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书涵的学习日志#week2 如何决定开始陌生学科的学习

 SL1MSHADY 2019-07-17

这周在规划关于”设计史”的系统学习计划,这肯定不是一周的短期学习,所以今天这篇就先从以下两点来谈谈“我如何从想学到决定学”:

1. 我怎么会想要学”设计史”;

2. 为什么要学习”设计史”;

我们先来看两组设计:

上面几张不同领域的设计作品都是“孟菲斯(Memphis)”的风格,这是去年非常流行的设计风格。没错,前段时间大火的游戏”刺客信条·起源”中就有一个真实存在的埃及古都,也叫”孟菲斯”,这不是巧合哦,美国田纳西州同样有一个城市叫”孟菲斯”,虽然”孟菲斯”有希望从不同文化所汲取,但它的命名却据说是来自于成立会议上所放的,鲍勃·迪伦一首名为“stuck inside of mobile with the Memphis blues again”的歌曲。

这张奥巴马和玛丽莲·梦露的图都是是典型的“波普艺术风格”,看起来和上面的”孟菲斯”完全是两个风格。但其实”波普”作为后现代主义的首次重要婵变,对同为工业革命后设计风格的”孟菲斯”有着很深的影响和共同之处,如果你有一些基本的设计感,不难看出这两个风格的设计语言特征都有着极强的个性释放和色彩冲击,这和现代主义设计强调的简洁与功能主义截然不同。


其实到这里可以想想这两个问题(留言发表你的思考):

1. 为什么现在的UI、海报等设计中会出现和上个世纪80年代的相同风格?是什么的原因使得有些设计风格会沉积若干年后重新复苏?

2. 工业革命后怎样的社会背景诞生了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

这两个问题都同样可以问”现代主义设计”,已有的知识让我问出第二个问题后很快可以想出回答,因此到这里我很自然地先开始思考设计史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已经产生了想要学习”设计史”的念头,希望理清这些脉络。

但我们的很多念头都是一瞬即逝,真的决定开始学”设计史”前,还得问自己两个问题:

1. 为什么是”设计”;

2. 为什么要看”史”;

先不说“设计史”了,“设计”到底和我有什么关系呢?身边朋友经常听我叨叨设计,就连小李老师那天也问我,你为什么最近那么关注(喜欢)设计呢?是啊,如果这个问题不回答,为什么我不去学其他领域的知识呢?这和我的经历有关,虽然设计不是我的主职工作,但一部分的我像是活在“设计世界(广义的)”里的人:

1. 我从三、四岁开始学习美术到初中有着十年的功底,这个时间对于真正从事美术的人来说其实不算长,但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任老师都将我称为”那种难得有美术天赋的人”,小学那会儿已经在国际比赛中拿奖,也在已经有保送签约的情况下抱着体验的心态,作为非科班生在全市科班美术生的升学竞争中进入了前五名;

2.上面的基础功底让我足够自信,使得我在最开始做极忆面临要设计时,即使连PS都没打开过,脑中第一个念头也是那就我自己来做呗,就这样从8年前做海报开始了我的设计生涯,这些年从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到UI设计,再到产品和UX的设计。去年帮一个国外team做了AR的设计,帮朋友做了简单的室内设计;

3. 在上一次的Dialog中,我也提到我通常说的设计(思维)不止是视觉层面的,我这些年在做或做过的,诸如:设计一场活动、设计一门课程、设计一个微电影剧情......为了达成某个目标设计一个解决方案,从但这个角度来看,设计其实是一件非常”功利”的事,但设计还不可被简单的定义为”解决问题”四个字,这个我们下次另开文章来谈。

“设计”为我塑造一个看待世界的视角。上面的这部分经历,让我有与其他人不同很幸运并非常难得的一点——能一个人全面体会并且是深度实践过设计的多个角度与分支。这是让我不自主非常关注设计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因为迁移运用,而融会贯通。我能感受到这些背后相通的东西,但现在还不能完全说清,所以便会更加想要深入和摄入一切与之相关的,像一个磁铁般主动地不可抗拒地吸引这些知识,因此产生学习”设计史”的想法还比较顺理成章。

和“设计”关系说完了,但究竟为什么要看”史”呢?

