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善星:應用半夏乾薑人參湯治療虛寒吐逆、腹痛、眩暈、痞滿

 Kimtsai 2019-07-19
「乾薑人參半夏湯是仲師用治妊娠嘔吐之方,但必須掌握其嘔吐系由胃虛有寒飲所致者,方能合拍。以嘔吐物稀薄澄清或口內清涎上泛,唾液津津,舌苔白滑,舌質淡白為應用標準。」
...

乾薑人參半夏湯(丸)方出《金匱要略》。《金匱·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云:

「妊娠嘔吐不止,乾薑人參半夏丸主之。」

《醫宗金鑒》注曰:

「妊娠嘔吐,謂之惡阻。惡阻者,謂胃中素有寒欽,惡阻其胎,而妨飲食也。」

但因方內乾薑、半夏,後世方書皆列為妊娠禁藥,故現代用之者不多。

然本人曾用該方治療屬於寒飲之惡阻及由於胃有寒飲而致的腹痛、吐逆、眩暈、痞證等,收效都很滿意。

體會本方的應用對象,當以《醫宗金鑒》所指的「胃中素有寒欽」為準則。

蓋胃有寒欽,必由於脾虛運化無權;而此種脾虛,又當責之火不生土。因脾為濕土,職司運化五穀之精氣而主升,胃為燥土,職司納谷而主降;今脾虛不為胃行其津液,則胃陰不降,痰欽瀦留胃中,上逆而為嘔為吐。

故本方主以乾薑之大辛大熱,以溫中散寒;佐以人參之益氣補中,以補其中土之虛;皆治本也。兼用半夏之辛溫燥濕、和胃祛痰,以止上逆之嘔吐。三藥皆入脾經,而乾薑兼能入腎,所以煖火以補土也。

藥僅三味,而組織縝密,標本兼顧,用之對證,實有藥到病除之妙。茲不揣庸陋,僅將本人在臨床上應用本方的一些經驗,介紹如下,請高明指正。


...

一、妊娠嘔吐

妊娠嘔吐,屬熱者固有,而屬寒者亦不少見。其辨證當以口之渴與不渴,舌質之紅赤與否,嘔吐物之粘稠與稀薄等為辨。

如果嘔吐物粘稠而口渴喜飲,舌質紅赤或舌苔黃燥,自當按熱證論治。

反之,如吐清水或痰涎稀薄,口不渴或稍渴而不欲飲,舌不赤而苔白滑者,當考慮應用本方治療。

至於所謂乾薑、半夏為妊娠禁藥,本人曾屢用而未見損胎。蓋「有病則病當」,即《內經》所謂 「有故無隕,亦無隕也」之意。

茲舉一例如下:

農民林某,女,26歲。停經2月,開始胃納不佳,飲食無味,倦怠嗜臥,晨起頭暈噁心,乾嘔吐逆,口涎增多,時或吐出痰涎宿食。

根據經驗自知是妊娠惡阻,認為惡阻乃妊娠常事,未加適當處理。

延時將近一月,漸至水飲不入,食入則吐,所吐皆痰涎清水,稀薄澄澈,動則頭暈、眩掉時則嘔吐增劇。

始延診治。診其脈雖細,但滑象明顯,面色蒼白,形容憔悴,羸瘦衰弱,無力以動,閉眼畏光,面里蜷臥,唇舌色淡,苔白而滑,口中和,四末冷,胸脘痞塞不舒,二便如常而量少。

脈症合參,一派虛寒之象。

處方:乾薑、半夏各4.5g,黨參9g。

水煎,日—劑。

連服三劑,嘔吐大減,略能進食稀粥和湯飲。

再服三劑,嘔吐俱停,但飲食尚少,繼以五味異功散調理善後,七月後順產一男嬰。


二、虛寒吐逆

虛寒吐逆,有厥陰寒氣上乘之嘔吐涎沫,如《金匱要略》之「吳茱萸湯」證;有中土虛寒之乾嘔吐逆吐涎沫,如《金匱要略》之「半夏乾薑散」證。但兩者每有因果關係。

蓋下焦陽氣不足,厥陰寒氣上乘,則火不生土,而引致中土虛寒;中土既虛,脾陽不振,則土不制水,使陰寒之氣益盛,更易上乘陽位。且土虛而木亦陷,肝氣亦易上逆。兩者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而病益深。

筆者曾用本方加吳茱萸一味,治癒頑固之虛寒吐逆證。

舉例如下:

鹽業工人許某,男,41歲。胃脘飢時鈍痛,已歷有年,屢治未愈。近3個月來胃痛雖未發作,但轉為「胃反」證。

其證先是早午兩餐飲食尚可,但午後逐漸飽滿,至暮則嘔吐宿食酸水後,始覺舒暢。病情逐漸發展。

近日早午兩餐飲食亦減,終日嘔吐不停。曾經多方治療,均作胃寒處理,服過香砂六君子湯、吳茱萸湯、橘皮竹茹湯、丁香柿蒂散等方,其效皆不著。

診脈沉遲而稍弦,所吐皆痰涎清水,嘔逆後其氣上沖頭頂、搏痛甚劇,經常亦覺眩暈不支;肌肉消瘦,四末冰冷,舌苔白滑。

該病起於中虛胃有寒飲,因遷延失治,致土愈虛而木愈盛,使厥陰寒氣上逆,而嘔吐眩暈皆劇。

現補虛則痰飲益滯,祛痰則中土愈虛,處理為難。

處方:乾薑30g,黨參45g,半夏90g,吳茱萸15g

研末米糊為丸,每次9g,日服三次,用生薑湯送下,徐以圖之。

連服三天,已中病機,嘔吐頭眩均減。繼服至10天後,已基本痊癒。後仍用香砂六君丸收功。


三、虛寒腹痛

腹痛之由於里虛兼寒者,如虛多而寒不甚者,可用「六君子湯」等方為治。

如寒甚而氣滯者,《局方》有「二姜散」一法。

如虛寒而挾有痰飲作痛者,則宜用本方加良姜甚效。

茲舉一例:

