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很多人读了都觉得很有道理,可到了应用的时候,又回到了自己原来的体系中,似乎只能用《孙子兵法》中的某些句子来证明或验证自己的观点,让自己的说法高大上一些,如果这样应用就偏离了学些兵法的本意。 真正读懂《孙子兵法》,就要系统的应用其操作体系,让其思想真正影响、改变自己的行为,那就必须找到一条正确的主线,用这条主线串起整个体系。 虽然说一千个人读《孙子兵法》,能读出一千个《孙子兵法》,但也必须有其底线,既不能食古不化生搬硬套其字面意思,也不能偏离原义随意发挥,重要的是能够掌握其背后的应用规律。 只有准确掌握兵法原义,并找到《孙子兵法》应用的“主线”,才能事半功倍的用上整体兵法运作体系,然而有些人为了书的销量,标新立异,曲解兵法原义,将《孙子兵法》注解成鸡汤,利用大家喜欢讲故事的心理,传播快了,误区也出来了,使得原本非常实用的兵法无法应用了。 最典型的三种错误观点: 一是不战之法。 这种说法,大概从2010年左右出现在《孙子兵法》研讨的论坛中,而后越来越热,把孙武子塑造成一个和平使者。 这种观点之所以传播开来,大概是为了“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吧,却严重偏离了《孙子兵法》之本义,也不符合孙武子写这部书的写作背景。 按照史记的记载,孙武子是经过伍子胥七次推荐才肯见孙武,并让其训练后宫之后,才封为将军,试想如果孙武子跟吴王阖闾说,这是一部不战之法,以吴王阖闾的性格特点,估计不把他赶出才怪,更不用说封将了。 其实,凡是研究《孙子兵法》的人,都应该了解这部书产生的背景,这是个常识性问题。 二是先胜后战。 《军形篇》曰“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这句话也误导了很多人,再加上孙武子强调“先知”、“知胜”,于是很多人就认为《孙子兵法》核心是“先胜后战”,而忽略了这句话所在《军形篇》的篇义。 《军形篇》讲的是外形与内形的形兵布阵问题。“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先胜而后求战”这些思想,都是形兵布阵、资源配置的底线思维,体现的是攻守的作战姿势问题。 再者,先胜,只是充分准备,建立“胜”的可能,并不存在现实中的“先胜”,《势篇》、《虚实》、《军争》要运作出胜的战机,实现现实中的胜利,如果能够“先胜”,还要“形势、虚实、争与变”的人为主观运作干什么呢? 当然,学习经典著作,都是基于自身的认知、经历和职业背景的体悟,认为这种观点的大多在咨询领域,这可以理解,如果实战派、带兵打仗的人也这样认为,估计就是现代版的赵括了。 三是守正出奇。 整部《孙子兵法》的应用,就是“势”的运作,而奇正则是用势的核心方法,也是“兵势篇”的核心内容,但多被表面化理解,认为奇正是分兵术,“正”是一线部队,“奇”是预备队。 其实,奇正都是一线作战部队,奇正之本在于“变”,变的核心是“机”,通过奇兵与正兵相互转化的运作,创造改变敌我态势、战场平衡的“转机”。 守正出奇,正确的来源应该是《老子》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而不是《孙子兵法》的“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以上是当下对《孙子兵法》典型的误解,这种流于字面化的解读,使得兵法难以应用。为了更好的用上《孙子兵法》,挖掘出其六千字背后的运作体系,我找出一条主线,帮助读者理清《孙子兵法》的应用方法。 这条主线是: 高效使用作战力量。 或说,将现有资源发挥到极致。 任何企业资源都有限,企业要学会有什么样的资源打什么样的仗,有多少资源,打多少资源的仗,有多大能力,打多大能力的仗。 “谋攻篇”讲:“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战之;少则逃之,不若则避之。” 这就是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兵力、战力采取什么策略,任何方法、手段都有条件、有边界,只有善于打好自己手上的牌,才算真正读懂了《孙子兵法》。 也就是说,基于自身资源与能力,构建独特的优势,通过奇正运作,不断创造量变的积累,不断创造效应,改变现有行业或品类的态势;并通过节奏、机遇的把握,将80%以上的资源聚焦在切入点或突破口上。 《孙子兵法》这条主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战略层面“识众寡之用”。 战国末期,秦国欲伐楚,秦王问要用多少兵,王翦说,非60万不可,年轻的将领李信却说,二十万就够;于是,秦王给李信二十万人去伐楚,结果以失败告终;秦王不得不去请王翦,王翦依然要兵六十万伐楚,秦王同意,最终成功灭楚。 由此可见,王翦识众寡之用,知道通过“度地”的方法(军形篇的方法)来判断伐楚所需要的资源。 众寡,表面上看是兵力多与少,资源实力强与弱的问题,其本质是资源优化配置与使用的问题。 众有众的战法,寡有寡的战法。 众战要求的是协同一致,分进合击,要求完善的作战计划与指挥系统,这更多要求将领的治兵能力与发动能力。 治兵的关键在“道”与“法”,“道”可以让“上下同欲”、鼓足士气;“法”可以使结构稳定、赏罚得宜和始终如一的行动力。就像很多人不理解,踢正步、走队列、整理内务,这些日常规范与条例,看似与打胜仗没什么关系,而这些行为却决定着战场上行动的一致性。 这也是几乎所有国家的军队都要求这些日常基本规范的根本原因。 寡战则要求用好杠杆原理,灵活多变,在点上将资源发挥到极致。将“众寡之用”原理用在营销上,就是资源实力弱小要在“形上奇”,资源实力强大则要“势上正”,也就是说,资源不足,要在产品、体验、场景或IP上做足亮点,产生话题,形成社交货币;资源充沛,实力强大,则要形成一致的运动,发动大规模的营销运动。 