其实剖析到这里我已经开始站在”艺术史”来看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会从”设计史”到”艺术史”下周来分析,如果你对辨析”设计”与”艺术”的关系有所思考,可以留言说说)。

对于一名设计师同样有两个维度:

a. “感性与经验直觉”的设计;

b. “理性与逻辑分析”的设计;

我不认为这两者是可能完全独立存在的,它们也当然不是是否需要思考还是依赖灵感直接产出设计的区别。我见过身边即使最最偏向第一种的设计师也会在设计过程中体现第二点。作为一只学物理出生的理科喵,我确实在8年设计生涯的中期和非视觉的设计中比较偏向b.,虽然一直非常擅长,但你看我也没有用”完全”这个词,仍然不是100%,我的身上仍然具备a.。但我也在反思,这几年后期我在非视觉的设计中(比如产品)也会依赖直觉与经验视角来完成作品,并且在刻意培养自己的”感性与经验直觉”,这好比我在视觉类设计中的美感,不应当因为载体的变化而消逝。如果说设计为明确目标服务时,还有可能像ios设计规范根据0.618黄金分割计算而来,那么对于艺术就不是如此了。


哈斯克尔认为”每一个被艺术打动的人,经常会觉得观看经验本身足以报偿,任何分析都味同嚼蜡”。它当然是有在暗示图像本身与历史研究之间的平衡,但这种”观看经验”,我们何以可能获得?我想”观看”本身和艺术之感也只能通过复杂的过程本身才能习得,而这必然需要站回到历史进程之中。

黑格尔主张“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史是一个哲学的过程。同样对于艺术,可以认为艺术(作品)只存在于艺术史中,它当然也不会是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理论与作品的合集。各个时代下的问题会在其中显现,如果你能感受到文化和思想在本质上推动艺术视角的变化,你便会开始艺术史的旅程,也只有如此,你才能整全的洞见这些作品所体现出的思想背后的那些东西,真正进入”艺术”。

当然,除了以上三点使我认为需要看“史”,对于一名设计师或想从事设计工作的同学,我可以试着列举以下原因:

1. 在学习设计前,了解设计史能够帮助你分辨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设计。你还想到学设计就知道学PS吗,这就像大学入学前不先尝尝就选专业。

2. 最好的老师往往就在这门学科的历史之中。如果你需要一个人教你设计,你其实不需要他教你技巧,你应该渴望汲取他的思想。

3. 历史帮助我们理解,能让我们找到那些设计风格与大众审美背后的共同点,这其中如何演变,为什么一种设计十年后仍然具有魅力?只说装饰主义不好,可不是理解。

4. 我们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以辨别一些事,但设计呢?你要依赖什么来辨别何为好设计?我想是设计史,你得拥有自己的设计审美与品位。

最后一点则是我最近的一个感受,当你在很多领域有所涉猎,有或深或浅的知识学习,你总需要一个点,从一个起点开始将他们关联并深入,所以对我目前,是一个会从”设计史”(艺术史)继续到其他关联学科的计划,我会在之后的学习日志中逐步分享。

今天我们分析了”我从想学到决定学”的过程,那么接下来便是准备开始学了,我正在进行这部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分辨过程。下周我们就可以来看看“如何弄清怎么学并产出一套系统学习的计划”。

保持思考,下周见。

—————————————————————

“… if we understand the past, we will be better able to continue a culture legacy of beautiful form and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If we ignore this legacy, we run the risk of becoming buried in a mindless morass of a commercialism whose mole-like vision ignores human values and needs as it burrows forward into darkness...”

——Philip B. Meggs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