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考生和考生的家长们用企盼的目光关注着那一个个闪光的名校,因为那是他们的奋斗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家长、学校,可以不择手段,舍弃与分数无关的课程,甚至孩子的健康,在争夺分数的“锦标赛”中奋力“拼搏”。 学校,是一个传播知识的神圣殿堂。学校,是一个哺育小苗茁壮成长的苗圃。可是现在好多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极端地采取应试教育。大刀阔斧砍掉了与考试无关的课程:音乐课,不设了,或者徒有虚名改上所谓的“主课”;美术课,不见了,而在为了高考应运而生的“特长班”里变成了主课;体育课,没有了传授体育基本知识的教学,变成了短暂的自由课外活动;德育教育更是如同虚设。 学校现行的管理方法,大部分都是强制性管理,管理制度简单粗暴。某学校规定:学生管理采取记分的方法,迟到,扣一分。课堂违纪(交头接耳、打盹等)扣两分。看手机,扣六分并没收手机。为了方便监督管理,教室安装了摄像头监控。学生还不知情,和老师没有解释交流的机会,分数已经扣掉了。累计扣分满六分,责令回家反省一周。反省达三次,责令学生另外择校(变相除名)——这不是剥夺了学生学习的权利吗?这样简单粗暴的管理方法,老师可以不用和学生打成一片,可以不用做个别学生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可以不做家访。“现代化管理”解放了老师的好多时间和精力。回家反省的学生,给家长造成了极大的负担,给社会留下了不可想象的隐患。 鉴于这种教育现实,应运而生了高收费的各种补课班。老师在课堂上“完成”了授课任务,利用课余时间成立各种名目的补课班,继续课堂上的授课内容。家长为了孩子的分数违心的接受,学生无奈服从,老师高高兴兴。 更有甚者,某些地区,某些学校,美其名曰“封闭式管理”,“军事化管理制度”,“特殊办学模式”,“保证重点高校录取率”。具有魅力的承诺,吸引了大部分学生家长。结果,造成学校拥堵,想到这样的学校就读,首先得达到较高的入学分数,需要缴纳高额的“择校费”。学校内部,首先清除老年教师——尽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因为他们“不适应”这样的教学模式。据曾经在这样的学校就读的学生说,学生每天早晨五点钟起床,五分钟的洗漱时间,带着老师指定的学习资料到操场跑操半小时,边跑边背资料。然后在限定的时间内进教室学习,十分钟的吃饭时间,而且做到手不离卷 ......。违者,将会受到重罚。学校的学生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失去了自己的爱好,失去了青春的光华。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管理,都是采取了简单粗暴的管理方法。缺失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沟通,缺失了正确的思想引导。忽视了德育教育,忽视了全面发展。目标只有一个:分数。老师的心里,没有了奉献精神。老师的工作,是有偿服务,超出八小时工作时间,学生需要缴纳“补课费”。无形中,在学生幼小的心灵就埋下了金钱至上的种子。这样的学生,尽管考上了重点大学,走向社会以后,温度适宜,种子就会发芽,私字就会膨胀。 学校,是为国家培养栋梁的基地。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什么样的人才是教师崇拜的学生呢?当然是品德高尚的人,是在创造能力上,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提供的价值胜过他的老师的人才。 叶圣陶先生说:“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现在的学校做到了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