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壶中书影/石涛之锲

 zdjphoto 2019-07-18

上篇讲了“八大山人”朱耷,本篇来讲石涛。石涛也是明皇室的后裔之一,与朱耷并立“清初四僧”。如果说朱耷还生活过一段皇室富家生活,那么石涛的身世就更悲惨了。他原名朱若极,其父朱亨嘉在崇祯自缢后,自称制国,在桂林自立,不久被擒遇害。在混乱中,年幼的石涛由太监带至湘山寺,削发为僧,法名原济。石涛曾在宣城敬亭山住了十年,后屡游黄山,游走于南京、扬州。他与当地名士孔尚任、屈大均、梅清、戴本孝、龚贤有所交往,这些名士对其艺术发展很有益。

石涛在少年时已显露书画天赋,他16岁时画的山水花鸟与人物已显示其出手不凡。至23岁,石涛画的《山水人物图卷》更显示其娴熟的高超画技。当时画坛兴盛董其昌的画风,他一方面接受董其昌的理论,在临摹名画上,苦下功夫,其画章法紧凑,笔墨凝练,尤其白描法的线条之遒劲圆转,更显功力。另一方面石涛在继承传统画技的基础上又“我用我法”显示了他绘画风格多变的创造力,“融古法为我法”,不囿于陈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石涛的生活际遇并不顺利,但他对绘画的专注与对画技追求一直锲而不舍,可以说在几十年中一直持之以恒,这从他的作品《十六罗汉应真图卷》《石涛书画卷》《秋声赋图卷》《荒城怀古图轴》《山水清音图轴》等一大批横空出世、画技汪洋恣肆的得心应手之作可以领略到石涛画技的日益精娴。他的山水画作中既有董源、巨然、倪瓒、沈周的笔意,其笔下景物层迭、树木苍翠、云雾蒸腾、石山麻皱、村落隐现,墨色干湿,都恰到好处,而这些山水景物中又有他自己的独创之处,形成一种清丽幽远、清谧淡雅的艺术韵味。再看他晚年所作《余杭看山图卷》《卓然庐图轴》《溪南八景图册》《仿平林溪山闲亭图》,可谓件件精品,在艺术上不断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这种艺术上的精益求精,正是石涛一生对绘画锲而不舍的痴迷与艺术创新上的不断超越,大有关系。

石涛除了在艺术上锲而不舍,他对人生也有追求,石涛与朱耷不同,朱耷的画以白眼对待世道之不公,而石涛有了画名,在康熙南巡时,两次在扬州接驾,并口称“僧臣”,在康熙第二次与他见面时,也叫出了他名字,这令石涛宠辱若惊,他不仅写了两首纪事诗,而且向康熙献了《海宴河清图》。但当时清初画坛以“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所把持,在康熙眼中,石涛只是一个身世奇特的画僧。石涛没有灰心,他又入京奔走于豪门之间,以绘画结识达官显贵,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欲向皇家问赏心”,但三年奔走,未能如愿,石涛最后吟出了“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无趋小乘,五十孤行成独往,一身禅病冷于冰。”1690年冬天,他买了一条小船,从京城返回扬州,他痛定思痛后,蓄发穿上道袍,潜心研究绘画理论,写成《画语录》一书,此书被后人视为经典。

石涛晚年画作自标新格,他扎实的临摹功夫再加上他不断实践中悟出的创新之意,使其画与画论都高出众人一筹,他的画技直接影响了后代的“扬州八怪”,郑板桥画竹菊兰石,取法于石涛,高翔拜其为师。他对近代画坛的贡献更是深远,齐白石曾语:“下笔谁教泣鬼神,二千余载兄斯僧”,傅抱石本名瑞麒,因慕石涛之名而改名抱石,吴冠中将石涛与西方艺术之父塞尚并提,称其为中国的“现代艺术之父”。张大千平生痴迷石涛,临摹得惟妙惟肖。收藏家陈半丁一次购得石涛画册,请大千等人鉴赏,待画册取出,张大千随即笑了,说是自己画的,陈半丁不信,张大千说出画册中每一页内容,众人细看,这才目瞪口呆。

   石 涛 作 品 欣 赏   

石涛画《溪南八景图》

张大千补石涛画《溪南八景图》


米洛建筑设计(上海)有限公司

室内装饰企业:021-35327800    

陈佩秋书:墨明轩


“墨明轩”经营各类文房四宝,美术用品,名人字画,书画裱装,画框配制业务。地址:上海福州路298号 联系QQ:1627364482。电话:021-3376025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