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政府对于养老问题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养老政策出台,养老产业的发展可谓是愈加火热。 按照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8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49亿人,而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总数仅746.3万张,以此计算,仅3%的高龄人口能够获得与之匹配的配套养老机构服务,产业规模扩展仍有极大空间。 对于力图打造城市“美好生活”运营商的众多房地产企业来说,养老地产似乎是一眼看上去就极度契合且潜力巨大的转型选项,王健林在万达的2018年年会上宣布进军大健康,而早在万达之前,万科、恒大、龙湖、绿地、保利、绿城等众多房企都已经有所布局。 而险资企业也在加速布局养老服务产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80家地产商进军养老地产领域,公开信息披露的养老地产项目达百余个。 目前,我国养老市场已经形成了地产商、险资、央企国企、资本方四大主体模式,各主体多依托核心主业多产品线试水运营,关注运营和资产布局。 只是,愈加火热的养老市场中,一个难题一直存在,那就是——养老地产项目不挣钱。很多企业还处于不断摸索中,希望尽快寻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盈利模式。 要寻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盈利模式,我们首先要确定,养老地产可以从哪些方面赚钱,可以从什么角度去“使劲”。 首先,赚土地的钱。大部门的养老项目都安设在城市远郊,地价较低,且随着土地价值提升,养老地产项目可以获得土地溢价收益。因此这部分也是企业们最容易,也最想赚到的钱。 其次,从服务和设施入手。养老地产的重心不在地产,而在养老。那么,就要在设施和服务上面“做好功课”,比如为老年人配置相关的适老化设备设施,做好康复医疗、老年消费等方面服务与配套。 第三,精神需求的满足。一个养老项目的优劣,不止于硬件方面,在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医等“物质”方面的需求时,也要考虑到精神方面的满足。尤其是养老地产作为一个社区,在逐渐成熟之后,会形成老年人群的文化、体育、社交等圈层效应,企业可以从这一方面入手,提升服务价值。 最后,养老实际上是一个比较“私人化”的“商品”,每个人都会有独属于自己的需求,而每一个区域的老年人,也会有独属于这个地区的特色。因此,在做养老项目时,应该对市场进行细分,研究地区老年人的相关特点与规律,进而有针对性的设置,即量身定做一套较为程序的服务体系、管理体系,从而提升价值。 对于养老地产的盈利模式,我们以前曾进行过总结,共有6种,分别为会员卡模式、使用权销售模式、长租模式、保险模式、共有产权模式和信托模式。 会员卡模式 优势:资金回流快且多,仅次于产权销售 劣势:具有一定的法律风险;需要项目竣工才可销售。 使用权销售模式 优势:资金回流快且较多;销售方式灵活。 劣势: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需要项目竣工才可销售。 长租模式 优势:资金回流快;可享受一定的产品溢价。 劣势: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 保险模式 优势:资金回流快且多;与保险结合,可超售;风险较小。 劣势:需要具备开发险资养老社区的资质。 共有产权模式 优势:资金回流快;可预售。 劣势:需要项目产权可分割销售;存在市场信任风险。 信托模式 优势:具有一定法律效力;对持有型养老项目实现产权分割;提升客户权益,并且可转让。 劣势:需取得《养老机构设立许可证》;现房租赁权销售。 这6种模式都是各有优劣,在选择时需要对项目的区域政策、市场环境、老年人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才可确定哪种模式更加适合。 昱言养老的顾问中心就曾有幸参与了多个养老项目的建立,为万达、泰康、龙湖、赣电、北控等大型企业提出了个性化的建议,为北京、重庆、成都、南昌等地的养老产业贡献了力量。 养老项目怎么做?能不能做?是否可以和政府联手做?顾问中心的工作涉及到不同层次、不同深度,团队成员在面对每一个项目时,都是全情投入,深入当地考察市场,逐字逐句的了解政策信息,认真寻找可供参考的成功实例。 昱言养老顾问中心以服务养“老”为核心,通过四大服务模块(政府咨询、行业咨询、项目咨询、运营咨询)的构建,为企业提供多类型、全产业链的长效跟踪服务机制,促进企业养老产业发展的与时俱进,是企业长期合作的亲密伙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