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饭冒汗,真“一辈子白干”?《黄帝内经》认为确实如此

 呵呵8909 2019-07-18

本文理论依据:《黄帝内经·灵枢》、《中医症状治疗学》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各位读者。

最近一段时间,“吃饭冒汗,一辈子白干”这句俗语,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各家自媒体对其都有解读。本订阅号之前也从中医“汗症”的角度,给您科普过。

那么,这句话到底出自哪里,它有没有科学依据,或者说有没有现实意义呢?

在这里,本订阅号想和您分享一个知识点——这句话最初的理论依据,应当是《黄帝内经·灵枢》。

您翻开《黄帝内经·灵枢》当中的“营卫生会第十八”篇,就能看到这样一段经文:“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半身,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皮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

这句话的意思是,黄帝问,有的人吃下热乎乎的饮食,刚吃下去,还没有化成精微的时候,就已经出汗了,有的出于面部,有的出背部,有的半身出汗,反正是不循卫气通常的道路。这是怎么回事呢?岐伯回答说,这是人体外表受到了风邪的侵袭,腠理开发,毛窍也被打开了。卫气本来就是趋向体表的,而且慓悍滑疾。看见哪里疏张开来,就从哪里外泄出去,于是就形成出汗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漏泄”。

你看,这就是古代人对吃饭冒汗的理解。具体来说,饮食进入胃中,化为营卫之气。营走于脉道之中,化为血液。卫气走于脉外,行于体表,组成人体的免疫力。但是如果一个人,外受风邪,风作为阳邪,专开人之毛孔,那么他的腠理就会舒张开来,胃气见这里有缝隙可钻,于是就从此而外泄。气能载津,所以汗液随之而泄。由于此时的营卫之气未能为人体所用,过早地外泄出去,所以被称作“漏泄”。

客观地说,这样的一种认识,主要是针对疾病状态下的人而言。一般来说,进食的时候身体适当出汗,这是相对正常的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不过的确是有一些人,吃饭的时候冒汗属病态。这类人,从中医角度看,往往属于营卫不和所导致的汗症。其主要的表现,就是平时多汗,吃饭多汗尤为明显,怕风,身体多病,免疫力差,身体倦怠等等。《黄帝内经·灵枢》所说的“漏泄”,当指的是这部分人。

同时,这句话也在暗示我们,人们在夏季,应该注意避免直受风邪。风邪开人毛孔,是可以伤害到我们营卫之气的。尤其是吃饭的时候,天再热,也不要随便大吹空调、冷气。否则会让肌表疏张,卫气外泄,说白了就是容易患上感冒。

总而言之,吃饭冒汗,一辈子白干,并非完全是戏言。它蕴含这一定的医学道理,对一部分人来说,也有启迪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