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迁真的骗了我们2000年吗?

 兰博2000 2019-07-18

司马迁真的骗了我们2000年吗?

图片库原片不见,只好用当时发在别处的照片

司马迁真的骗了我们2000年吗?

司马迁真的骗了我们2000年吗?

司马迁真的骗了我们2000年吗?

司马迁真的骗了我们2000年吗?

这篇文章起头很早,但一直未能一鼓作气的完成,这可能是我这么多年来首次挠头拖拉严重的一篇文章之一。现在的自媒体上充斥的是“被司马迁骗了N多年”,“《竹书纪年》证实《史记》是假的”,诸如此类的惊悚标题真的看得人累且累心,但言论自由也无可指责。

比较流行和正面的对司马迁的介绍,一般是如下风格: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太史公司马谈之子,接任其父之职任太史公(汉宣帝以后才改为“太史令”-详见《史通》“史官建置第一”),汉武帝朝因替李陵败降辩护被下狱,因穷且无人相救被下蚕室,后任中书令。遵嘱父命,发奋继续完成《太史公书》,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其后人(外孙系)被封史通子。

司马迁一族自公元前827年-前728年周宣王时,才开始掌管周王室的史册典籍;公元前676-前619年周惠王、周襄王时,到了晋国;后来司马氏作为晋国中将军随会的门客,和随会一起逃到了秦国的少粱城南,也就是今天陕西省韩城市南,司马迁祠所在地一带。

秦国的客卿司马错一族是其先祖,与白起同死的副将司马错之孙司马靳自不待言。

司马迁初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但其思想观点并非单纯的儒家,个人以为堪称“杂家”。曾经因公、私漫游各地,为著述勘察现场,采风传闻。初任郎中,曾奉使西南。公元前108年任太史公,继承父业,记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观,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太史公书》(后称为《史记》)。被公认为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时空纵横3000多年、从中国到中亚、从印支半岛到漠北,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是“二十五史”之首,梁启超称其为“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鲁迅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但,对司马迁《史记》持怀疑态度的,历史上也大有人在。现代网络上拾人牙慧之作,更是比比皆是。

例如把《竹书纪年》(一名“汲冢纪年”)所记用来批评《史记》有假的,当属唐朝的《史通》作者刘知几,《史通》的成就在史学理论总结和史学史上,是双第一乃史学界定论。

但“《史通》诸篇,前后有矛盾,语意的重复,主要是因其分篇撰写,不是成于一时,而全书成稿,又未暇统一勘定。据考证《史通》外篇先成,继而撷其精华以为内篇。”《中国史学发展史》中语。可见其缺乏历史学意义上的系统性,因此前后矛盾,漏洞百出就不足为奇。

有关《竹书纪年》的内容虽然散见在多篇文章中,但真正把《汲冢纪年》作为标题也就一篇不到200字的短文。我也是出于好奇,数了数字数。《史通》的主旨是史学史与史学理论,且“多讥往哲,喜述前非。”被他怒怼过的包括孔子一直到他同代的史学家多达260多人。如果认可刘知几老先生对司马迁的评价,那么《史记》就不能看了。感觉他很像现在的有些“自媒体”作者。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司马迁挟私以成史,班固讥其不忠,亦允矣。”而且他大骂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是“迁之书,为背公死党之言,而恶足信哉?”可见古代和现代一样,林子大就鸟多,只是现代由于科技发达,传播快而已。

由于王夫之被封为“大思想家”,他的说法可能会影响很多人,我也只能无奈但绝不会盲信盲从。

对于司马迁的种种说法,其实早就令我感觉很困惑。

司马迁真的骗了我们2000年吗?

用手机拍了组韩城市的夜景

司马迁真的骗了我们2000年吗?

司马迁真的骗了我们2000年吗?

司马迁真的骗了我们2000年吗?

