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推手----面面观 - 邱海洋 MySpace聚友博客

 梦泽赤子 2011-04-14
太极推手与摔跤
 

    有位年轻的朋友,想参加太极推手比赛。小伙子跟一位太极名家学习有五六年,推手已经很有功底。他同他的老师说了他的想法,他的老师不同意。但小伙子似乎心意已决。他说他去参加主要是为了见世面。学习多年太极拳,有推手比赛,心中不免痒痒。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人总该开阔眼界。不过,要参加比赛,总要有个要赢的心,如果去就是为了凑个热闹,海选就淘汰,在泛泛者还可以,如果是跟名家学了五六年,又在师兄弟中是佼佼者,那一定心里不是滋味。一位行家跟他建议,找位好的摔跤教练,下功夫学上一年再说。小伙子听从了建议,下功夫学了一年摔跤,果然,在一次全国大赛中取得了不菲战绩。

    民间太极推手,主要练的是听劲懂劲,此外,还有推手中的各种技巧。而这种推手对错的判定,主要是顶和丢。太极拳的最大特点是不用力,一顶就说明用了力,同样,丢也说明,沾连粘随的功夫不到家。有了这两个标准,于是就要在推手中找毛病,从而去纠正。推手的另一项功用是为了弥补散手的不足。民间互相推手时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呢,多为友好的切磋。其中也有要拼个输赢的,但也有约定俗成的规则,不能摔,不能打,不能反关节。当然了,也有那不开眼的,我就用摔,用打,用反骨节,赢才是硬道理。遇到这样的人,功夫不全面的,或者和善的,躲开不理就是了,遇到有火气的,那就干脆来个街战。打个鼻青脸肿。这种情况总是极其少的,谁又那么不知趣呢?要说略有点破格,那还是常有的,所谓破格点的,也就是打打擦边球。因为毕竟大家只是玩,只是娱乐,又没有仇,用不着街战。

    推手是太极拳的一种辅助训练方式,它不是实战。然而,比赛就不一样了。一成比赛,名字叫太极推手,虽然与太极拳还有瓜葛,实际上就已经是另起炉灶了。最近,在网上看了几场推手比赛。更确定了这一看法。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一旦形成规则,无论这规则是宽是严,那比赛就必须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作为选手,则要在规则内施展功夫。至于用什么招法,用哪家功夫,那就不是能够约束得了的了。循规蹈矩的练习太极拳,循规蹈矩的推手,遇到不循规蹈矩的,失败的概率就大增。真正在太极拳的训练中练出如火纯清功夫的毕竟是少之又少,就是当今的许多所谓大师,其实也多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何况弟子们了。太极拳十年不出门。不用力打人,才为太极拳,就是十年出了师,也未必能够做到。在不用力中夹杂着用力取胜,已经是很不错了。所以要求太极推手比赛完全用太极功夫那是完全不现实的。

    太极推手比赛,其实已经脱离了太极推手的本意。不过也没什么大碍,体育运动都是人创造的,创造出一个新的项目,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观看柔道比赛,在我这外行看来,好看的程度并不比太极推手高出多少。太极推手其实就是揉手加推法和摔法。摔法与摔跤有一定的区别,就是不能主动使绊,但用脚别还是可以的。曾有人很崇尚陈式太极拳,说陈氏得名次的比较多,其实这同陈氏发展这项运动早和有官方支持不无关系。

    文章开头那位年轻人正是有太极揉手和推的经验,又很好的学习了摔跤,故而才能取得好成绩。明白这个道理,也就明白了这太极推手比赛的训练,它并非全来自太极,如果死守着太极遗训不放,那就很可能败下阵来。

