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鸡市岐山县:古城大门

 东海若水斋 2020-08-19
作者: 赵智宝

宝鸡岐山是周室肇基之地,古老的岐山县城是一座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她好似一部无字的宝典,珍藏着发生在这块土地上浩如烟海的历史故事。

岐山县老县城的大门。

儿时的印象中,古代的岐山县城是一座四周城墙环绕的小城。

最早的岐山不叫县,叫州。岐山置县历史源远流长。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这里设岐州,领三郡九县,岐山东部属平秦郡周城县管辖。西魏大统四年(538年),改平秦郡为岐山郡。北周武帝天和四年(569年)设置三龙县,治所岐阳镇(今岐山县京当镇岐阳村),属岐山郡管辖。隋代改岐山郡为扶风郡。开皇十六年(596年),隋文帝移三龙县治于岐阳镇西40里(今凤鸣镇),改名岐山县;自唐贞观八年(634年)后,岐山作为县的行政区域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据《岐山县志》记载,岐山县城建设是由商末古公迁岐开始的。隋代建县后,县城曾迁往张堡和龙尾堡,时间较短,史书无载,也无从考察。唐贞观年间,县城又由龙尾堡迁回今凤鸣镇,以土筑城。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县城经过重新整修。上筑有城门楼,城垣东北角突出数十步,西南角缩入百余步,外形呈不规则长方形。

我家住在岐山县渭河南石头河畔的安乐王其寨,过去因种植水稻,被人们誉为“小江南”。县城,我好奇得不得了,这里瞅瞅,那里看看,城内名胜古迹目不暇接,众多的楹联熠熠生辉。特别是土木砖混结构、古朴典雅、庄严肃穆的四大城门及门楼上的题匾,让人叹为观止。

据历史资料记载,从明弘治四年(1491年),岐山知县荣节开创南北二门,到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知县郭履恒又复开北门并题匾额。在这二百多年间,八任知县十三次修葺城墙,修复城门,六次更换城门题匾。咸丰初,城垣倾颓过半,后历时三载兴工大修。同治六年、七年又略作修补。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淫雨70余日,城墙坍塌过半,此年八月动工修复,开东、西、南、北四门,东城门在今凤东路的凤鸣街口,西城门在今天柱路的凤鸣街口,南城门在今南关村口,北城门在今北干渠的北大街口。民国时期对城墙多次修补,西郭门匾额曰“三龙旧邑”,东郭门匾额曰“文王故里”。新中国成立之初,岐山县城仅有1.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虽然破旧,但城门及城门楼匾额俱在。1958年后,附近的农民挖城土以施肥,城墙遂毁,最后仅存西南一隅。

改革开放后,岐山县城环境变化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岐山县还不断加大对古县城开发建设的投入,对其中的古迹、古景、古韵进行保护式开发,充分展示文化名城的文化灵魂和价值所在,建成了“礼乐”南大门、“怀邠”东大门、“双凤喜岐”西大门,还建成了“二王三公”雕塑广场、周原广场、礼乐广场、凤鸣古街等文化地标工程十三处,十公里周文化雕塑长廊和一公里多的周文化画廊,如若身临其境,就会被浓厚的周文化氛围包围,空气里似乎也弥漫着周文化的元素。今天的岐山县城已成为一个周文化建筑群、周文化风景区。

周文化雕塑长廊。

现在的岐山古城大门都是采用敞开式设计,怀邠——岐山县城东大门,位于北环路东段与关环线交会处,2009年9月26日动工建设,2010年3月底建成。该大门以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为基本元素,以西周历史图案为主要装饰内容,集周文化内涵和历史特点于一门,大门左侧为与周代风格一致的方柱,方正大气;右边为中国文化早期的记载工具竹简,竹简上的浮雕以散点式分布,造型质朴,主题为“古公迁岐”,分为耕种、纺织、手工制造、发展壮大几部分,直观反映了古西岐的发展历史;大门底座用先秦时期的浮雕表现,丰富而简约。左侧方柱与右边竹简,一点一面,左右呼应,相得益彰。“礼乐门”也就是南大门,位于原南大门南100米,2009年11月动工建设,2010年9月29日竣工,用锻铜制作,是当今最大的西周礼尊和编钟青铜器文物复制品。大门左右两侧为对称的四只凤凰,装饰美妙,华丽迷人,寓为凤凰承载着华夏礼乐文明降落在西岐这块神奇的土地上。道路两侧的十六座华表,展现凤鸣岐山和谐发展的新气象。“双凤喜岐”西大门位于县城西关,设计为巨大弧形影壁,该大门于2009年3月动工建设,4月初建设完工。大门造型简洁有力、朴素大方,象征旭日东升。每座敞开的大门,接纳着华夏九州、五湖四海来客。

虽然没有城门楼,没有炮台,没有题匾,但每座大门寓意深刻,蕴藏着古西岐三千多年的历史变化和记忆,更在重现古代岐山胜景中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