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30日-6月1日,为期3天的第15届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SIFIC)暨第3届东方耐药与感染大会(OCAMRI)联合会议在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成功举行。 小菌最关注的当属6月1日上午举行的“病原宏基因组测序在感染性疾病精准防控中的应用”的联合专题会。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金文婷医生、中国科学院大学陈唯军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必杰教授、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卓超教授分别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报告。 今天,小菌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陈唯军教授在主题为“T思维下的宏基因组学临床应用”报告中的主要观点。 T思维下的宏基因组学临床应用 1. 传统方法与宏基因组方法的根本区别 “假设”有/无 VS “口袋💰”有无 想找瓶子,对了! 想找钥匙,错了! 瓶子/钥匙都在呢! 可是,这需要好多的电费啊(reads覆盖度)! 这么大面积,要好的搜索方法(数据库与算法)! 传统方法鉴别微生物,每次只能鉴别一种微生物,就好像只开了一盏路灯,只能看到这盏路灯照射范围内的东西;mNGS技术,就好像开了所有的路灯,可以检测样本全部的微生物序列。 2. 临床宏基因组学方法的 局限性分析及解决方案(一) ■局限:经济成本与灵敏度矛盾 临床样本的复杂性以及很多病原体感染后含量很低,会导致限定数据量中靶病原信息太少而丢失,包括用药后取样导致的病原数量低。 ■解决方案: 扩大数据量是最简单的办法,但经济接受度总有限度。 ■数据覆盖就是硬道理 ■离开了基本数据覆盖度的宏基因组学检测就是耍流氓! 有些公司过度成本考虑,15K的测试覆盖度也敢出报告。 继续拿路灯来做比喻:本来可以开很多灯,但是为了减少电费,就少开了几盏。 瓶子/钥匙都在呢! 可是,这需要好多的电费啊!(reads覆盖度) 咱们省点钱,少开几盏灯多赚点吧! ■工具驱动的病原检测技术新革命 “适当”增数据量也能承受的起啦!比如100M reads! 3. 临床宏基因组学方法的 局限性分析及解决方案(二) ■局限:孤立病例与多病原矛盾(流行病学支持不足) ■医生的疑问 为啥你给我这么多病原微生物,能不能少点啊! 1. 复杂感染本身的多病原共感染; 2. 原发感染与继发感染的多病原感染; 3. 呼吸道分泌物,肠道分泌物开放体系本身的微生物多样性; 4. 宏基因组学技术算法的一对多的系统误差; 5. 生物工程检测试剂残留的微生物核酸。 ■宏基因组学往往生成一个大病原微生物表 ![]() ■临床检验是一个典型的统计学,要有不同类型样本的相关微生物基线(cutoff值) (1)要对不同类型样本,尤其是开放体系样本进行大量正常人群测试,并结合临床感染病人样本测试,获得相关cutoff值(以最大限度的提高临床符合率为参考),避免形成一大堆病原列表,导致很多正常定植菌群的出现干扰临床医生诊断; (2)某些产品自己没有做上述相关基线数据,还宣称这样会形成假阴性,但实际上敏感性与特异性是任何检测方法的一对矛盾体,单纯不做控制的所谓阳性率增加,实际是形成大量的假阳性; (3)对于临床耐药,其与耐药菌株含量存在关联,不能是检测出来了相关基因就耐药,我也看了某些产品的耐药检测报告,不做任何临床一致性评估,检测结果基本上就是临床“无药可用”的状态。 ![]()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宏基因组学都是一个大病原微生物列表,只是多少区别 模 糊 比 对 的 多 病 原 相 关 性 常用宏基因分析感染病原的工具软件及其偏好性 ![]() 红色代表人类病原,蓝色代表非人病原,灰色代表没有预测出来(训练集本身为非人类病毒) 特定病毒随机打断序列不同软件宏基因组学分析结果 1. 要有好的算法和分析软件,尽量避免形成一对多的模糊结果; 2. 要有病原微生物特征数据库,在模糊比对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特征数据库分析流程,将因同源性高的区域序列带来的一对多的病原微生物进一步缩减,形成尽可能准确、特异的病原微生物列表,供临床医生参考。 4. 临床宏基因组学方法的 局限性分析及解决方案(三) ■局限:临床复杂性与产品标准化的矛盾 ■医生的疑问 为啥临床感染特征明显,检测是阴性?有些真菌感染镜检形态学阳性了检测也是阴性?患者负担重,能不能RNA/DNA一起就算一个测试收患者一样多钱啊? ![]() ![]() 1. 合适的病程,合适的取样:没取到合适的样本,一切检测就失去了基础; 2. 合适的样本处理与核酸制备:真菌有厚壁,分枝杆菌有脂质,难提取啊; 3. 合适的测试策略(测DNA or RNA?或者DNA RNA?): 社会经济成本不一样,要有临床“假设”!病毒感染可能性不大,那就测DNA吧(这方面医生的经验非常重要,降低了社会成本);病毒感染难以排除啊,RNA病毒咋办?这个还是同时检测RNA DNA吧(难以排出时)。 ■比如肺部局灶感染:最好做介入取样,但需要有良好经验的医师,有时BALF不知道是啥。 ■真菌的核酸提取要有破壁程序,因此,为了兼顾真菌,必须要有破壁操作程序;分枝杆菌其实好提取,现有的商品试剂非常有效。 ■合适的测试策略实际是社会经济成本:临床“假设” DNA RNA一起测序本身无任何技术难度,现在的核酸提取技术本身就可以共提取DNA/RNA,测序也本身需要构建文库,两个文库等量混合就完成了同时测试,数据覆盖度按照2个测试的量来安排,而不能只按一个测试数据覆盖度安排; 如果把两个测试的数据量降低到一个测试数据量,那理论上对两种检测的灵敏度就都降低了一倍,那实际就是偷工减料,耍流氓! 对于病毒感染难以排除的患者,可以同时检测RNA DNA,不要先查了DNA,没有发现有效线索,又来检查RNA,那患者负担会降低一些。 5. 当前临床宏基因组产品的适用性 ■临床应用场景: (1)最主要适用方向 感染科医生难以判断是何种病原感染——没有想到暮然回首,原来是它! (2)次要适用方向 有临床依据但缺乏病原学证据的慢性持续感染——没有做到;用特定策略的新宏基因组学产品来解决(富集深度测序,较高成本)。 (3)延伸适用的场景(科研模式) 新发病原的发现即“想不到”原则上不是临床检验的内容,检验一定是假阴性; 需要新型分析策略及系统进化数据库来解决,需要极高的成本,当前还只能是医学临床研究的重要内容。 6. 用好“临床级”宏基因组学检测产品 ■ 正确采样是关键,临床假设有必要; ■ 合适样本处理有必要:不同类型样本要有差异化处理策略,如血液、胸腹水样本要适当去人基因组成分; ■ 数据覆盖度是硬道理,不增加灵敏度的“所谓新方法”就是偷工减料; ■ 病原特征数据库与算法要有系统研发,不能简单的把公共数据库中的微生物纳入比谁多; ■ 结果判定结合临床的经验很重要 接下来,我们还会对其他专家的观点进行分享,敬请期待。 感谢陈唯军教授授权唯菌论使用其PPT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