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聖張芝書法欣賞(附釋文)

 蘇英華 2019-07-18

張芝,生年不詳,約卒於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字伯英。漢族,敦煌酒泉(今甘肅酒泉)人。東漢書法家。涼州三明之一大司農張奐之子。出身官宦家庭。張芝擅長草書中的章草,將古代當時字字區別、筆畫分離的草法,改為上下牽連富於變化的新寫法,富有獨創性,在當時影響很大,有草聖之稱。書跡今無墨跡傳世,僅北宋《淳化閣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

張芝與鍾繇、王羲之和王獻之並稱書中四賢。

南國書香 中號雞翅木紅木毛筆架筆擱龍頭毛筆掛文房四寶書法用品

¥44 淘寶
購買

張芝勤學好古,淡於仕進。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時人尊稱自為「張有道」。善章草,后脫去舊習,省減章草點畫、波桀,成為「今草」,張懷瓘《書斷》卷中列張之章草、草書為神品,曰:「尤善章草書,生諸杜度、崔璦。龍豹變,青出於藍。又創於今草,天縱穎異,率意超曠,無惜事非。若清澗長源,流而無限,縈迴崖谷,任於造化」;稱他「學崔(瑗)、杜(操)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精其妙。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於隔行」,三國魏書家韋誕稱他為「草聖」。晉王羲之對漢、魏書跡,惟推鍾(繇)、張(芝)兩家,認為其餘不足觀。張旭、韋誕、索靖、王羲之父子、張旭、懷素之草法,均源於伯英。羊欣云:「張芝、皇象、鍾繇、索靖,時號「書聖」,然張勁骨豐肌,德冠諸賢之首,斯為當矣」。

張芝刻苦練習書法的精神,歷史上已傳為佳話。晉衛恆《四體書勢》中記載:張芝「凡家中衣帛,必書而後練(煮染)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後人稱書法為「臨池」,即來源於此。尤善章草,有'草聖'之譽,當時的人珍愛其墨甚至到了「寸紙不遺」的地步。

有關張芝的史料很少,《後漢書·張奐傳》僅記長子芝最知名,及弟昶並善草書。西晉書法家衛恆(公元?--291年)著《四體書勢》,稱:「漢興而有草書,不知作者姓名。至章帝時,齊相杜度,號稱善作。後有崔瑗、崔實,亦稱皆工,弘農張伯英者因而轉精其巧,……韋仲將謂之草聖。韋仲將韋誕(179--252年),三國魏光祿大夫,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他認為:「杜氏傑有骨力,而字畫微瘦。崔氏法之。書體甚濃,結字工巧,時有不及。張芝喜而學焉。轉精其巧,可謂草聖。」說明張芝雖以杜、崔為師,但後來居上,「超前絕後、獨步無雙」。唐開元時著名書法家和評論家張懷瓘,在其名著《斷書》這部中國書法史上傑出的專著中有數百字比較詳細地論述了張芝,其他歷代書法家大都引用和認同韋誕、衛恆、張懷瓘、孫過庭等人的論述,張芝草聖的地位自此就赫然屹立於華夏書壇之上,永遠閃耀著燦爛的光芒。

羊毫毛筆隸書楷書行書 書法國畫創作練習 文房用品善璉湖筆 大中小一套送毛氈

¥55 京東
購買

從中國書法史發展軌跡看,從甲骨文到篆成熟於秦,始出隸體,西漢隸書盛行,但已有草書,可謂篆、隸、草具備,但此時行竺遲緩且有波磔的隸書和字字獨立帶有隸意的章草都已不能滿足人們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代之而興的是書寫起來快捷而流美的「今草」,社會上形成了「草書熱」。張芝從民間和杜、崔那裡汲取了草書的藝術精粹,創造了跨時代的大草,即有別於章草的「一筆書」,當時亦稱「今草」,一時名噪天下,學者如雲。張芝的「一筆書」,「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於隔行」;「如流水速,拔茅連茹,上下牽連,或借上字之下而為下字之上,奇形雖合,數意兼包,若縣猿飲澗之象,鉤鎖連環之狀,神化自若,變態不露」;「若清澗長源,流而無限,縈迴崖谷,任於造化」,「精熟神妙,冠絕古今」;「張勁骨豐肌,德冠諸賢之首」;「伯英即草書之祖也」。(張懷瓘《書斷》語)

張芝的草書影響了整個中國書法的發展,為書壇帶來了無與倫比的生機,被譽為中國書聖的王羲之,中年就師承張芝,推崇張芝,自認為草書不如張芝。狂草大師懷素也自謂草書得於'二張'(張芝、張旭)。草書大家孫過庭在其《書譜》中也多次提到他一生是將張芝的草書作為藍本的,稱「張芝草聖,此乃專精一體,以致絕倫」。中國書法史告訴我們,'自漢末至中唐六七百年間,在草書領域裡湧現了韋誕、衛瓘、索靖、衛恆等這些傳於書壇的人物,更有王羲之、王獻之、張旭、懷素四位光耀千古的大師,他們的師承都導源於中國書法史上第一位巨人--草聖張芝'(見馬世曉《張芝創「一筆書」辨及'冠軍帖'的審美新探》一文)這是歷史的真實,也是客觀的評價。

