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放泊人
昔日的皇家苑囿——南苑,位于永定门外十里处的大红门内。面积约210平方公里,地跨今丰台、大兴、朝阳三区,是元、明、清三代皇帝围猎、演兵、休憩的场所。那时的南苑(元称“下马飞放泊”、明称“南海子”),“陂隰广衍,草木丰美,羽毛蹄角,充牣杂沓。”虽然斯苑已逝,却留下了优秀的生态基因供后人解析和利用。
一、河湖沼泽
南苑处于永定河山前冲积扇的溢水处,致使该区域泉眼众多,号称72泉,其实远不止此。乾隆三十六年御制《海子行诗》有“七十二泉非信徵”句,经细勘,数量过倍于此。又因苑北曾有浑河(永定河)古河道经过,地下潜流使得苑内水资源益加丰富。由于它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在古代形成巨大的湖泊、沼泽地带。
清代时,南苑水系分南北源,一亩泉(小龙河)属北源水系,凤河则属南源水系。乾隆在其所撰的《重修马驹桥碑文》中曰:“水自南苑出者二,其南源曰团河,出南苑墙东南酾为凤河,又东涤永定之浊,由大清河以归海,向固疏治之矣。其北源曰一亩泉,出新衙门北,屈曲东南流,逕二闸,凉水河自北来会之。凉水河者,出右安门西南凤泉东,流逕万泉寺,分为二,其一南逕草桥曲折东注,一自北逕广恩寺曲折东注,至永胜桥复汇而一,东南流,循南苑缭垣而东,至小红门之西入苑墙,东南逕沙底桥折而南,与一亩泉合。又南而东至鹿圈村三海子。以上之水自西南来注之又东南流穿苑垣而出,逶迤至张家湾入运河……”这是南苑水系北源的大体脉络。
北源一亩泉,即现今所称的小龙河。该河发源于新衙门宫北面,现今任庄子的一亩泉,因其面积约一亩左右而得名。有泉23眼,清凉甘洌,冬不结冰,蜿蜒东流到今南场村附近分为两支。主流流到旧衙门宫,汇入凉水河。支流为龙爪湾。龙爪湾流向东南,所经低洼处潴水而成为五座大小不等的海子。龙爪湾就像一根银丝带,串起了五块碧绿的翡翠,最后汇入凤河。溢出的海子之水在三海子的东北处向东流去,注入那条与一亩泉(小龙河)相会的凉水河。
凉水河,原称清泉河、清凉河,主要发源于右安门西南的水头庄的凤泉,一路与百泉溪相汇。在万泉寺一分为二,一支向南于草桥注入浑河的故道(今马草河)。一支向东经广恩寺(菜户营)流向东南。到南苑墙外(马家堡东)时,两河重逢,顺浑河(桑干河)故道沿苑墙东流,由小红门以西的栅子口角门入南苑流向东南,经旧衙门宫再经鹿圈,最后由东红门流出,汇入潞河(今北运河)。
南苑水系的南源,主要是团泊,又名团河,以其形呈圆状而得名,在团河行宫内。泊中有泉94眼,水量充沛,为京南的母亲河——凤河的主要水源。团河流出行宫的南宫墙向东南流数里后与另一水源——双泡子、饮鹿池之水相汇。双泡子是两座并列的圆形池塘,形似眼镜,故又称为眼镜泡子。河水顺苑墙向东流去,又有南红门行宫的东、西两个泡子之水汇入,尤其是在五(座)海子、龙爪湾汇入之后,水势大增,已是名符其实的凤河了,由迴城门西流出南苑,浩浩荡荡地向东南流去。
南苑就是这么一块遍布泉水、河湖、沼泽的地方,即所谓的湿地。回顾南苑的发展史,我们不难理出一条这样的线索:永定河(浑河)造就了这片湿地,湿地水藻等植物及浮游生物为鱼虾、鳖蟹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而鱼虾等水生物又吸引了铺天盖地的水禽,形成湿地生物链条。来自渔猎民族的契丹在蓟城建立燕京陪都后,这里便成为春水(捕猎水禽)的理想场所。虽然几经改朝换代,这里都是春水、飞放的宝地。到了明朝,已把这里开辟、建设成为皇家苑囿,以南海子称谓。清朝又加以完善,改称南苑,使这里成为“雉兔年年不掩群”
、“黄羊麋鹿满平郊”的羽猎乐园。可以说,是湿地成就了南苑这座皇家苑囿。(待续)
刊于2017年8月11日《丰台报-副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