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对于帕金森的认知——提高帕金森的预防与重视

 昵称64113929 2019-07-18

帕金森病,又被称之为 “震颤” 帕金森最早追朔于公元1602年,明代人王肯堂所著《证治准绳》书中出现,认为这种病为“震颤麻痹病”历代医书中与此相关疾病的名称约有二十多种。公元1817年4月11日,帕金森·詹姆士描述了这种疾病,因而这种疾病在之后被命名为“帕金森综合”而每年的4月11日也被定为世界帕金森日。

帕金森病的主要表现是以静止性震颤,强直,运动徐缓为主。手脚或身体其它部分的震颤,身体失去柔软性,变得僵硬。也会出现如肢体僵硬麻木,行动步态异常,面部呆滞等症状。最普遍的就是情绪和智力的变化。有的患者表现淡漠,情绪低落,反应迟钝,自控力差,缺乏自信和悲观。其他表现为情绪焦虑、怀疑、顽固、恐惧、愤怒等。嗅觉下降。大多数帕金森病患者有嗅觉丧失或缺乏的症状。

中医最早应源于《难经》第六十一难。最早使用四字联称,则应处于《古今医统》。四诊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的特点,在感官所及的范围内,直接地获取信息,即刻进行分析综合,及时作出判断。四诊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的,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

对于帕金森《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其“掉”字,即含震颤之义。《素问·脉要精微论》有“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之论,《素间·五常政大论》又有“其病摇动”、“掉眩巅疾”、“掉振鼓栗”等描述,阐述了本病以肢体摇动为其主要症状,属风象,与肝、肾有关,为后世对颤证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中医认为震颤麻痹乃系肝肾不足,气血两虚,肝风内动,兼有气滞血瘀;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缘由肝肾阴亏,阴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所致。另以本虚标实,本虚指肝肾阴虚、脾胃气血两亏,实指风、火、痰、瘀之邪。基本病理因素为风、火、痰、瘀、虚,五者相互影响兼夹甚至相互转化。对于帕金森的治疗,龍元息颤湯多采用分型辩证,对帕金森的症状因症施宜,随症加减。需知,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气血平衡是人体生理的基本条件 。

本病常见病因包括年老体弱、情志内伤、饮食不调、劳逸不当等,发病与肝肾密切相关,并及于脾。基本病机是肝肾不足,风邪内扰,筋脉失养,并多兼痰瘀之邪,且日久积毒。本病病程较长,临证复杂,因此在临床辨治中要首先分清标本虚实,当“甚者独行,间者并行。”临床患者多年老体弱,且病程日久,故治疗不可冒进,慎用耗气伤阴之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