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班侯 李瑞东 以前谈了“太极五星捶”的练架要诀。此文着重讲“太极五星捶”的有关技击性的要诀。太极五星捶的推手和实战,主要体现在“十六字要诀”即:“中、圆、松、空、缠、绵、坠、沉,轻、灵、稳、活,劲整、神全”之中。 中:身体中正,重心不超过垂直范围,形象舒展大方,温柔和顺,浩气凛然,形体、神态都自然正直。运动时,斜中带正,正中有偏,只要保持“虚领顶劲”的原则。所谓以“中下寓偏”,即任凭腰、胯、胸等处运转,其动作旋转都能够保持全身的平衡。如:太极五星捶的海底针。右手前插,躬身弯腰,斜中有正,正中有斜,从足到头形成一个半圆,同时全身上下具有一种圆的合力。在该式中如头向上微顶,下插右手,眼仍视前方,以观对方变化粘而化之。又如:太极五星捶的下势。是斜中有正,后腿下坐,前腿直伸,两脚掌平踏兼带有弹性,上身从尾闾至头顶保持中正,重心在两腿胯档之间。“中”这个字,在太极五星捶技击方面来说,是一个重心问题,如果重心没有掌握恰当,过于偏斜或过于前倾后仰,就容易被人挤出摔倒。 圆:太极五星捶的运动,以圆的运动为核心,有平圆、立圆、前圆、后圆、左圆、右圆、折叠圆、蛇行圆,以及不规则的圆形运转和滚动。外圆是有形的,在太极五星捶站桩方面,有三圆桩法,即臂圆、身圆、腿圆,内中还包括有掌圆、裆圆、足心圆,丹田内转,全身上下“一圆浑然”。在太极五星捶姿势方面,“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裆圆腿曲,以及在技击方面的化劲,圆转自如,避实击虚,都在一个小小圆的动作上,“无圈带有圈,有圈似无圈”,不断地转化运动,始终不离“圆”。内圆是无形的,指的是内气(真气)充实,意到气到,循环周身,有无坚不摧的遐思,人称太极五星捶是内外兼修能祛病延年就是这个道理。圆在技击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内圆劲。在太极五星捶中称为掤劲。另外,还含“圆滚”之意,在实用时起到了“化”劲的效果。技击时,在受力处因势随之滚移,避实就虚,以柔克刚,使其劲路落空,在这得机得势的一瞬间即可反守为攻,以小力打大力战而胜之。如:太极五星捶的左右抱球,外形是对敌起到“滚化”,使敌劲落空,内则掤劲允实,两臂则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劲由内换,合开自如。 松:松柔、不紧张,不僵硬。这个“松”决不是“松垮”了的松,而是好似“橡皮筋”样,拉不断。扭不坏,具有一股坚强的韧劲和弹性。在技击时,松就能快,松就能重,松就能沉。太极五星捶中的松和气功中的松是一致的,无论练架、推手、技击,脑中都要有一个“松”字。该拳强调:松肩、松腰、松胯、松膝,松踝,从而使周身关节都能得到灵活自如,发劲顺遂,有利于攻击对方。松腰,则身法转换灵活,下盘稳固,两足有力。松膝是要求膝踝关节都得到放松,随身法摆扣自如,并保持一定的弹力,符合太极五星捶的“五步”要求,这样,方能对敌应付自如。 空:在太极五星捶中的意义,不是空无,更不是空虚,而是指揽雀尾掤扌履挤按四手、手挥琵琶、提手上势、磨身穿掌等拳架中都具有一个恰当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当中充满了掤劲,能攻能守能收能放,掤化自如。另外,“空”在技击方面,还起到缓冲的作用。如两人搭手时,对方利用化的优势,双手向我胸部或腹部进攻时,我则含胸收腹曲腿形成半圆的空间,我双手上可以捧化,下可以左右分采,使对方劲力落空。