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砚的工艺之美——澄泥砚

 来来永胜 2019-07-17

          澄泥砚之美,于其质细腻,于其色多彩,于其型古朴。

           澄泥砚在制砚的历史中,算是 “爷爷辈” 的角色。西汉甚至更早期,卵石研磨器和平板石研就出现了。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两者与我们现代人理解的 “砚台”是有一定出入的。首先它们的主要功能是研磨矿物颜料或是墨丸,有些甚至是用来研磨谷物,药材等其它与书写不相关的物品。澄泥砚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完整意义上的砚台的旦生。

          澄泥砚的起源来自 “汉砖” ,具体出现的时间点已难考证,但是就出土的澄泥砚依据推算应该在东汉或是更早。

         由于澄泥砚也有它的一定发展轨迹,从初期到成熟,从鼎盛到衰落,很难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不同的地域的生产和制作工艺也不尽相同。只能说是经过淘洗,泥塑成型,经过烧制的砚台的统称。

          澄泥砚的质之美,不得不承认,不是所有的澄泥砚质地都是很好的。由于澄泥砚和砖瓦以及陶器的生产工艺十分接近,泥坯经过高温 (一般是1000至1250度)烧制一定时间而成,由于泥坯的原材料成份属性和坯体大小厚薄不同,泥坯入窑的干湿度也不尽相同,需要烧制的温度和时间都不一样。众多的生产工艺过程中,稍有不适当,就会造成最终的澄泥砚成品的质地不理想。质地不好的澄泥砚作为砚台的材质也会大打折扣。所以要生产一方好的澄泥砚,需要的经验和精力非石砚可比。

         怎么样的质地的澄泥砚才是好的澄泥砚?我的理解是这样的:首先,它要具备好砚材的几个最基本属性,就像人们选择一方好的石砚一样:下墨、发墨具佳,蓄墨时间久,不损毫。陶器和普通砖瓦都有一个特性,吸水率极高。澄泥砚之所以要从陶砚和砖瓦砚分离出来,最关键的就是要克服质粗、高吸水率的特点。

        “澄” 其实是 “淘” 的意思。为什么很多的汉砖也能改制成砚台?也是这个原理!当泥淘到一定的细密程度,便俱备了澄泥砚的最初的材料特性。

            然而单是细是远远不够的,砚材细还要密,而且还要易下墨。这两点,古人的处理方法是适当在制泥坯的过程中添加相对较硬的其它材料,比如贝壳粉和玛瑙粉以及金属粉之类,以增加澄泥砚台的下墨属性。

           还有最关键的一个步骤:烧制。烧制的温度、火候、周期,需要跟椐泥坯的材料、大小,干湿度不同而变化。温度过底,时间不够,则会造成泥坯烧结不够,烧结不够的成品澄泥砚质地散,易烂,而且吸水率特别高,根本蓄不了水,这样的质地不适易做砚。反之,温度过高,烧制时间过长,就会出现我们陶瓷行业说的 “过烧” 。过烧的澄泥砚会瓷化变硬,易变形,变硬的澄泥砚会“滑墨” ,也就是不下墨,这样质地的澄泥砚的质地也是不理想的。

           就质地而言,一方好的澄泥砚必须是材料和烧制的完美结合才能达到。

           澄泥砚之美还在于其色。石砚只能取材原色,而澄泥砚却可以根据需要,主动调配出制砚者想要的颜色。

           清代 《砚小史》记载:黄者色若鳝鱼之背,称鳝鱼黄;又有若绿砂,称茶叶未;若蟹背者,称蟹壳青;更有若玫瑰者,称玫瑰紫,实则因材料和烧成条件不同所致。

             还可以通过不同材料配比的贴合,以及用米糠、牛粪、黑醋、米醋等的蒸熏等加工手段,产生不同的色彩变化。

             澄泥砚相对于石砚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型,这里的型分为两部分:一是造型的生产工艺,一是澄泥砚在砚的历史变迁中的型制变化。

            造型的生产工艺,有烧制前的泥塑和烧制后的雕刻。烧制前的泥塑一般使用竹木工具和手捏等方式完成粗坯,也可以使用模范压合成型,由于澄泥砚的烧制成品率较低,这样的前期制作可降低生产成本。烧成后,再对合格的半产品进行进一步精雕、打磨等加工。

            而澄泥砚在型制上的变化,是澄泥砚工艺之美的精华部分。我们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澄泥砚砚式欣赏来了解:

              澄泥砚起源于秦汉时期的砖瓦,烧造工艺经后世逐步完善,宋、元、明、清是澄泥砚发展的高峰期,每个时代澄泥砚都能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惊喜。

