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之趣,趣在发现,趣在考证,趣在解读,趣在乐此不疲。只藏而不鉴不究者,是为仓库保管员也,这便好生的无趣。 翠微堂抄手砚 印铭 我手中的这方“翠微堂”铭虢州澄泥砚,就是一个典型的考证案例。砚为抄手式,抄手式为宋代所特有,开海棠形砚堂与墨池相连。砚体四侧内敛,含蓄自然,空灵典雅,拱圆形抄手砚背似为内模范成,居中压印“翠微堂”三字戳记。 翠微堂铭抄手砚1 正面 望着手中这方砚,该是怎样的经历,曾经千年的风雨,再次来到人间,向我们印证那段远年的传说故事。《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南三门峡卷·传说篇》武后设宫的传说故事,最能恰如其分地印证“翠微堂”砚的来龙去脉。 翠微堂铭抄手砚1 背面 在灵宝大王后地一带,有几处城墙遗迹,当地人俗称“沙城”。残垣断壁间其捶打的杵穴仍清晰可见,说来这还是女皇武则天的“功劳”的呢。 翠微堂铭抄手砚2 正面 武周时期,则天女帝,常来往于两京之间。而函谷关乃东西两京必经之地。一次,她从长安出发来到函谷关,登上“望气台”,突然想起“紫气东来”的故事,望东远眺,并未见什么祥光紫气,但见一片广阔茂盛的枣林,满树的大红枣儿好像一盏盏小红灯笼,便对侍臣们说:“莫不是太上老君显灵,在此挂起这么多的红灯笼,为我的往来日夜照路。”侍臣点头称是说:“此乃我皇继尹喜望气而得的符瑞啊。”武后乐不可支,但见这里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林茂粮丰,加以函谷“天险”,难怪历代君王将相们都喜爱这块风水宝地。 翠微堂铭抄手砚2 背面 侍臣们上奏说:“如今天下太平,函谷左右不再有滚滚烽烟、刀枪剑影。玄元圣地又在这里,我们何不在此建造行宫,以便往来下榻驻跸?”武则天听大臣们言之有理,于是决定在此兴建“翠微宫”。 然而,在营造中途却出了岔子。民工们在挖掘一段城墙地基时,发现一种草,其根又细又长,深入地下一丈多深,难以尽除。因其根像锥子一样尖锐深扎,故名菅草。使臣把此事奏报武则天后,她神经质地将“菅草”与“奸臣”联系起来,因为这是不祥之兆,为建筑行宫之大忌。将来皇城建成后,朝内、身边必生奸臣苗头,以致犯上作乱。并且像这“菅草”一样根深蒂固、难以清除。武则天越想越可怕。一个大臣解释说:“这一定是工程触伤了神灵,今天要惩罚我们。”武后一听老天惩罚,打了一个激灵,下令停工,以免后患。 后地明清古枣林俯瞰-D ` 清乾隆龚松林修纂的《直隶陕州志》卷十三·古迹第五页载:“翠微宫,在县(古虢州清时为虢略县)北黄河南岸,唐则天后东幸驻跸之所,今城址独存,俗呼为沙城”。清代咸丰进士、曾授翰林院编修的薛书常在其《灵宝县脉论》中说的“武则天爱灵宝槌打皇(宫)城”也指的是这个故事。 翠微宫城墙 夯土的痕迹 女皇的行宫虽未建成,翠微宫一词却出了名。岁月流逝转瞬即逝,到了北宋一朝,翠微宫遗迹已是远近闻名的历史古迹,再加上那段传奇故事广泛传诵,更是声名大噪。这时,以翠微为名作为制砚的作坊堂号,应是天经地义之事喽。 五百年的明清古枣树 此砚产于虢州,生于虢州。仔细想来,非这块莽莽苍苍的高天厚土,还真孕育不出这种嫩如婴儿肌肤的澄泥砚呢。它比之端砚来没有那么细嫩清爽;比之歙砚来,没有那冰清玉洁;比之洮河砚,没有那绿若波涛。但它却古朴凝静,气韵蕴然。是水土之使然?是山川之灵气?它是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精神载体,是看得见的宇宙。是用这里的水和着这儿的土,再掺以银沙、丹粉,澄炼成泥;是用这里的草木燃烧成这儿的火,腾化炼骨。再加上黄河故道里回荡了数千年的文明之风,混成神奇的气流,去千澄百炼,创造出的这种砚台,人们把它叫做“虢州澄泥砚”。 (文 / 李俊林) (刊于《大河美术》第23期19版 | 编辑整理:大河美术) 《大河美术》唯一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