如果对方转化为优势,仍向我中部进攻不已,通过空间之后,已成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矣。在这种粘化空的攻防技击中,起到缓冲保护作用。 缠:即绕,在太极五星捶中称为缠劲。缠为运手之法,缠法主柔,两手和两臂如藤蔓攀枝缠绕运行。缠的运动是内劲运转,以腰为轴,微微旋腰转脊,使腰隙左右转换。缠绕运动,布于周身,上行为转膀旋腕,下行为转腿旋踝。缠使手臂腕指得到灵活的锻炼,表面柔和,里则内劲充实,其中寓有滚化刁缠之技。手的缠绕与脚步的旋转,相互为用,互相配合,奥妙无穷。在太极五星捶缠的习练有上缠、下缠、左缠、右缠、前缠、后缠、内缠、外缠、顺缠、逆缠等等,可以说是周身无处不缠。缠有如蚕吐丝,总是在进行圆圈的运动,缠转不已。在技击时,缠的动作,目的是圆化方的直劲,圆化对方的攻击之力,把对方引进落空。这样的缠劲处处圆转,变动,所以就能做到“不丢不顶,引进落空”。缠时要沾粘连随,可逆缠,也可顺缠,灵活应用。如太极五星捶中的螺旋掌、缠丝手都是以柔,化、缠的方式进行锻炼的。在具体运用时,似缠不露缠,全身都是圆,处处是太极。如果露出缠的姿势,能看到缠的动作,就是很明显的进攻(粘缠发放),或防守(粘缠滚化)。如“粘缠化打”:彼用右手向我右胸部或头部进击。我急用右手掤住(出手即粘),身向右转体,缠采滚化来力使之落空,谓之顺缠,我即用左手出击彼头面部;或以左手掤住,随彼力路缠采,向我左侧转体牵引,谓之外缠,随用右手出击彼左侧腹部、胸肋部。这种缠劲的应用是边化边打,边打边化,所谓化即打,打即化。 绵:即绵软、绵缠、粘绵不断等。在太极五星捶中,“绵”的动作看似软绵绵,实则柔中有刚,具有很大的韧劲和粘劲。太极五星捶的绵劲,是一个柔化过程,大都用化劲,偏重于“绵随”,所谓“粘连绵随”也,粘必随,随对方的进退,伸缩不丢不顶,绵缠不断,使之处处没有着落,而无用武之地,待我有利之时,“合即出”。绵的手法好像是独立的,而实际是和缠的手法相连,相互不能分割,因此比较难练。总的讲先要懂劲,劲中有柔刚,有虚实。刚柔相济。虚实渗透,即能随心所欲,变化无端,因需为用,达到以小力胜大力的技巧目的,忌用拙(硬)力,蛮(僵)力。当然,理论上说“绵”使人较难理解,必须在实践中休体会。如在技击中光绵不放不行,要在得机、得势瞬间急将对方放出。例如:推手的单推过程,是典型的绵随式例,推手就是为了要练懂劲,要经长期久练。“绵”在交手上同时必须放松,不松则难绵,听不到对方的劲路,两下一接触就要粘着,粘连绵随,不绵难随,粘随对方,因势而利用。在我顺人背之时,反守为攻则稳操胜券。 坠:即落。它是太极五星捶一种不可少的“劲路”,是通过使人的重心下降求其稳定。“坠”在“太极五星捶”练架中要求“沉肩坠肘”,而在技击方面如推手时,则要求身高下降,进退转换必须两膝微屈,保持弹力。所谓淌泥步法也,上虚下实,气沉丹田,下盘稳定等等。在攻防方面,坠劲作用非凡,能化能打。“太极拳”的抖弹爆发劲等大多由此而出,能坠就能伸,能吞就能放,这就是行家所称的弹簧劲。例一,我用右“搬拦捶”向对方胸部进攻,对方以左“手挥琵琶”迎接,同时以反关节的手法将我制服。这时我身体即行向下半蹲转膀坠肘,使对方着法落空,同时我还利用身手收缩下坠的反弹,击打将对方放出;例二,如“翻身进步栽捶”,我在正面与人周旋时,后面敌人将我腿抱住欲摔倒,此时我即行活腰转体,左手顺势将对方颈部向我左下侧牵引,同时身体下坠用右拳从上坠落,打击对方背肋等要害。 沉:即往下落。“沉”是内劲充实,是会用、善用劲的一种手法。“沉”在练架中,外表是看不出来的,但在太极五星捶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种主要的劲路,是克敌制胜的手段。