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这件事可以最简单,也可以最复杂。 是玉盘珍馐,还是因陋就简,是含蓄奢华,还是返璞归真……不仅吃饭者的心境不同,做饭者的心境也大不相同。但不管是五星级酒店的大厨还是普通人家的主妇,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对于美食的追求。 玉米面(图片 | 无极网) 旧时北京贫民的主食是玉米面(北京叫“棒子面儿”)。如今我们看来,玉米面自然是很好的,但对于那时候人们来说却是没办法的选择,因为想吃些细粮,也没钱呐!可毕竟总吃窝窝头、贴饼子,迟早有吃腻的一天,于是很多“花式”吃法就这么诞生了。 比如老北京的主食“盆儿里碰”和“鱼钻沙”。 首先要说的是盆儿里碰。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什么硬质的东西在盆儿里碰撞,发出“梆梆”的声音。其实并不是,这个名字跟它的制作过程有关。 “盆儿里碰”正经的名字应该叫“尜尜”(ga ger)。老北京管主要用玉米面做的疙瘩叫“尜尜”,如果是白面的疙瘩,则是北京的另外一种名小吃——炒疙瘩了。 尜尜(图片 | 搜狐·静海) 尜尜(图片 | 搜狐·静海) 玉米面可以做什锦炒尜尜。 玉米面揉成面团,切成方丁放进一个盆里,撒进一把玉米面盖上盖子,像摇元宵一样摇晃一会儿,方形的面丁就会变成圆形。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所以这种主食才叫盆儿里碰。 做好的尜尜煮熟过凉水,热油下葱、姜炝锅,再下配菜(一般是胡萝卜丁和黄瓜丁,有五花肉就更美了)翻炒,出锅放适量盐,滴一点香油,诶呀!简直妙不可言。 炒尜尜(图片 | 北京旅游) 尜尜不仅可以炒,还可以煮熟以后直接吃。要是加上白菜丝、少许白胡椒粉,出锅放一点香菜则是治疗风寒感冒的“神器”尜尜汤。 在老北京贫民的日常生活里,“尜尜汤”是最常见的吃法。因为炒尜尜比较费油,所以还属于改善生活的吃食。 玉米糝糊涂面(图片 | 百度图片) 另外一种属于改善生活的玉米面主食叫“鱼钻沙”。 鱼钻沙也是一种自由度颇高的主食,有人的做法是汆好一锅棒子面儿粥,里面下剩下的冷饺子,这种做法也很像小鱼钻进了沙子。不过我们要说的是另外一种做法: 锅里烧热油,炝锅炒白菜,炒好后添水。等烧开锅之后把事先和好的白面糊糊拨成一条条下锅,大体成形之后均匀倒入玉米面,再加一些调料,玉米面粥里就出现了很多浮浮沉沉的小鱼儿。 玉米粥(图片 | 搜狗图片) 白面在老北京的贫民家庭里是很金贵的东西,其他杂粮可以成袋儿卖,白面却是按斤,甚至还要更少一些,只能买回家里一点点,所以这种有白面的主食十分的珍贵。小孩儿们比大人更爱它,因为又好吃,又好玩,杂粮蔬菜,营养均衡,就是肚子里缺了一点油水。 马三立先生讲相声场景(图片 | 搜狗图片) 一提起杂粮,我就不由自主想到相声《吃饺子》里,马三立先生塑造的“我”除夕夜试图让妻子拿棒子面儿包白菜粉条馅儿的饺子,未果,只能出去赊白面,引出一连串的笑话。虽然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儿不可能出现,可是无论“穷”听主儿还是“阔”听主儿都能从中获得欢乐。 做饭的主妇(图片 | 百年中国) 中国人是不缺乏乐观主义精神的,得一口饭吃就得一乐。主妇们不遗余力地给家人创造着幸福感,就像难得吃上一次的“盆儿里碰”和“鱼钻沙”。那欢乐就像贫瘠土地上冒出的草,那么柔弱、青黄却依然顽强地生长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