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绥燕,北京大学教务部部长、教授 万物生长,各自高贵:教育应以学生成长为本 ——傅绥燕部长开幕致辞全文 【编者按】:下文是傅绥燕教授在大学-中学圆桌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发言。傅绥燕教授指出,教育是指向未来的,因此,教育要启迪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了解自己、认识社会、寻找生命的意义。在这一点上,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有同样的使命,都应该以学生成长为本,大学和中学都应该给予孩子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给予孩子获得生命丰满的机会,让万物生长,各自高贵。 尊敬的各位来宾,早上好! 非常高兴在燕园再次见到大家。今天是第二届“大学—中学”圆桌论坛。去年也是在这里,我们有过一次非常好的对话,一些大学的老师跟中学的校长进行了很好的沟通,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机制,希望能继续下去。 每年的7月都是燕园最为美好的时节,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感激和喜悦。在燕园学习了四年的学生毕业了,踏入人生新的阶段。同时,一年一度的高考也结束了,又有一批孩子获得进入北大学习的机会。每每这个时间,社会也十分关注我们的教育。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是需要大学和中学共同面对的。 《说文解字》有言,教是上所施下所效,这是中国教育的概念。在西方,“教育”一词的意思是“引出”。所以,两种教育的理念从根本说是略有不同的。现在应该说是中西教育理念的融合。孟子说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在座的校长和北大的老师一样,也同样把它作为人生的三诺之一。所有这一切都无时在揭示着教育的功能和目的,以及教育的责任和光荣。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这个未来包含着每一个孩子的未来,也包含着国家民族的未来,更包含着人类的未来。人类的文明需要创造、需要传承,社会期待有合格的公民,新时代的中国需要更多有创造力,具有思想能力的人。而每个孩子生来都充满着好奇心和创造力,教育对他们而言,不光要启迪他们的心灵,引导他们了解自己、认识社会、发现自我的天赋和热情,寻找生命的意义,激发起前进的勇气。他们通过思考和学习成为具有独立思想的独立精神的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有能力、有梦想,并且愿意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的人。因此,教育无论在哪个阶段,无论哪种形式,都有着共同的目标,也接受着同样标准的检验。这个标准就应该是是否给予了这些孩子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和获得生命丰满的机会。就像种子有了阳光、土壤,有了合适的水分和空气,在适当的时节,无论大小、颜色、姿态,它们都会自信满满地盛开,结出果实。万物生长,各自高贵。 正如植物的生长一样,不同的时节会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阶段也会有这个阶段最为重要的合格的标准。高中是成长的至关重要的阶段,孩子们经历了青春的躁动、智力的发展,进入了人格和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而对于大学的教育来说,社会需要多种类型的人才,仅仅专业化的教育显然不能够使我们的毕业生具备在复杂多变的未来中的掌控能力。毕业时的优秀与10年、20年之后的成就,也不存在简单的对应的关系。所以如何将短期的作为衡量教育水平的标准与长期的人才培养目标辩证地统一在一起,是我们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 北京大学作为一所优秀的大学,面临着为国家培养拔尖人才的重任。面对未来的挑战,基于北京大学综合性、研究性的背景,我们提出了要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开放探索式的教育,并致力于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次改革中,我们注重引导更新教育观念,以知识发展的逻辑为线索,在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与专业能力培养的静态教育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动态的教育,即以解决问题为牵引,引导自主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目前我们学校广泛地开展了小班研讨课,在促进师生的交流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每年超过600个本科生研究项目,使得学生尽早地接触了学科的前沿,很多院系还组织了各种各样的学术研讨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交流的激情和热情。 内心的动力才是真正的动力,要成长必须是学生自己想,而不仅仅是校长想或者是教师想。我们改进了辅修双修学位的规定,用同一课堂同一标准提高教学的含金量,同时我们建设了丰富的本科项目,开放了全校的选课,使得跨学科学习成为本科教育非常鲜明的特点。此外,这次本科教改非常重视对人的综合的培养,所以通识课程的建设以及通识教育的理念逐渐得到了广泛接受和认可。北京大学目前形成了以思政课等组成的通识课程体系,注重对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引导,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自我在国家、世界中的地位,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自身存在的价值以及承担的社会责任,并用自己的想法塑造未来。 总之,北大的教改就是一种理念、一种氛围,是一种以学中成长为中心的氛围,在营造一种学生自我成长的环境。我们期待北大的毕业生能够带走的不仅仅是一门专业的知识、一项立足于社会的技能、一张完美的成绩单,或者是名家的推荐信。这个学校将提供给他们认识自我、全面发展的可能,丰沛的情怀、求真的精神,这些都是立足高远的人所应该具备的。 第二届“大学-中学”圆桌论坛大会合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