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址原属旧城宝鸡县,古称陈仓县,是伏羲所治,炎帝所生,黄帝所都之地。陈仓县即今行政中心代家湾北阪一带。隋大业十年(614年)移陈仓治所于畄谷城,即今中山西路一带。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因传陈仓山有'石鸡啼鸣'之祥瑞,改陈仓县为宝鸡县至1949年7月14日宝鸡解放,18曰改为宝鸡市沿用至今。 宝鸡县经历宋元战火,破旧不堪。明清时期国泰平安,县政府开始对旧城进行共计13次重大维修。明景泰二年(1451年)知县刘通扩展城区,周长二里七分。万历中期(1590年)知县师嘉信为加强东西城门的防守,筑东西城的月城。崇祯十三年(1640年)知县严梦鸾又增筑南城门月城,并在月城外挖建水城护城河,引玉涧河打经娆西南,东三面护城河,向东流入金陵河。同时在城北髙地修筑城堡,名曰'风匣城',也就是现在大踏步北崖中学的操场。清顺治八年(1651年)知县张六部在邑人党崇雅赞助下重修宝鸡县城,竣工后党为其写文立碑。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知县许起凤又大规模全面整修城池。增修城墙九百三十五丈,高二丈,厚一丈五。东西南三门之上修建箭楼,城墙上筑炮台八座,更楼五座。在街巷要处设置栅门外,为排污水和北坡涝洪水。又在城内挖十八条下水道,为便利城内交通,铺筑了五条马路道面,至此,宝鸡县城:初具规模。 宝鸡县城前有渭水,后背陵原,左金陵,右玉涧,百波千倾,目秀万峰。其城门有三,东门“迊恩门“,南门'解阜门',西门'来远门',北有瓮城,斯飞阁楼台雄居北坡。 据清末凤翔府宝鸡县城图载,宝鸡城内街道东西方向,县署位于城中偏西,现在市府大院。县署东有常平仓,火神庙观公安分局,关帝庙现西府宾馆。党宅,财神庙现凤鸣春。署西有城隍庙现印刷厂,三官殿现种子公司。金台书院现西街小学,文庙现针织厂家属院。城`东门外有神武庙现神武路小学,泰山庙现长城宾馆。东坛,演武呀。西城门外有大士阁,八腊庙现中医院,西坛山神庙宝鸡中学。南门外有龙王庙现路灯管理处。北墙培瓮城凤匣咀,上原有斯飞阁,后毁重建文昌阁。 民国26年(1937年),陇海线修到宝鸡,宝鸡以路而兴。抗战爆发,南方工厂内迁,大批难民移居宝鸡。城区因车站向金陵川,店子街延展,街道拓展,旧房翻新。十里铺,汉中路,龙泉巷,福临堡形成工业区。民国二十八年陕西第九行政督察专员专署迁来县境,城区政治,文化,经济地位提高。大马路,二马路,三马路逐渐繁华,为了城建发展,交通畅通,1940年折除了东西城门和部分城墙。化分了老城镇,新市镇,河滩镇三镇一县。 宝鸡县故城位于中山西路办事处北城巷社区,北为台地,南处于城区,地势北高南低,遗存面积125万平米,現存东西向夯土城墙,残长150米左右,高4,5米,基宽3米,夯土层8一12厘米。县城城址从西关新维巷,北至现存城墙,东到马道巷,南至长青路。东西长约700米,南北长约200多米。该城址时间垮度长,对于研究宝鸡市城市历史变迁,经济,文化等都有重要意义。 附手绘图几张及照片。 (作者简介:李春林,宝鸡市金台区人,宝鸡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专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