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名家论|正确阅读脉法书,让你的脉学登堂入室

 金金牛牛龙 2019-07-17

如何阅读脉法书任应秋

从脉搏的变化,可以测知体内阴阳盛衰、邪正消长的情况,所以切脉,是中医临床诊察疾病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但是,切脉并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正如王叔和所说:“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谓沉为伏,则方治永乖;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况有数候俱见,异病同脉者乎!”(见《脉经·序》)

前人在切脉上给我们累积了很多的宝贵经验和丰富知识,只要努力学习,而且学习有方,就可以达到“切脉动静而决死生之分”的境界。

究竟如何进行学习呢?兹分三个方面来谈:

熟读《脉诀》

脉诀书甚伙,其中优劣不齐,能择其善者而读之,实大有益处。

首先因其为韵语,便于诵习记忆,最适合于初学的人。其次是要而不繁,提纲挈领,实为治脉学入门的重要读物。

因此初学脉法,选一部较好的脉诀来读,是很有必要的。脉诀书较好的我认为以高阳生《脉诀》为最。

  编者注:个人不赞成学习高阳生伪书《脉诀》,建议学习被评为“四小经典”的李时珍《濒湖脉诀》,非为自作高明不遵原著,略而不述望理解。

参见:中医龙门阵之一:摆一摆中医传承与高手过招

精研《脉经》

《脉经》十卷,西晋王叔和撰,是研究脉学仅存的最早的一部专著。

据叔和自序说:“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合为十卷,百病根源,各以类例相从,声色证候,靡不该备。其王、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

说明王叔和在当时可能见到的有关谈脉的一些著作,都经过搜集整理,才成为《脉经》,是具有总结性的一部很有价值的典籍。

徐大椿说:“王叔和著《脉经》……其原亦本《内经》,而汉以后之说,一无所遗……汇集群言,使后世有所考见,亦不可少之作也。”(《医学源流论·脉经论》)

这个评价,是完全正确的。因此我们研究脉学,而不从《脉经》打下基本工夫,甚或竟毕生不一览《脉经》,则犹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了。

我前面提倡熟读《脉诀》,正是为研习《脉经》打好基础。并不是主张仅读《脉诀》,而不研习《脉经》。所以精研《脉经》,是学习脉法最紧要的一环。

 《脉经》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卷叙述寸、关、尺三部,分见二十四脉,以及五脏六腑、阴阳营卫所主,虚实顺逆疾病所起,与其将差难已诸候。

第二、三、六三卷阐发脉气本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并各举其阴阳之虚实,形证之异同,而为施治补泻之方。

第四、五两卷,博采仲景、扁鹊、华佗等察声色消息死生之理,决四时百病死生之分,从而发明色脉之要。

第七卷列言治病之法,大都有八(汗、吐、下、温、灸、刺、火、水)。均宜察人阴阳交,并虚实、生死、损至,以合治法可否之宜。

第八卷分叙尸厥、霍乱、中风、血痹等数十种杂病的平脉、辨证、论治。

第九卷论著妇人、胎产、小儿等的平脉、辨证、论治。

第十卷“手检图二十一部”,但其内容仅为复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三部二十四脉形证所属,别无图可见,何以有此差谬?尚不明其原因。

喻嘉言讥《脉经》说:“汇脉之中,间汇一证,不该不贯。”(《尚论篇》)这是喻氏的偏见。

《脉经》既是由于汇辑诸书而成,便不同于自为之说条理一贯。叔和博采汉以上诸家有关脉法要论,各以类从,分为十卷,群言汇集,或有不贯之处,而大纲汇举,实亦无伤。

即脉言脉,费千言不能述其义,惟以证言脉,以脉辨证,脉证兼说,则脉理易明。

也可以说后人于脉理之有所发挥,即以脉证为其根据,否则便毫无立论之地也。

因此说,辑脉而不废证,这正是叔和的成功处,喻昌议其非,未足以为知言。

王叔和给我们留传下这样一部脉法专著,是不容易的,应该很好地珍惜它、发扬它,使它不断地放出光芒。

今本《脉经》所存之内容,其绝大部分,不外出于《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五书。

一至六卷,多为《素问》《灵枢》《难经》之言,七卷多出自《伤寒论》,八、九两卷,大半皆选自《金匮》。

能精研之,不仅诸书之言脉者略尽于此,并可从脉与证按其分类而比较分析之,便更能深入一步,而另有所领悟。

抑且《脉经》所引诸书之文,常有与今本不同处,如第七卷云:“汗出而热留者,寿可立而倾也。”(热病第十八)《素问》误作“病而留者”。

又如第七卷云:“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厥者后必热。”(病不可发汗证第一)《伤寒论》误作“前热者后必厥,”而与下文“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之义不合。