林某,男,32歲,農民。腹痛綿綿,久而不愈;時吐涎沫,胃脘痞塞,食少噯氣;倘矢氣一下,則痛可暫寬,大便常溏,參之脈遲緊,苔白滑。

證系寒飲阻中,中寒氣滯,久之中土亦虛。

處方:乾薑、良姜各9g,黨參、半夏各6g。

以「乾薑人參半夏湯」之溫中散寒,祛痰止嘔,加良姜所以行氣止痛也。

一劑而嘔減痛輕,三劑告愈。


...

四、痰飲眩暈

《內經》說:「諸風掉眩,皆屬於肝。」但中焦虛寒,痰欽上逆,亦每致眩暈,此時但治其痰飲,而眩暈可自除。

病案舉例:

林某,家庭婦女,45歲。素體虛寒,喜熱怕冷;春夏之交,突患眩冒。

其症頭眩眼花,睜眼則天旋地轉,眼前昏黑,起則眩暈加劇,且作噁心嘔吐,終日閉眼而臥,喜靜惡噪,飲食須由他人餵飼,尚可進食流粥;唾涎增多,津津欲唾,腹中漉漉如水聲;脈見弦滑,苔滑色灰。

予診時病已十餘天矣,詢前醫曾用苓桂術甘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等方,以及應用西藥,均未見效。

思患者素體虛寒,加以痰飲阻遏,使陽氣不升於上,故起則眩暈加劇,寒病屬陰,故喜靜而惡噪,寒飲上逆,故口內津津欲唾,甚則腹中水聲漉漉可聞。

前醫所擬諸方,雖能逐飲,但嫌力輕;且專逐飲則中虛難復,中虛不復,則飲邪難除。

處方:乾薑、黨參各6g,半夏9g、桂枝4.5g(後下),茯苓15g

水煎溫服,4劑而恢復健康。數月後復發一次,證象如前,照方再服,亦獲良效。


五、虛寒痞滿

痞症起於胃虛,然有寒熱之別。其中胃虛而熱邪鬱結者,仲師所立諸瀉心法,可隨證選用,但屬於寒邪者,《傷寒論》雖有「旋復代赭湯」一法,對寒邪盛者,究難獲效。

因方內旋復花雖然條痰消結,但究系肺經本藥,以之治膈上之痰結則可,治中焦虛寒之痞,則其力有所不及;而代赭石味苦性寒,亦非虛寒者所宜。

本人曾用「乾薑人參半夏湯」加附子一味,以治虛寒之痞滿,效果甚為滿意。

舉例如下:

柳婦,壯年農民。夏月飲冷,晚間突患吐瀉交作,腸鳴腹痛,服西藥和應用注射劑,至晨吐瀉腹痛均除,轉為胸脘痞滿,壅塞不舒,噯氣頻頻,唾液津津。

繼服旋覆代赭湯不應,改延余治。六脈沉細,苔白津多,舌淡中冷。

蓋因中土本虛,加之寒濕傷中,中焦運化受阻,而致吐瀉交作,現吐瀉雖止,但中焦陽氣未復,陰寒冷飲阻滯,氣化無權,故痞塞脹滿也。

治宜溫里散寒,佐以和胃祛痰。

處方:乾薑、附子各6g,黨參9g、半夏4.5g

水煎溫服,病遂霍然。


四、體會

1、乾薑人參半夏湯是仲師用治妊娠嘔吐之方,但必須掌握其嘔吐系由胃虛有寒飲所致者,方能合拍。推而廣之,本方用治由於胃虛有寒飲所致的共他病症,如腹痛、吐逆、眩暈、痞滿等,亦皆有效。

但必須認定虛寒二字,以嘔吐物稀薄澄清或口內清涎上泛,唾液津津,舌苔白滑,舌質淡白為應用標準。於此更體現了中醫「異病同治」的特點,同時也說明了「治病必求其本」的重要意義。

因中醫治病,全憑辨證論治,而辨證論治,又必須建立在「審證求因」的基礎上,才能做到「辨證」明確,「論治」精當。

2、乾薑、半夏,後世方書皆列為妊娠禁藥,但用之適當,並不損胎。曾見民間孕婦,經常食姜,而不致於礙胎。至於半夏,後世用於妊娠期者,則更不鮮見。

本人在臨床中亦常用這兩藥以治療妊娠期的疾病,井未發現任何損胎事故。

但必須在辨證明確的情況下,藥適其用,則「有故無隕」也。若漫無法則,盲目亂用,則非《內經》本意。

文摘自《中醫雜誌》1964年第9期

推薦關註:全新大家中醫3.2,推出【工作室】功能,幫您樹立個人口碑,積累優質患者,打造屬於自己的中醫工作室,助您實現「半日臨證半日讀書」的夢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