    比赛中的一些招法,在民间推手中往往是不能用的。这就是站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我就见到这么一位,他拿过名次,他善用的招法是用手钩人脖子,暗中伸出一只脚埋伏在对方后退的脚后勾住,他向前拉对手脖子,对手必然向后挣,他顺势用勾脖子手的后节肘击推对手肩部,对方向后之势已成,而他埋伏的勾脚正好发挥作用,对方一下子狠狠的摔了个大屁墩。这样的招法在民间一般是不允许的。但对方不是他的对手,真个是有苦说不出。只能暗骂不地道。须知推手中也有横的,看不过,也不说话,只是心中主意已成。待到此二人推手时,那人又用此一招,这横者,顺势就用脑门向他撞去,就听“当”的一声脆响,撞的他立即双手捂住了脸。一抬开手,鼻涕眼泪都下来了。横者赶紧说“失手失手”。吃亏的自然气不顺,加之自己技术这么高,怎么就这么认栽。于是二人又比划。这次他突然两手从横者两臂与两肋中穿过,企图抱着后背向一侧带。横者也不含糊,用肘加紧两肋,一个大变脸,手下反关节。再看这位,疼的立即矮下身去,手指手腕差点没被弄断。横者后来说,你不讲规矩,那就别怪我玩阴的。
 
    讲规矩的和不讲规矩的玩,讲规矩的就常常吃亏,对不讲规矩的,只有用不讲规矩对待。规则在不同的场合是不同的。从这个实例中可以看出,即便是简单的推手,也还是应该预备点摔打踢拿的功夫,拳到用时方恨少,这之中缺了一项两项,就等于手脚有残疾,就不健全

练拳无人似有人”的技击想象 作者:张迎忠 (原创)(2009-08-21 13:03:30)
标签:太极拳培训东营太极拳培训东营太极网胜利太极太极名人太极拳张迎杂谈 分类:张迎忠论太极拳
     拳谚曰:“练拳无人似有人。”这是前辈练拳经验,是强调想象在练拳中的作用之大。只有通过想象把自身投入到技击实战环境之中,练拳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太极拳是一种意拳,只有意念功夫深,拳技才能增进。意产生于形,反过来意又指导形。意到形到,气也能到位。拳论曰:“心为令,气为旗,神为帅,身为驱使。”这些理论说明意、气、形之间的关系,意是统帅,形与气是将士,意不到位,形、气就不可能到位。形与气间,气依附在形上,形靠气督导而成。若形在技击时不到位,则虽有气力而技击无效;形虽能到位,但是内气不能冲出,技击照样无效。因此,练拳要注意三者一体进行训练。

    ”想象”要注意以客观实际为基础,离开客观实际,那就是空想。练拳技击想象的客观依据,首先是太极拳势自身特点,要搞清每势的缠丝画圓路线及位置,是逆缠丝劲还是顺缠丝劲,是立圆圈还是平圆或侧圆,是大圆圈还是小圆圈。其次,注意太极拳的技击原则,不丟不顶,沾连黏随,引空击空,借力打人。其三,注意双方相交位置,要研究三节位置,三节相互作用正如长蛇阵法,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身则首尾相应,此谓上下周全,无有不胜。