类此之处颇多,精习《脉经》,尤足以订正诸书之失,而有助于经典著作之研究也。

惟《脉经》自宋熙宁中经林亿等校雠,刊版行世后,迄无注本可参。不得已退而求诸刻本较善者,则有清季光绪年间池阳周澄之的校刊本,颇清析可读。

周氏据嘉定黄锟校本(黄以所藏旧钞本、与元泰定柳赟、谢缙荪复刻陈孔硕本,明童文举重刻袁表本,及赵府居敬堂本,互校刊成。)、金山钱熙祚刻本(钱氏亦据袁本校订)。

以及叔和所引《素问》《灵枢》《难经》《中藏》《伤寒论》《金匮方论》《甲乙经》,与后来各家之引据《脉经》者,更相校雠而成,是现行刻本中之最精审者。虽无注文,而上述诸书,大半都有解释,如能一一检阅而细读之,亦不甚难。

博览名著

精习《脉诀》《脉经》以后,于脉学已具有坚实的基础。循此而博览诸家名著,更足以广其识而深其意。

古代论脉法的名家虽不少,而其发挥最为深透,大有可观者,约有下列数家:

1. 《诊家枢要》:元·滑寿著,书凡一卷,不过七千余言,其立论要以阴阳对待为说,而说皆精审。

如“察脉须识上下来去至止”云:“上者为阳,来者为阳,至者为阳;下者为阴,去者为阴,止者为阴。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阳生于阴也;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阴生于阳也。来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而还于骨肉之分,气之降也。应曰至,息曰止也。”

又论“脉至”云;“凡脉之至,在肌肉之上,出于皮肤之间者,阳也,府也;行于肌肉之下者,阴也,藏也。若短小而见于皮肤之间者,阴乘阳也;洪大而见于肌肉之下者,阳乘阴也。寸尺皆然。”

又论“持脉”云:“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府也,亦心肺之应也;重手得之,脉附于肉下者,阴也,藏也,亦肝肾之应也;不轻不重,中而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中和之应,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见,则委曲而求之,若隐若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三部皆然。”

他如论三十种脉象,亦无不以阴阳对待为言,而皆各具精义,言简意赅。

2. 《诊宗三昧》:清初张路玉著,书凡一卷,自“宗旨”至“婴儿”计十二篇,其中以“脉象”、“师传”、“口问”三篇,是全书的“三昧”所在。

其论脉象,以首先识得弦、钩、缓、毛、石五脏的常脉为主,五脉之中,必以缓滑之象为平脉,为有胃气,如某一脉偏少冲和之气,即是病脉。

或在本部反见他脏之脉,便是本脏气衰,他脏之气乘之所致,在参以形体之肥脊,方土之宜异,气候之流变等而参合之,庶几脉形无遁,真象毕露矣。

《师传》一篇,列叙浮、沉、迟、数等三十二脉,每一脉首言其形,再说其所以具此形之理,再述其所主之证,再辨其疑似之见,再论其兼见他脉之由,最终畅发其分析证治之巧。层层剖析,曲尽奥义。

《口问》十有二则,阐述三焦、命门、神门、冲阳、太溪、反关、人迎、气口、逆顺、异脉、妇人、婴儿诸脉之候,以及初诊久按、脉证异同、从脉从证、脉法阴阳、高章纲惵卑损脉法、辨声与色、沉脉温补转剧诸法之理,无不深入浅出,可解积疑。尤其是解高章诸脉,尤为明晰。

3. 《诊家正眼》:明·李中梓著,书凡二卷。

首卷言脉大义,多本《内》、《难》立说,言简意赅,纲纪秩然。

二卷分述二十八脉,每脉均以“体象”、“主病”、“兼脉”三者为纲而次第述之。“体象”、“主病”两项,都以简切胜,独于“兼脉”,则畅发其辨证析疑之能事,最终殿以《脉法总论》一篇。