很早就想到司马迁的故乡--陕西韩城市去看看,但多次路过并未去。我经常会在读书脑子卡住,就喜欢跑现场去感受体验。尽管我也很清楚,现代的情势完全不同于历史年代,不过,起码地理位置还是一样的,或许能找到一丝通解的灵感,这也许只是一种无聊的借口而已。

2018年元旦,从胶东半岛自驾去湖北参加完外甥女的婚礼后,在大雪中翻越大巴山,在汉中躲避大雪几日后,又翻越秦岭才回到陈仓区的家中。因长时间无人居住,无网络,电视、电脑也就形同虚设。每天只是用手机上网看看,大多时间是在看书和听音乐,突然发现,其实如此过也很惬意。

一周后,看到未来山东会有大雪,于是从陕西陈仓区起程回返烟台,决定去韩城市司马迁祠一看。说顺道实际也不顺道,但还是出门上高速奔韩城。

那天,关中的雾霾严重,车过咸阳上了渭北高原以后,空气才好点。关中一到冬季雾霾太严重,各种工业、人口密集,主要可能和地势地貌有关,北有北山,南有秦岭山脉阻挡。如果无强风,环境治理又不到位,雾霾就会蜷缩在关中上空,久久不去。有几次原本想在关中过冬,最终因雾霾天心脏承受不住,只好如同这次一样,驾车逃离。

韩城市是《史记》作者司马迁的故乡,当天首先到的就是司马迁祠和墓的景区。此处正在扩建,大兴土木之中。司马迁祠座落于离韩城市尚有16公里左右,芝川的一处小山包上。估计也都是后人为其所建,真正葬身何处?无人可知。

那天下午进韩城市时的交通混乱,感觉不好,但当晚上古城一游,感受到了城市管理者的用心,用脑和有序。他们利用自身条件,组织各种社会团体,在古城街道上演出节目,全民参与。特别人性化的是,每隔10米左右,就会设置1个供游人取暖的液化气炉。终于明白了,酒店前台小妹子说的,去古城夜游不冷。

古城夜景布置的极有特色,估计春节时会更加漂亮,各种美食小吃也是诱人难动脚步,可惜胃有限。去古城时打的,回酒店时步行3公里,因为不通过运动消耗额外增加的热量,将难入睡!春节期间,韩城古城也许会更漂亮?

司马迁真的骗了我们2000年吗?

司马迁真的骗了我们2000年吗?

司马迁真的骗了我们2000年吗?

司马迁真的骗了我们2000年吗?

当然,司马迁写《史记》时的韩城并非现在这个地方。

《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被史学界并称为“前四史”,足见这四部史书在我国史学史上地位之重要。但,就四部书作者的命运看,可以用“多舛”来形容。包括《史通》的作者刘知几,被唐玄宗夺官,贬放外地,抑郁病死。

司马迁的遭遇更不必多说,《汉书》班固死于狱中;《三国志》陈寿因政治不得意才著书立说;《后汉书》的范晔被杀。当然,他们遭受牢狱之灾,并非因写史而起,但若是用迷信的说法,是否和笔下评点历史人物太多,因口下“无德“所致?这种说法只是荒唐的谬说,大家别当真。

其中,尤其感觉司马迁遭受的痛苦最为深重,一种虽生尤死之感。感觉他的一生都是被“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的生死观所折磨。

把《史记》中“太史公自序”、《汉书》中的“司马迁传”对比着读过好几遍,相比之下《汉书》中的“司马迁传”,在包含了“太史公自序”全部内容的基础上,资料更加的详尽。班固对司马迁的评价,概括而言也算中肯和公允。但对其“挟私”之说,很难苟同。

尤其读到《报任安书》时,尽管只是冰冷的文字,但我仿佛从字里行间看到了司马迁,经受的苦难是那么的深重,内心深处的苦痛又是那般的煎熬。

间或,受这种压抑的情绪感染,迟迟无法写下去,因为自感无力表达出他遭难时人情冷漠之悲情、无人援手之凄惨。可,当看到网络上口无遮拦的胡说,就忍不住也想写出自己的“胡说”之陋见。

依西汉时的刑律,如果司马迁家不贫,周围的同僚愿意施以援手,他完全可以避免宫刑。他当时遭遇的困境,要么自杀要么被杀。若非为完成《史记》,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司马迁的个性,他会自杀。因为在汉朝,自杀不受辱,保持士大夫的超脱,是当时社会流行且被褒扬的作法。

尽管《史通》刘知几嘲讽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的观点,但从《报任安书》中的这段,还是能体会到司马迁的痛苦之深:“《礼记》上讲'刑不上大夫'就是说要爱护士人的气节,不能随意忽视。猛虎游弋于深山,百兽恐惧,可当落入陷阱被囚笼中时,摇尾乞食,虎威荡然无存。因此上古才有画地为牢,士人拒绝进入;削木为吏,士人拒绝应对,以自杀来面对羞辱。”这种屈辱又不得不偷生的无奈,断续贯穿在整部《史记》的“太史公曰“中。