    练拳怎样技击想象呢?要根据以上的客观要求,势势揣摩研究技击功能,久练就能增强形象思维能力。下面举几例说明。

    一、金刚捣碓

    接起势。上肢高捋,身体向右旋180°假设对方用直拳击打我面部,我右手逆缠抓对方手腕,右手棚托对方肘尖部位,然后利用腰轴旋转发力,同时左膝关门,防护对方踢裆。这是内开正中定横中的技法。变换重心时,右脚外撇,可破对方脚跟使其移动重心不稳。提左腿时,要注意膝盖用劲顶撞对方的前弓步,破坏对方桩步。左腿向前迈出时,要趁对方弓腿提膝之机,我左脚用力蹬踹对方站立腿的膝盖。左脚落地要注意位置及脚尖里扣,设下埋伏与上肢叠劲配合。上肢由高捋转中下采捋,要特别注意折叠劲,用时要把对方伸直的劲折回捆绑住对方。下肢要配合上肢,蹬右腿前送劲,变换重心,左手要先挤后棚托,逼迫对方上肢没有用武之地,或直接快速取对方面部。我之右手趁机发劲,用捌劲左手搭在对方左肘外侧,击梢部手心朝前击裆。接着指尖领劲向上画圆进击,穿咽喉取眼睛。两手上下错合劲要擒拿对方腕、肘部位。若右手向上画弧进攻无效,则向里画立圆,掌变捶,用捶外崩击打对方裆部。上右手时,右脚尖领劲,踢对方小腿骨,或高取其裆部,近者要用膝顶裆部。上下肢要配合,同出同收。捶下砸时,要落右脚发劲跺对方的前弓腿的脚面。第二次右拳要里缠上提,击打对方下颚,右膝盖顶对方裆部。右拳下落时应转阳拳,内气下沉,击打对方俯仰的胸部。因太极无处不掤,身体各个部位都应注意棚引走化,有时要立即闪空击打。歌诀:身体左转弧上拥,左逆右顺外圆撑;重心左移身右转,移重勾提护裆中;上肢右捋虚步变,左腿斜伸如试冰;高转下捋用折叠,换重左捋左腿弓:左手上棚右穿掌,右脚前踢落虚空;右手握拳左手翻,气沉丹田悬头顶;右拳里缠落脐前,左手抱拳立圆定;高提右拳与眉齐,右膝上顶击裆中:落拳下砸跺右脚,震脚惊雷引敌空。

  二、掩手肱拳
    动作一:接拗步式。身体略右转,重心左移,两手双逆缠自下向左右分开,目视前方。
    假设对方双掌击来,我用双分劲将来势化解,劲以腰裆右转左移,两手逆缠分开,劲掤于两小臂外侧及掌外缘,身体旋转移动重心,可以化解对方进攻之力。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先左转,两手画圆向上里合,两手握拳,用虎口双击对方耳门。击时两肘外翻,内似椭圆形。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右转,重心后移至右腿、松腰落胯蓄劲,同时两肘向里合夹对方耳门。随移重心,左手变立掌看护,右手握拳顺缠落在右腰间,可以移换重心,用右肘击打后边敌人。
    动作四:接上势。右腿蹬地借力,劲要里合,身体迅速左转,松左胯,利用圆转惯性画圆出方。右拳逆缠螺旋前冲击打对方胸胁部;左手先逆缠抓握对方手腕,再顺缠旋转随右拳前冲,再向后猛拉,可以把劲放在左肘向后击打对方。目视前方。
    发劲时先松后紧,拧裆转腰,发拳如闪电。击右拳打左肘,要完整一气。此动配合呼气。歌诀:震脚如雷双耳贯,拳先肘后体右转;重心移后裆开圆,右拳待发左掌看;击拳拧腰轮轴转,右拳缠丝内气贯;借地反弹劲力送,两膀弹抖冲右拳。
    三、闪通背
    承接上势。身体微向左转,两掌双顺缠相合于左膝盖之上,重心不变。
    动作一:若对方两手搂抱我腰间两侧,我立即用两手顺缠,相合于对方的两肘尖部缠绕上托,借用肘与胁部夹住对方两手的合力,同时下肢配合顶裆或蹬踢对方裆部。若对方低头搂抱我前弓左腿,我即可用双手顺缠合劲,捧合在对方两腮之下,用力向上棚托,手指尖抠入其肋骨缝间。
    接上势动作。重心右移,同进双手走下弧捋,右转急闪,左脚外画弧落在右脚旁成左虚步。
    动作二:若对方下沉反抗我的掤力,我随着对方下沉之劲双手双逆缠,下采而捋之。若敌方偷袭我左肩,我用闪空之法避之,然后趁空用肩靠进击对方胸部。若对方从右上方击打我头部,我用右手臂逆缠上拥护之,同时右手顺缠而击打对方腹胁部,左脚画弧勾挂对方之脚,破坏对方根基。
    若对方之手被我擒拿住,我要立即向下捋采发力。当对方顺势进步打直顶肘击我胸部时,我抓握其右手逆缠丝画小圆圈,向右上方捌出,对方劲背后而击之。如果对方又适应,我要立即变劲,用下捋采劲,同时要有向前推送之劲。若对方偷袭身后,我疾用闪空技法。
    若对方用肩背住我的右臂,我应用被背之手,手指尖领劲前穿,将肘尖让过对方支点,然后立即逆缠外翻,用肘外侧击打对方耳门,左手配合右手进击对方左胁部,同时下肢配合,巧妙用腿勾提发劲破对方之根。
    动作三:左掌向前上方逆缠画弧,击左方来力,右手顺缠下捋落于裆前,重心移于左腿,右脚画弧成虚步。
    接上势。同时两手画圆,右手在上先逆后顺,画小圆圈变勾手向下,再向身后发劲;右手在下,先逆后顺,向上穿与咽喉平,同时左脚向前迈半步,脚尖里扣,重心前移于左。
    动作四:若对方自上而下压我拥起的左手,我应左手画小圆圈避开对方之手,趁机横击对方耳门,要用虎口里侧出劲。若我用右手心贴住对方左手手背将其拿住,我要立即顺缠画圆上挑,大拇指与食指错合用力,迫使对方不能沉肩垂肘而内气上浮,身体受制而背,我趁机而击之。或我用左右手上下合劲,左手采抓对方之手,右手直接出劲,取对方咽喉、眼睛。若对方掤接我右手,我变劲屈肘,用直顶肘进击对方胸部心窝。
    接上势。两掌左顺右逆转掌,左手由下向上棚起,右手逆缠小圈于头顶,同左手组成捋势,然后身体旋转180°,以左脚跟为轴,右脚脚尖着地,退到后置脚跟着地发力。臀部要上挑。
    动作五:右手抓握住对方的左手腕或手指部位,缠绕使其臂伸展,我左手上托住对方的肘尖下部作为支点,全身贯足气,趁旋转时右脚画弧后退,侵占对方面积,用臀部挑打对方裆腹部,两臂猛画立圆,上下配合发劲。若背摔击空,可用右肘向后击打对方胁部。
    歌诀:闪通背势大转身,一波三折妙如神;禹门流水三汲浪,讵少渔人来问津;东来西打原无样,只此一击定乾坤;人说此中多妙术,浩然一气运天真。
    练拳和推手是一致的,练拳即为推手,推手仍是练拳。推手验证过的技能,练拳时要想象,只有练拳时能置身于技击环境中,太极功夫才能达上层
分享到新浪微博 阅读(59)┊ 评论 (1)┊收藏(2)┊转载(0)┊打印┊举报

