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光武帝刘秀的若干个细节

 江南一鱼6jvvqc 2019-07-17

光武帝刘秀的若干个细节

读范晔的《后汉书》,光武帝刘秀的传记里面有一些很有意思的细节。

王莽之乱,中原逐鹿,刘秀背景不硬,也不是最有野心的,勇武也平平常常,但最后却能成就帝业,我认为他身上最重要的素质就是懂人性,懂人心。

他知道百姓想要什么,士兵想要什么,大臣想要什么,对手想要什么,惧怕什么,所谓天下大势,就是无数个人心的向背汇聚成河;

懂得这一点并不难,更始帝知道,伯升也知道,但很少有人可以一直做到,所谓知易行难,利害关头,他人想到更多的是自己想要什么。

性勤于稼穑,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

哥哥豪爽仗义,嘲笑弟弟只会挑粪种田,哥哥比弟弟更会观察风口,但是弟弟比哥哥更会把握风口,刘秀很可能从“勤于稼穑”的日出作日落息春耕秋种的规律中参透了凡是要讲究节点,种庄稼要懂得老天爷的脾气,也要懂得庄稼的脾性,什么季节什么土壤种什么庄稼,在别人眼中,天下是一盘棋局,也是一个狩猎场,但是在28岁的刘秀眼里,百姓就是一茬一茬的稻菽稷麦,谁能调顺得服帖,谁就是这块地的主人。

“时伯升已会众起兵。初,诸家子弟恐惧,皆亡逃自匿,曰“伯升杀我”。及见光武绛衣大冠,皆惊曰“谨厚者亦复为之”,乃稍自安。”

民众可与共富贵,难与共患难,起兵之时,众人胸中激情澎湃,眼里看到的只是富贵荣华,临难之时,众人心中且忐且忑,手里掂量的只是自己的身家性命。趋利避害,这也是人之常情,难得是刘秀察人心于未然,绛衣大冠,稳定军心于无形。

“军中分财物不均,众恚恨,欲反攻诸刘。光武敛宗人所得物,悉以与之,众乃悦。”

乱世从军,无非财货,懂得手下的兵什么时期需要什么,消弭内部矛盾,统一利益,一致对外,带着一群散兵游勇打下江山,可见一流的将帅带不入流的士兵,胜过三流将帅带一流的士兵,因一人,成一事,诚有理也。

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光武将数千兵,徼之于阳光。诸将见寻、邑兵盛,反走,驰入昆阳,皆惶怖,忧念妻孥,欲散归诸城。光武议曰:“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且宛城未拔,不能相救,昆阳即破,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今不同心胆共举功名,反欲守妻子财物邪?”诸将怒曰:“刘将军何敢如是!”光武笑而起。会候骑还,言大兵且至城北,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诸将遽相谓曰:“更请刘将军计之。”光武复为图画成败。诸将忧迫,皆曰:“诺”。

大敌当前,刘秀的这段话说的很高明,将眼前的利害一条一条摆在众人眼前,一城不保,众人难逃,断了大家的后路与念想,众人皆怒,光武不争不喊,兵临城下,只得请刘秀图画成败,为大事者,不责于人,善借于势。

六月己卯,光武遂与营部俱进,自将步骑千余,前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战。光武奔之,斩首数十级。诸部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光武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

其他将领对光武帝的评价很耐人寻味,“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见小敌怯,是知道什么时候该该退一步,见大敌勇,是知道什么时候一步都不能退,退一步是海阔天空,但也可能是万丈深渊,比如此时。

光武因复徇下颍阳。会伯升为更始所害,光武自父城驰诣宛谢。司徒官属迎吊光武,光武难交私语,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又不敢为伯升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更始以是惭,拜光武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

伯升为更始所害,史书上一句话带过,细细读来确实惊心动魄,以伯升的性格不会甘于人下,这个大哥谁做都是做,为什么不能是老子?以更始的地位,不会容忍伯升继续坐大,大业初成而未成的时候便是矛盾激化的转折点。

主动跑回来,道歉,认错,不邀功,正常饮食,谈笑风生,因为刘秀知道更始帝此时最关心什么问题,后汉书说,刘秀的表演逼真得更始帝都惭愧了,这句话说得有点假,尸山血海中滚过来,哥哥都被剁了,你会相信弟弟表的忠心?刘秀不仅没事,而且被封破虏大将军,原因无他,一是刘秀平时为人稳重不嚣张,二是更始帝此时还需要刘秀为他征战四方,刘秀还是一把好刀,更始帝认为自己目前还能拿的住,至于用完之后,就不得而知了。

时三辅吏士东迎更始,见诸将过,皆冠帻,而服妇人衣,诸于绣,莫不笑之,或有畏而走者。及见司隶僚属,皆欢喜不自胜。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由是识者皆属心焉。