南國書香 王羲之蘭亭序 書法毛筆字帖水寫布套裝初學者仿宣紙加厚

¥35 淘寶
購買

張芝獲得「草聖」的殊榮絕非偶然,這同他的處世哲學和治學態度有密切關係。張芝出身名門,其父張奐為漢代名臣,「伯英名臣之子,幼而高操,勤學好古,經明行修,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斷書》)張芝「有道」而受到朝廷賞識,下詔求賢,令其作官,而他卻不屑一顧,甘作布衣,這種不貪高官厚祿潔身自愛的思想境界,令人欽佩。張芝刻苦學習書藝以至如醉如痴的精神也令人叫絕。「凡家之衣帛,必先書而後練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衛恆《四體書勢》)據《沙州都督府圖經》對《張芝墨池》的記載:「張芝於此學書,其池盡墨,書絕世,天下名傳。因王羲之《番書論》云:'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好之絕倫,吾佛及也。'」《敦煌古迹廿詠》中有一首《墨池詠》贊道 :「昔人精篆素,盡妙許張芝。聖草雄千古,芳名冠一時。舒箋觀鳥跡,研墨染魚緇。長想臨池處,興來聊詠詩。」張芝正是這樣苦苦求索勤奮努力,才攀登上了書法藝術的高峰,其書「為世所寶,寸紙不遺」,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草聖。張芝的墨跡見《淳化閣帖》,收有五帖三十八行。張芝著有《筆心論》五篇,可惜早已失傳。張芝還是一位製造毛筆的專家。

安徽優質熟宣紙書法專用紙國畫美術工筆用紙凈白柔韌練習創作學習 四尺熟宣

¥145 京東
購買

張芝季弟張昶,也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尤善章草,書類伯英,時人謂之「亞聖」。

張芝刻苦練習書法的精神,歷史上已傳為佳話。晉衛恆《四體書勢》中記載:張芝「凡家中衣帛,必書而後練(煮染)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後人稱書法為「臨池」,即來源於此。尤善章草,有「草聖」之譽,當時的人珍愛其墨甚至到了「寸紙不遺」的地步。評價相當高,尤以草書為最。

張芝塑像

《秋涼平善帖》傳為張芝之作。

釋文:八月九日。芝白府君足下。不為秋涼平善廣閒。彌邁想思無違前。比得書不逐西行。望逺懸想。何日不懃。捐棄漂沒。不當行李。又去春送舉喪到?美陽。須待伴比。故遂蕳絶。有縁復相聞。飡食自愛。張芝幸甚幸甚。

《終年帖》傳為張芝之作,或為唐張旭所作,選自《大觀帖》

釋文:終年纏此,當治何理耶?且方有諸分張,不知比去復得一會。不講意不意,可恨汝還,當思更就理。所游悉,誰同過還復,共集散耳。不見奴,粗悉書,雲見左軍,彌若論聽故也。


《冠軍帖》(《知汝帖》)傳為張芝之作,或為唐張旭所作,選自《大觀帖》

釋文:知汝殊愁,且得還為佳也。冠軍暫暢,釋當不得極蹤。可恨吾病來,不辨行動,潛不可耳。

《冠軍帖》運筆狂放自由,字型變化萬端,氣勢一瀉千里.比起舊有的章草書,更加賞心悅目,妙不可言。此帖用筆精彩動人,淋漓盡致,可謂一代「草聖」的大手筆,所書用筆一瀉而下,絲絲入扣,氣勢銳不可當,雄肆狂放,像一曲波瀾壯闊的交響樂章,令人為之讚歎。此帖又有「一筆書」之說,二王父子、張旭、懷素草書俱受其影響。

《今欲歸帖》傳為張芝之作,或為唐張旭所作。紙本。通篇來看,行氣流暢,氣勢貫通。仔細審視,相連之字並不多。其中微妙是很值得我們體會的。

釋文:今欲歸。復何適報之。遣不知。總散往並侍郎耶言。別事有及。過謝憂勤。

《二月八日帖》,張芝書,紙本。

釋文:二月八日。復得鄱陽等。多時不耳。為慰如何。平安等人當與行。不足不過彼與消息。

與《冠軍帖》及《今欲歸帖》相比,此帖縈繞的筆畫較少,獨立點畫較多,特別是點法的運用較為頻繁,顯得比較清爽。

此作結字十分靈活,大小、疏密、正欹、扁狹等字形均隨手拈來,毫無造作處。更為重要的是,此帖在字的取勢上絕不平正而又能互相照應,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

整體來看,此作以相對平穩的筆調開始,漸行漸活,繼之以跳蕩的連筆,字形也放開了手腳。之後,稍作收斂,結尾處乾淨利落。

墨點字帖傳世碑帖精選 石門頌

¥15.9 京東
購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