   
【转】 太极拳胯的动太深奥了,得好好学习2010-07-08 22:14转载自 一片叶子66最终编辑 一片叶子66裆圆胯撑(中级阶段)和松胯活裆(高级阶段)这两句话,似乎不难明白,但练到位却是不易。为了让太极拳爱好者有利于体悟松胯用胯,亦为与大家共同研讨,本人在这里借杂志园地抛砖引玉,把自己多年的练法与经验粗略整理,供同道参考,本文运用举例指杨式太极拳,兹简单介绍如下。
  
  一、缩胯
  
  缩胯是由前脚至后脚的髋骨和肌肉韧带向后向内收缩,与腰腿合胯为一,而不是屈胯凸臀。缩胯在以守为攻(前半部分为防守,后半部分为进攻)的动作中运用较多。一般情况下前半部分做缩胯动作,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盘稳于泰山,并为后半部分进攻发劲提供足够的动力距。缩胯用于如封似闭、倒撵猴、海底针,或是其他弓步转为半马步的动作。
  
  二、落胯
  
  落胯是指在放松腹股沟的状态下,髋骨和肌肉韧带向下落。落胯时前脚宜内扣一些,在胯关节松开时腹部下沉。胯以下肢体松沉至涌泉穴,胯以上肢体向上领劲(即虚领顶劲)。要落胯沉稳与脚蹬腰发协调顺达,才能形成足够大的反弹力,在稳固的下盘支撑下将劲道作用于目标上,产生预期的发放效果。落胯应是放松境界的层次,而非表面姿势的技巧。因为技巧无论多高,摆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仍习惯本能地去顶。然而进入松透的落胯,外力进来不是被吞入身体,就是被轻松化掉。太极拳传人林文涛先生应邀在广西钦州太极推手辅导站教学中说:接劲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落胯用于揽雀尾、栽捶、指裆捶等动作。
  