它在推手中。两臂相加就感到一种很大的威胁,你想粘,粘不住,想化,化不开;他要你来,你就不敢不来,它要你去,你就不敢不去。精于推手的人,双方一搭手,彼此心中有数,不言而知!有人说杨澄甫老前辈,两臂如“棉里裹针”,运转轻松,来去自如,如加以吞吐、蓄发,在不知不觉中已被腾空发出。王重光老师说:这种沉劲,不是一练就成,是需要数年、数十年刻苦琢磨钻研,在不断的推手中应用了沾粘绵随,以小力胜大力的技巧而形成。这种力不是外面所能看到的一种僵力或膂力,它是用意指导和技巧的方式,在一种刚柔兼备,能软能硬的一种韧劲。举“退步按掌”为例,如:对方双手向我胸部进攻,我借其来劲,用我两小臂加于对方两小臂上,粘绵微用沉劲向我自身左右内部分化,此时是我以横劲破彼直劲,而且劲加于彼小臂前部,使对方感到沉重的威胁,欲进不可,欲退亦难。因此练架,还必须学练懂劲。 轻:即轻灵、轻巧、轻取。“轻”在太极拳中起到重要性的原因,是为了“听劲”,是为了“舍己从人”的一种手段,一搭手轻巧地粘上,不即不离,恰到好处,敌进我退引之落空,敌退则我进,使之感到局促。轻则灵,在推手方面,听劲不仅体现在手上,功夫练之有素的全身都可以应付自如,对方的进攻之劲挨到何处,何处即时可以转化,使对方失势,不打而行跌出。在两下一搭手,决不能对抗顶牛,对抗顶牛则难以达到轻灵的目的。练太极五星捶有成就的人,都能将对方的大力化掉,避实就虚,轻易地战胜对方;听劲功夫较深,在动作上就显得更轻巧、灵活,克敌制胜,事半功倍。“轻”,最主要是不能浮,有的人把轻当成轻浮或轻飘,这就不符合技击,不合太极五星捶的要求。轻不能呆板,不能笨滞,否则行动缓慢处处为人所制。例如对方向我打来,我即顺着来势轻劲粘连,“舍已从人”,随而引化落空,使其失去重心而败北。轻字在技击上,还有“快”字的内涵,拳谚就有“轻刀快马”,“轻取巧夺”的语句。太极五星捶通过“轻”探得对方的虚实后,即时予以沉重的反击,在双方搭手时,要一瞬间完成“沾粘化打”的任务。例如“蜻蜓点水”,一沾即去,形成粘即打,化亦打,机不可失,也就形成“轻而易举”。“轻与重”,“快与慢”,“阴与阳”是太极拳的基本理论,所谓“互根”。 灵:即机灵,灵巧,灵敏。灵字在推手、技击中的应用,轻灵巧妙,不呆笨、不拘泥,虚实转换,前进后退恰如其份,他给我十分,我就还他十分,即他进我退,引之则长,退之则促,处处被我控制,处处使之落空。对方欲攻不能,欲逃难跑。例如“灵猫扑鼠”,精神贯注,静以待动。时机已到,随即缩身一纵,如探囊取物。灵字,在太极五星捶中,还具有精灵或机灵的意义,例如双方推手时互相往来,不相上下,此时就要如陈鑫老先生所说,来一个“虚笼诈诱,只为一转”以截其劲。当对方出现停滞断续不决的情况时,我则应当机立断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发动快攻,以取得速决的效果。灵字,在太极拳论中,还可以经常看到“虚灵”二字,有人对于这两字很不理解,如练架要求头部和颈项做到“虚灵顶劲”的境界,其实是教我们、要求我们将这两处放松成自然状,切忌僵硬成一个木头人。“虚灵”,还要求做到精神贯注,“放松自然”。 稳:即稳定,稳重,稳健,稳而有力,稳如泰山。稳字主要是一个重心问题。无论在那一家,那一派的太极拳,在开始练架前它的起势式如“无极式、混元式、两极式、三圆式”等等,有意无意都形成太极拳的“桩功”。它所要求的心静体松气沉丹田,上虚下实,在武术技击方面,都是为了重心下移打好基盘功夫。例如吴鉴泉老前辈在练架中,有某些姿式有些倾斜,其实是斜中有正,而不失于重心,在化劲中,上身似有左右倾斜或后仰现象,其实腰如车轴,圆转自如,使对方处处落空。