曾热议的衡水老白干定位事件,衡水老白干将定位改为:喝老白干,不上头。 此定位一出,骂声一片。 事实上,骂者多不识众寡之用,衡水老白干这个年销售四五十亿规模的企业,过已经了“形上出奇”的阶段,而是要求在“势上”发动一场营销运动。 当然,衡水老白干自己也不明白,只是苍白的解释,别人骂也是一种传播,这样说既心虚又无力,没有借助这个契机,形成协同一致的市场效应。 从“众寡之用”的角度讲,对于衡水老白干而言,考验的是内部与相关利益者的动员与营销行动的协同能力问题。 如果是远不及衡水老白干规模的企业,就要在口号、包装等看得见的东西上出彩,有亮点,让人眼前一亮,这样才能形成社交货币,制造话题。 所以,有多大本事,做多大事! 这是高效使用作战力量的第一个表现,识众寡之用。一方面能够把自己现有资源发挥到极致,另一方面知道进入某个领域需要多少资源,需要什么样关键能力。 第二,战术上,点上聚焦资源,集中优势兵力。 以我之实击敌之虚,是战术应用的核心。也就是说,要在某个关键点上聚焦资源、集中兵力,也就是营销上所说的定位。 在某个能够触动消费者购买神经的点上,建立认知、聚焦资源,形成消费者对品牌或产品一致的认知,从而发动购买行为,建立行业地位,形成更大的势能。 《孙子兵法》战术层面的形势、攻守、奇正、分合、节奏都是为了实现兵力的集中、资源的聚焦,在后文的战术体系中细讲。 虚实篇还讲:“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就是要知道在哪里积累自己,在哪里聚焦资源。 所以,聚焦资源、集中兵力,这是兵学常识,几乎所有将领,所有营销从业者,都知道这个永恒的兵力法则,但要做到却不容易,一方面是你想集中兵力、聚焦资源,对手也这样想,最终谁能实现,取决于用兵能力与对机会的把握;另一方面是能否找到这个“虚”,把握住这个“虚”。 什么是虚? 不能简单的理解,敌人弱的地方,或敌人空虚的地方,就是虚。虚,是切入点,是突破口,只有在能够改变战场平衡的地方集中兵力,在能够触动购买神经、本身有势能的词语、图形上聚焦资源才有价值。 第三,环境影响。 孙子兵法后边几篇,行军、地形、九地从不同角度讲战地,可以理解为环境影响,火攻篇从天时角度讲,也可以理解为环境影响。 环境对作战力量的使用和战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战术也要因其而变。 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战场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孙子兵法之所以能够时新,跟上时代的步伐,其重视环境影响是关键。 其实,孙子兵法在开篇,就强调处地、环境的影响。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很多注家将这句解读为敬畏心、慎战。毫无疑问,重战、慎战贯穿于孙子兵法始终。但“地”与“道”,就不是说慎战了,是评估考察的纲领。 死生之地的“地”是指处地,即组织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地利环境、人文环境等。 存亡之道的“道”是指自身的能力。 “始计篇”的道、天、地、将、法,是考察组织所处环境的五种基本要素,也是作战力量形成的五个因素;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士卒孰练、兵众孰强、赏罚孰明,则侧重于考察组织自身所具备的能力。 实际上,读《孙子兵法》,不理解孙子对战地的高度关注,或不重视孙武子对“地”的关注,也难以准确理解《孙子兵法》。 除了“始计篇”讲“地”,“军形篇”讲“地”、“虚实篇”讲“地”,“军争”、“九变”、“行军”、“地形”几篇都讲“地”,大概有四分之一的篇幅在讲“地”,“九地篇”更是用全书六分之一的篇幅,反复强调环境对战法对团队士气的影响。 可见,《孙子兵法》的着力点是,充分利用环境,顺应环境,抓住环境的红利。 这也是《孙子兵法》“因”的智慧,要依赖、顺应环境。 今天,我们所面对的营销环境聚变,依然没有跳出孙子兵法的范畴,就是基于孙子兵法这一思想。 之前,营销的要素是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互联网时代,传播多元化,出现了新的营销要素,诸如IP、场景、传播、体验、社区、粉丝等。 在营销中,按照孙子兵法这一整套战法,高效组合运用这些要素,抓住传播环境、交易环境、技术变化所带来的红利。 比如,泰山原浆啤酒,作为一个弱势品牌,在以资本为核心的啤酒市场中,充分抓环境的变化上,它抓住了微博的红利、公众号的红利、进口啤酒兴起的红利、新零售的红利,成为今天啤酒市场的网红。 一本关于流行的畅销书叫《引爆点》,它给出了创造流行的三个法则,一个是联系人法则,即意见领袖引领;附着力法则,即产品内容本身的吸引力;环境威力法则,环境对人心里的影响,终端生动化实际上是为了制造热销氛围,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人的本能是模仿,《引爆点》中讲了一个例子:美国地铁站脏乱,就会导致犯罪率提高,干净以后犯罪率就下降了,充分体现了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孙子兵法》的原理也是通过环境影响,来打破心理平衡,从而改变战场态势。 这也是《孙子兵法》如此重视环境影响的原因。 抓住“高效使用作战力量”这条主线,串起《孙子兵法》十三篇,就形成了系统的战术体系,全面、体系化的应用于实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