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强脾弱的中医辨治

 温暖中医 2019-07-18

《 养生&防病 》微刊46期

在中医内科的临证中,常可见到胃纳如常或食欲旺盛,而大便不化或塘薄泄泻,这种表现出胃纳强而脾运弱的病证,辨证属胃强脾弱证。

清·叶天士评述《脾胃论》曰:”盖东垣之法,不过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耳!乃后人宗其意者,凡著书立说,竟将脾胃总沦,即以治脾之药,笼统治胃,举世皆然。

”胃强脾弱证,就反映了脾、胃分治的必要性。叶天士认为:“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叶氏的见解,对胃强脾弱证的辨治指明了基本大法,在临证中颇具指导意义。

症状特点

(1)胃强如中消、脾弱似五更泄:常见纳食旺盛如消渴病中的消谷善饥的中消证,食不知饱,即使胃部胀满,食欲照样存在,有的患者还反映出一种症状:“胃中越饱,越想吃”,“饥饿时的食欲没有比饱时强”。吃食时有狼吞虎咽之象,不细嚼慢咽,并喜食茶汤或饮料,大便常完谷不化,夹有大堡食物残渣,在水中不能下沉,上浮在水面或入水即散,或出现塘薄泄便,便时非常畅快,一泻而尽,常在晨起即有便意,或现腹胀而痛,矢气不断,有时五更即欲便,状若五更泄,有时起床一便,早餐后又需一便,甚者每餐后即欲大便。

(2)胃旺苔黄腻,脾弱舌胖嫩:舌苔在该证辨证中尤如一面镜子,所表现的舌苔常见:苔黄而腻,但非全舌满布,而多见于舌中、舌根,苔呈黄而腻,有时为白腻;舌尖、舌边往往无苔,或见薄白苔。舌质常见为胖嫩边有齿印,以晨起所见明显,病程日久,舌质淡而无华,或呈剥苔。

(3)胃旺有口臭,脾弱觉口淡:口臭是他觉症状,口淡是自觉症状。由于胃浊上泛,胃火旺盛,故口臭熏人;口淡以白天多见,有诉夜间口苦而干者为多,需食咸物或饮水才能消失。本证脉多呈浮滑,重按无力;常见肥胖或脑力劳动者,多伴有肠鸣、腹部畏寒等等。

治疗:养阴清胃,健脾化浊。用笔者自拟的胃强脾弱汤(黄连3g、葛根30g、藿香10g,青篙10g,诃子炭10g,蒲公英15g,八月扎10g,炙甘草5g、加杏仁10g、蔻仁5g、石菖蒲10g)。并嘱其饮食有节,少进油腻刺激性食物。

(2)中期(中型):多有消化系疾患,好见于青壮年女性患者,常在外过时工作而致饮食不节,即饥时过饥,食时过饱,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者是也。多见食时贪食,食后欲便,舌淡而胖嫩,于舌根见厚腻黄白苔,脉濡滑。常见于西医所诊断的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轻型的胃窦炎、过敏性结肠炎及慢性消化不良症等。

治疗:养胃理气,健脾化湿。用自拟胃强脾弱汤加玉米须30g、车前子(包)10g、内金10g、薏米30g。嘱其进食需细咀,多进含酸类食物,如醋、梅之类。

(3)慢性期:慢性期患者多见于长期患有某些慢性疾病的儿童或老人,如乙型肝炎、肝硬化、糖尿病、慢性肠炎、哮喘、鼻炎等。素体丰肥,或见黑滞消瘦,平日饮食如常,大便终年澹薄或完谷不化。患者平日亦不以为然,而注意点常着眼于所患慢性疾病,如哮喘鼻炎等,此时可从调整胃强脾弱入手,常能起到治疗疾病整体的目的。

在治疗上需针对性地选择与慢性病有关的药物入伍。治疗:调理脾胃,补肾活血。用自拟胃强脾弱汤根据不同疾病加减,并加上补肾之品如巴戟天10g、枸杞209、补骨脂10g、肉果10g。

分型辨治

(1)初期(急性型):初期病情轻,多有暴饮猜食史,好见于青壮年男性患者,如大星酗酒,过食冷饮,过食生猛海鲜,大腹绵绵,平日大便次数较多,大便不化,纳食无碍,舌红润、苔薄而微腻,脉浮滑。在辨证上属胃强脾弱之初期,常见于西医诊断的慢性胃炎、肥厚性胃炎、胃窦炎、浅表性胃炎、过敏性结肠炎及某些胆囊疾患(如胆石症初期)。

饮食宜忌

对于胃强脾弱证,除药物治疗外,必须强调饮食忌宜,做到“七分养三分治”,才能刨根治愈。

首先,注意饮食有节,细咀慢咽,多餐少食,加强运动,尤其四肢运动。

其次,需注意院腹保暖,无论冬夏院腹部需用棉胎之类保暖,以温通脾肾,有时胜于药治。

第三,需调节情志,不能紧张或精神一上有刺激,,有时情绪一紧张即可有便意。

第四,选择容易消化又富有营养食物,如鱼类、豆制品类,少进油腻或煎炒食物以及多纤维素的食物。

第五,适时体育锻炼,所谓“脾主四肢”,四肢活动可以增加脾胃运化能力。

董汉良/文 中医杂志1998年2月第39卷第2期

欢迎大家点赞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