1.周南地承受父亲的遗命,立志写成《太史公书》,《史记》为私修而非官修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的太史令,其学识不在司马迁之下。他对诸子百家的点评、认知非常到位和经典,但本篇限于篇幅,不引用,感兴趣者,可以看《史记》中的“太史公自序”或是《汉书》中的“司马迁传”。

公元前110年,司马谈随汉武帝出行泰山封禅途中,病倒在河洛之间的周南地。司马迁刚好出使西南返回,在河洛间见到被病痛折磨得奄奄一息的父亲。他父亲拉着司马迁的手,老泪纵横的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由此处,我们就知道,司马迁的父亲,已经早就为著述《太史公书》开始准备了。司马迁写成《太史公书》系被动受父命而为。

根据《中国史学发展史》中“根据现在研究,证明他(司马谈)不仅已编撰出了一些汉史的篇章,而且有纪、有传、有赞,已拟定了著作的体例和规模。可惜至临终时(公元前110年),还未能毕愿。”

下面彰显“孝道”的教诲,才是司马迁不敢死要苟活于世完成《太史公书》的原动力?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这段话,实际上是其父亲加给他的“紧箍咒”,要尽孝,就必须完成父亲嘱咐。

司马迁俯首流涕答应,3年后,他果然如其父所言,成为太史令。由此可知,《史记》并非网络有人说是官方修史,纯粹属领受父命的私人之作。

2.读尽皇家书库藏书,整理史料“实录”历史,撰写当代史

司马迁就任太史令后,利用工作便利,全面阅读皇家图书馆藏书,进行资料比对考证,开始写作《太史公书》。写到这里,看到现代人动辄高呼“被司马迁骗...”,就不由得想笑,司马迁所能见到的资料,也许根本就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即使愚蠢的脑洞敞开,也只能无凭无据臆想。岂能靠拾唐朝刘知几的牙慧,凭一部真假存疑的晋魏国诸侯国别史《竹书纪年》,推翻司马迁的《史记》记述?我们作为现代人,拥有资料的全面性非古代人可比,科学分析、逻辑思维也要好过古代人,认识分析历史是否更应该多一些严谨与科学。

关于司马迁的写作目的,我们看看他和上大夫壶遂的对话,也许就明白了。

他在对谈的最后说:“我负责太史令的职责,若不能把皇上的圣德载入史册,对功臣、大夫们所创立下的功业,不详细记载、评述,就辜负了先人的嘱托,是我的罪过。我记述这些,都是依先后顺序,实录历史;只是整理史料,不是创作,您将它与《春秋》相比较,是理解错误。”

由此可知,司马迁写作《史记》原则是的依据史料还原过去,按史实先后顺序实录当代史。如果不了解此点,将无法体会出司马迁的笔法。

3.忍辱苟活尽孝道,完成巨著藏名山,汉宣帝朝传于世

司马迁写成《太史公书》后,自认为他的这部书可以作为另外一部经传,辅助《六经》,因为他自认为是总揽了百家观点。为了保险起见,他把正书藏于名山,这里的名山是哪里?我没有考证过,网上有人说是泰山?存疑。把副本留在了京师,也就是当时的长安城中。一等待后世的圣贤君子阅读,司马迁详细的想法可以从节选自《报任安书》的下述这段话读出:

我不自量力,也以身残为借口,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事实,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

初稿尚未完成时,即遭遇到这场灾祸,因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才接受了最残酷的刑罚不敢有怒色。现在我写完了这部书,打算把它藏进名山,传给可传的人,让它流传于市井巷陌之中,那么,这样就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便是被千刀万剐又有何悔!但是,这只能向智者诉说,却难给俗人讲明白啊!”

司马迁死后,《太史公书》就向世人公开,真正具有公开出版发行意义的是,他的外孙平通候杨恽把这部书献给汉宣帝后,汉宣帝给予了高度评价,就真正在社会上流传开了。王莽朝时,甚至把司马迁女儿的后人封为“史通子”,足见司马迁在当世的影响之大。

对历史抱有质疑精神是非常好的读史习惯,但一叶障木是否正确,真是值得商榷。这也令我想起,美国托马斯.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第四版开首的一句话“历史如果不被我们看成是轶事或年表堆栈的话,那么,它就能对我们现在所深信不疑的科学形象产生一个决定性的转变。”

司马迁在一种悲情的人生折磨中,完成了多达50多万字的巨著,把史与文恰到好处的结合在一起,真当得起“史界太祖”之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