凡脉之阴阳变化、色脉参伍、尺肤相合、病证所主等项,均能尽其意解言宣之妙用,其于《素问》《伤寒论》许多脉体之解释,既不费词而明晓如绘。

结合二十八常见之脉,以理解《内经》、仲景不常见之脉名,并从而道出所以之理,非于脉学有较高的修养和丰富的临证经验者,实难道出只字。

虽于纵、横、逆、顺诸脉仍不具体,究不失为言脉法之佼佼者。

4. 《脉神章》:明·张介宾著。书凡三卷,系《景岳全书》的一部分。计分“内经脉义”、“通一子脉义”、“难经脉义”、“仲景脉义”、“滑氏脉义”、“诸家脉义”六篇。

而尤以“通一子”一篇,为张氏治脉学的精华所在,全篇凡十三节,都能发微启秘。其中“独论”、“胃气解”两节,尤为卓见不群,发人深审。

其言曰:“独之为义,有部位之独也,有藏气之独也,有脉体之独也。部位之独者,谓诸部无恙,惟此稍乖,乖处藏奸,此其独也。

藏气之独者,不得以部位为拘也,如诸见洪者,皆是心脉;诸见弦者,皆是肝脉;肺之浮,脾之缓,肾之石,五藏之中,各有五脉。

五藏互见,独乖者病,乖而强者,即本藏之有余,乖而弱者,即本藏之不足,此藏气之独也。脉体之独者,如经所云,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此脉体之独也。总此三者,独义见矣。

夫既谓之独,何以有三?而不知三者之独,亦总归于独小独大、独疾独迟之类,但得其一,而即见病之本矣。故经曰:得一之精,以知死生。”(《独论》)

《素问·三部九候论》叙七诊之独,仅属例举而言,并未如张氏所言之深刻,且能示人以察独之法,非会心有素者,未之能也。

又论述胃气云:“凡诊脉者,无论浮沉迟数,虽值诸病叠见,而但于邪脉中,得兼软滑徐和之象者,便是五藏中俱有胃气,病必无害也……

察之之法,如今日尚和缓,明日更弦急,知邪气之愈进。邪愈进,则病愈甚矣。今日甚弦急,明日稍和缓,知胃气之渐至,胃气至,则病渐轻矣。

即如顷刻之间,初急后缓者,胃气之来也;初缓后急者,胃气之去也。此察邪正进退之法也。”(《胃气解》)

从来言胃气者,均未能像张氏这样,既能授人以察胃气之规矩,又能示人以察胃气之巧,绝非泛论之可比。

5. 《周氏脉学四种》:清·周澄之著,计《脉义简摩》八卷,《脉简补义》二卷,《诊家直诀》二卷,《辨脉平脉章句》二卷。均在《周氏医学丛书》第二集中。

周氏这四种书,都是辑自《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方论》《脉经》《甲乙经》《千金方》《千金翼方》,以及宋元以来的名贤、日本诸家,截至目前止,可说是硏究脉学最完善的一部类书。

他说:“考之于古而有所本,反之于身而有可信,征之于人而无不合,斯施之于病而无不明。”(《脉义简摩·自叙》)这是周氏的自我评价,是很恰当的。

四种书中,以《简摩》为基础,凡关于脉学的部位、诊法、形象、主病、名论、妇科、儿科诸类,都选辑得至为精当,并都作了相当的阐发。

《补义》则纯为周氏的发挥,分两个部分,曰“诊法直解”,曰“诸脉补真”、前一部分发挥求脉、审脉、三部九候、气分血分、十二经动脉、命门三焦、三关脉体等大义,都解说得异常深切。

后一部分发挥三十余种脉象的精义,所谓“补”者,系补郭元峰《脉如》二十八脉辑说之未备,所谓“真”者,即一言一义,均系周氏历验而来,绝无欺诳之谈。

如其于滑、涩、动、结、促五脉之辨似云:“滑者,脉之浮沉起伏,婉转流利也。形体条畅,浮沉皆得,若来如电掣,略按即空,此滑不直手,元气将脱也。

涩者,脉之将起未起之际,有艰滞难进之意,及其既至,亦颇有如掷如跃之时,但中间常于将来之顷,夹杂一二至阻滞不畅耳。

动脉全似滑脉,滑脉形体和软而有起伏,动则形体坚搏,指下如豆,躁疾鹘突,几于有来无去,起伏不明也。

结脉,即动脉之怠缓者;促脉,即滑脉之兼洪者。此五脉,惟促脉主病,气分居多,余四脉则气血参半,而有寒热虚实之殊。”(《滑涩动结促辨》)

《直诀》所言,曰“总义”,曰“会通”,曰“真言”。“总义”分脉象、指法、主病三章,字字坚实,各有着落,均从《内经》《伤寒论》《金匮》诸书中融会得来,颇能道其奥旨。