唐以前的澄泥砚

北京故宫藏      十二峰陶砚     西汉

          砚为细灰陶质,有3个扁形足,左右微高,砚面呈箕形。三面环峰,呈半圆形,分内外两重,内3峰,外9峰,水可由中峰下龙口滴入砚面,两边山峰上各有一负山人像。陶砚以陶土为胎,经烧制而成。此砚形象古朴,造型奇特,出土于河南洛阳,是西汉古砚中陶砚之珍品。

此砚,可视为澄泥砚的前身,一直到唐朝,也有此类似砚式存在。

唐代的澄泥现

斫云楼藏     虢州澄泥砚      唐代

      砚外形呈“风”字状,双足,故称双足风字砚。此种风字砚又因形制类似农具簸箕,也称箕形砚。泥色灰黄,色泽华美,质地坚密细腻。砚体土锈浸蚀,砚堂墨锈斑驳,植物根须沁于砚表,迹近钙化。砚堂与墨池之间有月牙形拦水墙相隔。

唐澄泥砚最重器型,修泥简约大气,雍容华贵,有天朝气象。

宋代的澄泥砚

上海博物馆藏  张思净造抄手澄泥砚   北宋

        宋代的抄手,脱胎于唐朝的风字砚,但是又明显打上了宋人的审美情趣,因此这类内敛的抄手被定义为宋代的标准砚式。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推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文人阶层在社会地位上得到极大提高,成为人们敬仰的对象。文人雅士的审美意趣和价值取向渗透进艺术活动的方方面面。这种文人气质在工艺美术上表现为含蓄、内敛、自然、淡泊、清新和儒雅的艺术特征。自内而外蕴含儒雅之韵,柔美但不失刚劲,故有“宋形”之称。

元代的澄泥砚

上海博物馆藏  嵌端石澄泥砚      元

          此砚,以澄泥砚作为载体,刻有蓬莱仙岛图,砚堂嵌优质的端石砚板,具有明显的装饰和实用皆顾的工艺品特征。

         元朝开始,砚发生了许多变化,逐渐脱离实用的束缚,成为一种艺术与适用兼有的工艺美术品。由此,砚形变化多样,已不复固定的样式。

上海博物馆         蝉形澄泥砚        元

            又由于受蒙古族草原文化影响,一改宋形之雅,外形古拙厚重,展现出游牧民族粗犷的风格。如元蝉形澄泥砚,体积硕大,造型浑圆粗犷,好似蒙古力士一般,与宋代蝉砚比较,显得有些“野蛮”,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明代澄泥砚

天津博物馆藏     黑包红澄泥砚    明

          此砚,鲤鱼随形,砚堂细润,颜色艳丽而沉稳,整体端庄大方,雍容华贵。在工艺上已经达到澄泥砚制的巅峰,无论质、色、形,都是澄泥砚的最高水准的体现。

          明代澄泥砚泥质最优,最为坚密,各类金沙药粉的配比运用已是炉火纯青。其修泥风格也逐渐由元代的“野蛮”转变为“雄健”,既得雅致,又见肃穆。

清代的澄泥砚

笔者藏       王玉瑞款澄泥砚         清

            此澄泥砚,沿袭了明澄泥砚的工艺,在造型上更加具象和民俗化。同时,也承袭明清的制砚特色,留铭落款。一方面名人工匠意识提升,也有一定的品牌意识。

             这种款,十分规范工整,详细,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对于砚的制作工艺和历史研究有很高的价值。

当代的澄泥砚

 笔者藏(作者王跃泽赠)澄泥砚   当代

        此砚作者王跃泽,是陕州人马寨王玉瑞澄泥砚之第六代传承人,王跃泽设计创作的这方澄泥砚作品。既传承了王玉瑞的传统民俗风格,又略略代有一点现代的卡通味道。想必和笔者同龄人,儿时没少看卡通片所至,呵呵……

            砚用祖传澄泥古法,土窑柴烧工艺制砚,质地细腻,色泽纹理丰富。是一次澄泥砚生产工艺恢复后的成功展示。

        澄泥砚,作为实用器,功能优势并不明显,但是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却有着很深的意义,它融陶器的生产工艺和砚文化于一体。形式多变,又更能捕捉时代的气息。通过欣赏澄泥砚的工艺之美,我们不但能看到很砚文化在澄泥砚上留下的印记,还可以了解到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澄泥砚的工艺上,所展示的高超智慧。

(部分图片摘自网上,仅限学朮研究使用)

丁酉初冬      塘卿完稿于佛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