对于更始帝这些起义军来说,初期矛盾点是王莽,王莽完蛋之后,中期矛盾是起义军之间的利益争夺,以及百姓的人心向背,而人心的向背也往往更深层次地决定了哪一方有更大的战争动员能力,战争表面上看是一城一池的争夺,往深了看是敌我双方有生力量的消耗,再往深了看,则是双方战争资源包括物质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的此消彼长。

四月,进围邯郸,连战破之。五月甲辰,拔其城,诛王郎。收文书,得吏人与郎交关谤毁者数千章。光武不省,会诸将军烧之,曰:“令反侧子自安。”

光武此举,与曹操征讨袁绍相同,政治家考虑问题,稳定是第一位的,乱世临敌,一来人心未定,趋利避害很正常,二来是因为这些文书无非是为了替自己提前谋划出路,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面,这个垮了,换个老板继续干,这种人在刘秀那里混得也肯定很一般,能力不足才会想到通过跳槽来溢价,这也意味着这些文书里面的内容不会关乎大局,这些墙头草的生死自然也不太重要,当着众军头的面烧掉文书,反而会令那些刚刚收编的队伍人心稳定下来,如果天下基本太平,通敌的人换做是吴汉之流,结局就不会是这样,理性的面对局面,什么时候做什么事,这是政治家很重要的一项基本素质。

秋,光武击铜马于鄡,吴汉将突骑来会清阳。贼数挑战,光武坚营自守;有出卤掠者,辄击取之,绝其粮道。积月余日,贼食尽,夜遁去,追至馆陶,大破之。受降未尽,而高湖、重连从东南来,与铜马余众合,光武复与大战于蒲阳,悉破降之,封其渠帅为列侯。降者犹不自安,光武知其意,敕令各归营勒兵,乃自乘轻骑按行部陈。降者更相语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由是皆服。悉将降人分配诸将,众遂数十万,故关西号光武为“铜马帝”。

光武帝与铜马大战,破之令其胆寒,封之令其心暖,胆寒是为了让他们明白对着干的后果若干,心暖是为了让他们明白不对着干的好处若干,归营勒兵,是授权,轻骑按行,是信任。能打胜仗,善察人心,胸怀开阔,看似容易,其实哪一条都不容易做到,现代人看历史总觉得古人的高明不过如此,设身处地地去琢磨你在当时的情景下会怎么做,权衡双方优势和劣势,评估自己的人心和对方的人心,军粮如何筹措,天气地理是否熟悉,如何让自己的军队在不利条件下不四散奔逃而是重新变成一把锋利如冰的刀,如何让自己的军队在有利条件下继续持续地攻城拔地,这样去考虑,或许能够更加客观的理解古人,也能更加客观的认识自己。

至中山,诸将复上奏曰:“汉遭王莽,宗庙废绝,豪杰愤怒,兆人涂炭。王与伯升首举义兵,更始因其资以据帝位,而不能奉承大统,败乱纲纪,盗贼日多,群生危蹙。大王初征昆阳,王莽自溃;后拔邯郸,北州弭定;参分天下而有其二,跨州据土,带甲百万。言武力则莫之敢抗,论文德则无所与辞。臣闻帝王不可以久旷,天命不可以谦拒,惟大王以社稷为计,万姓为心。”光武又不听。

光武曰:“寇贼未平,四面受敌,何遽欲正号位乎?诸将且出。”耿纯进曰:“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从大王于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其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其所志耳。今功业即定,天人亦应,而大王留时逆众,不正号位,纯恐士大夫望绝计穷,则有去归之思,无为久自苦也。大众一散,难可复合。时不可留,众不可逆。”纯言甚诚切,光武深感,曰:“吾将思之。”

上面两段话的对比很有意思。同样是劝刘秀当老大,一个不听,一个思之。我们可以仔细来分析下上面两段话的微妙之处。

首先是将领们劝刘秀:大王您武功文德兼备,牛逼无与伦比,您上位了,百姓才有指望啊。字面下的意思是:您不当老大,我们的富贵从何而来!

然并无暖用。

原因无他,没有抓住刘秀的痛点,这些冠冕堂皇的大话刘秀听了内心毫无波澜。

但耿纯不一样:

大王您的公司不上市,兄弟们赚不着大钱,当初抛家舍口不就是为了这个吗?时间长了,恐怕人心思去啊。

人心一散,刘秀就啥都没了,这点他看的很清楚。

耿纯的痛点抓的很准。

九月,赤眉入长安,更始奔高陵。辛未,诏曰:“更始破败,弃城逃走,妻子裸袒,流冗道路。朕甚愍之。今封更始为淮阳王。吏人敢有贼害者,罪同大逆。”

宁为太平犬,不为乱离人。刘秀的哥哥伯升被更始帝杀害,在赤眉打入长安之后,却分封更是,凄怆其妻子,这是胸怀,是原则,也是手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