  三、坐胯
  
  坐胯是指在落胯的基础上,臀再加点下坠的意思。下坠的时候胯不能挺出去。坐胯时立身中正,臀部肌肉、胯骨自然下垂。膝盖要朝着脚尖的方向微微顶一点儿,实脚尖有回扣之意。要体悟下肢在放松状态下的对拉,要领做对了,脚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会有沉胀的感觉。太极拳名家陈微明先生教授太极推手时指出:化劲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转动为主。坐胯用于揽雀尾、高探马等动作。
  
  四、塌胯
  
  塌胯与顶头悬同是太极拳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规则,从作用上说它与沉劲、化劲、发劲等关系密切。太极拳名师张义敬先生在《太极拳拳理传真》一书中谈到塌胯时说:“太极拳多用弓箭步,初学塌胯,后腿髋关节必然紧张,很不自然,这正是不松的缘故。弓箭步的后脚,膝关节应微曲,如弯曲过多,髋关节就达不到锻炼的目的。但膝关节太直也不对。这真是说来容易做时难,对于初学者的确是非师指难明的事。塌胯,在求髋关节的灵活,特别是在立身中正身体下的灵活。小腹是一身重心所在,所谓气沉丹田、松腰塌胯、开裆、沉气等等说法,都不过是在强调降低重心而又灵活安稳。在髋关节灵活之后,再加以腰部的旋转自如,才可能化解对方的来力,安稳不败。一般化劲功夫不好的人,大多是没有经过严格的塌胯训练,髋关节未能松柔灵活的结果。”运用弓步时先落胯,后塌胯。塌胯时腰背部、臀部肌肉放松,胯骨自然下垂,胯骨与脚底涌泉穴形成弓势。太极拳名家林墨根先生在四川省太极推手教练员学习班上说:发劲时松腰塌胯,人就跌出去了。塌胯用于搂膝拗步掌、撇身捶等动作。
  
  五、开胯
  
  它不是指广义的开胯,而是狭义的开胯,是指左右两胯的对拉松开,膝盖外展。胯的对拉松开是以意气带动形体,是胯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内藏匀劲的绷松,不是松懈式机械的拉开。开胯后,其势产生一种既沉稳又灵活的弹力,与意念一起形成整体劲。开胯发劲时应是瞬间爆发的,不宜延时僵滞。开胯用于单鞭掌、扇通臂等动作。
  
  六、合胯
  
  合胯是指组成胯关节的各部分向命门穴至会阴穴之间聚合,与腰和腿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做好合胯能使身势整体稳固,若与意、气、劲合理配合,必然使根基如泰岳之稳固。合胯是从外向里合,不是胯关节自身的紧缩和僵死。合胯发劲时应是瞬间爆发的,不宜延时僵滞;合胯化劲时则相机慢些,合至对方来劲化净即可。合胯用于打虎势、弯弓射虎等动作。
  
  七、转胯
  
  转胯是指前脚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沿水平方向由内转外或由外转内的状态,用于进、退行步时中间过渡的提脚动作,或在直劲转横劲、横劲转直劲的动作。若是行步时转胯就是以胯领起虚脚提起迈出,前实脚转胯的幅度以转至后脚跟、后脚掌、后脚趾先后提起离地之时为准。转多了会使身势歪扭而影响重心,转少了则提脚不自然,要周身协调。实脚沉稳,虚脚轻灵。拳谚说“腰胯微转鸟难飞”,既强调了腰胯在技击发化劲时的重要性,也说明了部分动作最终的劲力是由身体单侧作用到目标上,在完成技击过程中,胯关节为了协调整体动作的完成,必须做出相应的转胯动作。
  
