《国剧艺术汇考》考证,元代包公戏中的包公一般是两道白眉毛、一张大黑脸,没有月牙。京剧泰斗梅兰芳先生藏有一幅明代包公脸谱,也是一张大黑脸,两道白眉斜飞至鬓,额上没有月牙。 进入清代,京剧舞台上的包公终于有了月牙造型。例如《升平署扮相谱》与《清宫戏画》中收录的包公脸谱,均为黑脸红唇,白眉入鬓,一弯月牙占了半个前额。此后金少山、裘盛戎、董俊峰、侯连英等名角饰演包公时,额头上也都勾画了月牙,其区别仅仅是月牙的形态或大或小,月牙开口的方向或左或右而已。 现在问题来了:历代都有包公戏,为什么到了清代才出现月牙呢?原因可能有三: 一、清代包公信仰更加盛行,包青天“日断阳,夜断阴”的形象被进一步神化,于是象征“阴朝”的月亮就出现在了包公头上。 二、清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原先盛行于满族与蒙古族的原始巫术随之对中原文化产生影响,萨满教中那些镂刻或者漆画日月造型的驱傩面具渐渐影响到戏曲舞台上的脸谱造型,包公戏与巫术相杂糅,面具上的月牙就被挪到了包公头上。 三、清代男性发型怪异,前额头发剃得溜光,仿佛谢顶,扮演男角的戏曲演员必须在前额上勾画某些图案,否则会显得空空荡荡。于是乎,灵官的额头多了一道闪电,哪吒的额头多了一枚红点,朱温的额头多了一块云朵,包公的额头多了一弯月牙。 总而言之,包公是在清代戏曲舞台上定型的,过去的戏曲造型影响了后来的影视造型,过去的包公戏影响了后来的《包青天》。不过《包青天》的主创团队并没有完全照搬戏曲造型,仅仅是保留了黑脸和月牙,并且将大得夸张的月牙缩小成一个小小的疤痕,同时还非常果断的舍弃了包公脸谱上那对白眉毛。假如不这样取舍,直接让包公以脸谱造型出镜,一定会吓坏小朋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