又如近代太极拳名家郝家俊先生,五十年代在北京曾告诉王重光老先生“太极拳”打手歌诀,其中有两句:“被逼欲跌须雀跃,逼住难逃用蛇行”。这是说,在重心不稳处于劣势时,用灵活的步法求得重心稳重,转劣势为优势反败为胜。 活:即活泼、不呆板、不僵滞。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就有“立如秤准,活似车轮”,要求我们在练架和推手中要立身中正,有如“天平”一样,勿稍偏斜以避免对方乘虚打击。在攻守转化方面,要像车轮一样圆转自如,能支撑八方。在太极五星捶中,也经常谈到“松腰”、“主宰于腰”,强调腰要灵活。腰在人体的中部,上管腹胸手臂,下控制臀胯两脚。在技击中,腰松如轴珠,则上下四肢形同车轮圆转如“滚盘珠”,攻守灵活,应用自如;腰不松,如车轴失灵,形成僵化。由此可以看到“轻、灵、稳、活”四字,不仅是表面的动作,而更重要的是内外兼修。 “劲整、神全”,这四个字是太极五星捶的“精髓”,是评判一个武术爱好者功夫深浅高低的准则。 劲整,在太极五星捶技击中显得相当重要。例如“通臂劲”,劲起于脚跟,通过腿、胯、腰、背、肩而达于手指形成一贯,集中一点,打击对方,正如拳论说:如“九曲珠”要节节贯串,如“百练钢”无坚不摧。“劲整”的形成必须练就“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一发中的”。前辈李亦畬先生的《撒放密诀》擎起彼身借彼力,引到身前劲始蓄,松开我劲勿使屈,放时腰脚认端的”,强调的也是劲整两个字。 神全。“神全”的要求是:“外表精神,内气运转”,周身一家。例如猫扑鼠之前,全身蹲缩,两眼如电,直射鼠方,彼稍动即纵而捉之。又如雄鸡相斗,四眼圆睁。怒目互视,颈毛伸翻,静中欲动,神情毕露。眼神最能表达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技击时眼观四方,随时窥测对方动向,才可应付自如。陈鑫老前辈说:“眼神为尊,发令者脑,传令者在眼神,精巧处全凭眼法”。另外,“神全”还要视觉、听觉、触觉有机的配合在一起,精神贯注,开合合度,虚实清楚,上下相随,内外相印,从而达到纯以“神行”。 太极五星捶十六字秘诀,并不神秘。它是前辈老师的学习与实践的宝贵经验,对于太极拳爱好者,有不可低估的参考价值。 跋 李本立同志善气功,更酷爱“太极拳术”。余退休后移居黄石,欲当一名隐士而未果。86年初夏,大冶钢厂武协领导程葆坤等同志来我处学研“太极五星捶”,本立同志亦参与焉! “太极五星捶”系杨班侯、李瑞东老前辈。为了适应当时“达官贵人”和群众的需求,在父传师授原有的“太极拳老架”中,重新提炼编组问世。该拳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刚柔相济,融导引、气功、技击于一体,系男女老少健身延年的一种最好的体育活动! 本立同志在学研当中,每次必详细笔记,锲而不舍已八个春秋。 今年春节期间,本立同志将他多年所写的笔记和他的心得体会整理成文,送我审阅。文中。尤其是对于“太极五星捶的练法”及“太极五星捶十六字秘诀”,阐解不厌其烦,反复论述,其中不免有赘笔之嫌,但其用心良苦,惟恐后学者不能尽知。对初学“太极五星捶”者来说,可谓“循循善诱”,免于其走弯路。对太极拳研之有素的同仁来说,可是“抛砖引玉”,引出更多的有关“太极拳术”高层次的理论,为发扬光大祖国宝贵文化遗产,为世界全人类造福,作出贡献! 一九九四年冬 王重光跋 时年九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