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湖泊众多的国家。据统计,全国有大小天然湖泊24800多个。湖泊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丰富的水量、水利资源,又有丰富的水产资源;还有不少湖治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所以,湖泊无论在国家经济建设方面,或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我国有哪些名湖呢?它们名叫什么,位于何方,各种情况又怎样?本篇文章专门介绍我国名湖的情况,想来会对读者了解我国的名湖有所帮助。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运城盐池。 【名称由来】 这个盐池地处运城境内,故名。旧称河东盐池、解池,都以所在地命名。 【地理位置与环境】 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东南,中条山的北施。这里是个盆地,南依中条山,北枕稷王山,海拔350米左右,盐池居于盆地最低处。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夏热,年平均气温14“C余,最热7月平均气温约27"C.夏季常有南来气流越过中条山下沉,形成焚风,可使气温骤增。年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大于年降水量数倍,颇干燥。 【湖泊面貌】 这是我国东部区域少有的一个内陆咸水湖,自古来是著名的产盐地。湖身沿中条山北麓自东北向西南延长,呈长条形.长约23公里,宽3公里,面积近7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24余米,水最深处约6米。水源来自天然降水和地下水湖中水色澄碧,湖滨盐畦纵横,银堆累累,一派斑斓的盐乡风光。 【成因及变迁史】 它是地式构造湖。距今2,500万年前第三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期间,山西地台背斜轴部断裂下陷,形成了运城盆地及南北两侧的中条山和稷王山。第四纪初,这个盆地清水成湖。到中更新世后期,气候变干热,湖水逐渐干,盆地内即淀积下大量盐类。这成为以后盐池盐的基本来源。到上更新世,在活跃的新构成运动中,中条山再度拾升,其北麓断裂下沉,形成一条狭长的陷落带,这构成今日盐池的原型。由于盐池是在过去的盐湖上发展的,所以水的含盐量很大,能够产盐。早期它的面积比现在大得多,现在池东北和西南两面的一些滩地、硝池、池塘,原都属于它的范围。后来由于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原因,才成为现在的状态。 【开发历史与产状】 这个湖产盐已有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它是我国最早开发的产盐地。大约远在上古尧舜时代已在这里开始采集天然结晶盐。舜曾作《南风歌》日:“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就是颂扬这里产盐与南风的关系。 到了汉代,开始用垦方法浇晒,即由人工制盐。这种方法在以后各代中臻于完善,并在实践中总结出解池盐产必资南风,南风不时,盐即失利”的正确论断,这个理论长期来指导着当地人民利用风向、气温等气象要素进行制盐劳动。用现代科学道理来解释,这是因为解池位于中条山北侧,当南来的气流越过中条山下沉,就产生风效应,增温、减湿作用明显,干燥的空气加速了水的蒸发和盐分的浓缩,因而大有利于盐业生产之故,这里所产的食盐称潞盐”,质地纯净,历史上畅销山西,豫西、陕西和甘肃东南部一带。这个湖蕴的盐类种类很多,除了食盐以外,还有大量硫酸钠(芒硝)、硫酸钙(石膏)、硫酸镁等液固相盐类矿体,且含有相当数量溴、碘、钾、硼、锂、银、铯、铷、镓、钽等稀有元素。 在旧社会这里仅产食盐,其它资源都未开发利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技术革新,这里已由一个古老的单一制盐工场,变成了现代化的以产硫酸钠为主的化工原料基地。现在除了仍产食盐以外,生产无水硫酸钠、硅酸钠、溴素等10余种产品,大部供应国内需要,有的远销海外。 好了,今天给大家介绍我国名湖的情况就到此结束了。终上所述,可知我国名湖的内美和外观都很充实和丰富,它们对于我们国家和人民具有多么大的重要性啊!国家和人民也多么需要它们!喜欢小编的读者可以点击关注,小编会及时更新,我们下期再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