  八、旋胯
  
  旋胯是指虚脚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沿立圆方向由下转上的状态,用于横向行步中间过渡时的提脚、收脚动作。譬如云手、十字手等动作。旋胯就是以胯领起虚脚提起横向移步靠拢或迈出,虚脚旋胯的幅度以旋至脚跟、脚掌、脚趾先后提起离地之时为好。旋多了会使身势变形而影响重心的稳定度,旋少了则提脚不顺。要周身协调,实脚沉稳,虚脚轻灵。
  
  九、脱胯
  
  脱胯是指髋臼和股骨头好似脱开一样的感觉,故有“胯松欲脱”之说,用于右左分脚、踢脚、蹬脚等动作。太极拳的起脚击打动作主要是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的髋关节来完成,又有胯关节周围的韧带、髂骨股韧带、耻骨囊韧带、坐骨囊韧带等和腰肌、腹肌、盆带肌、大腿肌等辅助完成,不同的脚打动作是一个复杂的协调工作。踢脚或蹬脚时把部分注意力放在脚尖或脚跟,以脚的末端上领,这样做法可以减少胯关节的支配意识,无意间就把胯关节放松了。还要做好整个身势的虚实变换,若能配合丹田内气发放则效果更好。
  
  十、提胯
  
  提胯是指实脚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向下松沉,同时虚脚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向上提起,形成上下相争的松胯状态。用于提手上势、金鸡独立等动作。提胯利用上下折叠的劲道,能较好地传递地面反作用力,达到借地之力又借人之力来打击对方。
  
  十一、送胯
  
  送胯亦俗称跟胯,指对应前脚膝关节前面的胯部向前挺出。应意念命门穴把胯侧前送去,或者想着骶骨托起胯关节向侧前推去,有如叶大密先生所说“尾闾如行舟之舵”的意思。此时注意放松会阴穴和腹股沟、膝关节,让腰、胯、腿的肌肉、韧带恰到好处。送胯前脚是虚脚有虚脚的用法,是实脚亦有实脚的用法,目的是基本相同的,但中间过渡动作不一样。由胯将劲力传达至腰部,以爆发内劲将对方击打、发放,如果送胯动作做成缩胯(除了用于引化的缩胯之外),会使胯关节本身及附着在胯关节上的腰、大腿的某些肌肉、韧带出现负功,将起于脚的部分气力在胯关节处被抵消或改变方向,错失机会和势能,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击打、发放效果。恰到好处地送胯,是得机得势的表现。送胯用于斜飞势、白蛇吐信、边化边发的动作等等。
  
  十二、抽胯
  
  抽胯是指左胯部或右胯部用意向前送出一点(但是不能着意用力向前挺),同时髋关节向上翻的松胯状态,有如水泵抽水吸上之意。抽胯能把虚脚从脚跟、脚掌、脚趾很自然地带起离地,用于进、退行步的虚实转换。
  以上介绍了十二种松胯状态,便于练拳者在盘拳架、揉手时对号入座自查。这个动作哪个势是否松开了胯?太极拳特有的感觉是否良好?太极拳的猫形步包含落胯、塌胯、转胯、抽胯、送胯等,多练猫形步,练好猫形步,对于体悟松胯很有帮助。
  太极拳是门内家拳,有看得见的形体动作,亦有不易观察的内功运行。腰胯在太极拳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如何具体运作,用文字词句来描述表达,很难完全准确,故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由于本人掌握太极拳技艺、文字水平有限,恕有某些细节内容文不达意。所以说练拳者在聆听了明师的指教讲解后,还得在明师的同意下,用手抚摸一下明师示范动作松胯时骨、肉、皮的变化,这样学法心中有数,比较明白。要想活胯首先从松柔入手练起,对于成年人学练太极拳,由于胯骨、胯肌肉、胯韧带钙化变硬,所以相对青少年来说,不易把胯松开,两三年时间能松开胯,已经算是较快的了。除了盘拳架、揉手之外,还要在明师指教下练些抖松胯骨肉、平圆立圆转胯的辅助功法(注意的是不要误练成扭胯翘臀的舞蹈基本功),提高支配胯灵活运动的意识与能力。但是真正的松胯仍在用意,不用拙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