“会通”综述浮、沉、迟、数等二十四脉象的参伍错综,示人于既明各象之专义后,再能比例而得其参见错出者,此脉学一贯之义也。

“真言”曰位、数、形、势、微、甚、兼、独八字。位即三部九候,数以纪其多寡,形为脉之静体,势乃脉之动态,四者为正脉之提纲。

微甚所以衡脉变之轻重,兼独所以审脉变之主次,四者为变脉之提纲。

《章句》所以注释《伤寒论·辨脉、平脉》两篇的文义,多本临诊治病之实际体验解说,较诸家所注踏实。

周氏后来以为所著四种,卷帙浩繁,非一般人所可尽读,乃于四种中撮其要者,简之又简,订为两卷,名曰《重订诊家直诀》,凡二十二篇,真可谓要言不繁矣,刊于《周氏医学丛书》第三集中。

以上五书,均为研究脉法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各有专精,而以周氏书尤为博大,如能尽得其旨,庶可谓于脉学升堂入室矣。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山东中医杂志》,—九八三年第一期。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附文:古今脉学著作略举

1、黄帝内经

2、难经

3、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

4、脉经(晋·王叔和)

5、脉诀(南朝·高阳生)

6、千金方(唐·孙思邈)

7、太素脉法

8、脉学类编(宋·崔嘉彦)

9、通真子补注王叔和脉诀(宋·刘元宾)

10、补注通真子脉要秘括(宋·刘元宾)

11、脉诀理玄秘要(宋·刘开)

12、洁古老人注王叔和脉诀(宋·吴洪)

13、察病指南 (宋·施发)

14、王叔和脉诀图要俗解大全(金·张元素)

15、脉诀刊误(元·戴起宗)

16、诊家枢要(元·滑寿)

17、崔氏脉诀(元·张道中)

18、丹溪脉诀指掌、脉因证治(元·朱丹溪)

19、脉书要语(明·汪机)

20、矫世惑脉论(明·汪机)

21、景岳全书(明·张景岳)

22、濒湖脉学(明·李时珍)

23、脉症治方(明·吴正伦)

24、医家秘奥(明·周慎斋)

25、诊家正眼(明·李中梓)

26、脉望(明·赵台鼎)

27、医灯续焰(明·王邵隆)

28、脉理集要(明·汪宦)

29、医学悦研(明·李盛春)

30、脉诀汇辨(清·李延昰)

31、诊宗三昧(清·张路)

32、脉诀阐微(清·陈士铎)

33、医宗金鉴(清·吴谦)

34、脉理求真(清·黄宫绣)

35、洄溪脉学、脉诀启悟(清·徐灵胎)

36、四诊抉微(清·林之钧)

37、蔣氏脉诀真传(清·蔣氏父子)

38、脉义简摩(清·周学海)

39、脉简补义(清·周学海)

40、诊家直诀(清·周学海)

41、三指禅(清·周学霆)

42、脉说(清·叶子雨)

43、玉函经(清·杜光庭)

44、重订太素脉秘诀(清·刘伯祥)

45、脉语(清·吴昆)

46、脉确(清·黄碄)

47、四圣心源(清·黄元御)

48、脉象统类(清·沈金鳌)

49、诸脉主病诗(清·沈金鳌)

50、脉理会参(清·余之隽)

51、脉说(清·叶霖)

52、医脉摘要(清·蕭涣唐)

53、四诊秘錄(清·欣澹庵)

54、脉诀汇辨(清·李期叔)

55、脉贯(清·王贤)

56、脉诊三十二辨(清·管玉衡)

57、新刊诊脉(清·管玉衡)

58、脉诀乳海(清·王邦傅)


近现代脉学

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脉法) 

脉学正义(张山雷)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彭子益)

文魁脉学与临床医案(赵文魁)

麻瑞亭治验集(麻瑞亭)

周楣声脉学(周楣声)

中医脉学研究(崔玉田)

脉诊(刘冠军)

脉学心悟(李士懋) 

实践脉学(黄杰熙)

图像诊脉法(周华青)

脉学阐微(邢锡波)

中医脉学三字诀(肖进顺)

萧通吾脉诀及脉案(萧通吾)

脉学刍议(张琪)

中医微观脉学(许跃远)

大医神脉(许跃远)

中医脉学入门(蒋长远) 

中医辨脉症治(向宗暄)

中医脉诊大全(朱进忠)

脉学类聚(盛增秀、陈勇毅)

中医脉理学集解(吴再德)

脉法求真(刘伯祥)

最新实用诊脉法(许进京)

脉法指要(张汤敏、孙仁平)

中医脉法解(刘越)

脉法捷要(刘建立)

临证脉学十六讲(姚梅龄)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