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绝学无忧。” 是不是真的抛弃学习,就可以无忧?这样理解,是不恰当的。 这篇文章给大家解读《道德经》第二十章。 善与恶,本是同根同门,不执着,才能回归道心。老子说: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道”在衍化以前,是完整如一的,称为“太极”。太极生两仪,也就是阴阳对立,才有二元化的世界。 “善”与“恶”;“唯”与“阿”; 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诋毁,笑和哭,生和死……这个世界的一切对立矛盾,都是从同一个根基衍化出来。所以老子说“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矛盾的双方,有什么分别? 一般人认为,当然有分别,圣贤就是好,恶人就是坏,恨不得这个世界的恶人全部消失。 天道无情,孕育万物。 人道有情,摄取万物。 从天道的规律讲,吉,是聚成;凶,是分散。 有聚,有散,这个宇宙才能运转,所以吉、凶是必然共生的,缺少谁,这个世界就不能运转。 回到人事上,这个社会,有善,就有恶,有相聚,就有分离,这是规律。 只有善和恶融合为一,得道了,这个世界的恶才会消除。 明白这个规律的人,就不会执着任何一方,而是回归道心。 道心,就是中央,“吉和凶”,最终都回归到“一”,即:中央。 悟到这个境界的人,才能真正做到荣辱不惊。善与恶,本是同根同门,不执着,才能回归道心。 把机巧,心机,算计……都抛弃,顺其自然行事,凡事顺势而为,而无所不为,所以说:绝学无忧。 大众的心思外散,有道者向内凝聚,回到先天的精气神合一。老子说: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 大众日常的所作所为,劳作,娱乐,皆是消耗能量,心思外散。 而有道者,是相反的,尽可能减少消耗,向内凝聚,让能量回到先天的状态。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这句话描述的是一种先天的状态。 道家认为,婴儿在母亲的肚子里,未出生之前,不用口鼻呼吸,而是用脐带呼吸,这属于先天状态;婴儿出生后,“哇”地一声哭,才开始用“口鼻呼吸”,这是后天状态。 “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 众人,有固定的立足点,所以有积累,有余。而老子是得道之人,没有固定的点,就像佛家说的“住无所住”,所以“若遗”,藏不住,有漏,空空,才能和天地精神往来。 得道之人,以愚人之心,守住不愚之神。《阴符经》说:“性有巧拙,可以藏伏。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 所谓大智如愚,就是心怀大智,大智藏伏起来,不对外显露,外人看来,好像是笨拙的样子。其实人家不是笨拙,而是百分百的内藏大智慧。 理解这个道理,再来看老子说的话,就基本能理解: “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淡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我们知道“顽璞”,是指未加工的玉石。 “而我独顽似鄙”,老子指自己的心境,是初始的原生状态,这就是道。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食母,就是天地之根。老子是与天地合一的人,故“贵食母”。 《道德经》要多读,用意去会,才能悟到其中真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