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论刘姥姥的人生智慧

 绿州6ho24mf2wm 2019-07-19

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开篇就写道,“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这注定了《红楼》是一部写尽人间悲愁的作品,结果也的确是这样,正所谓是“树倒猢狲散”,自然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论刘姥姥的人生智慧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而在《红楼》众多的悲剧人物中,好像也只有刘姥姥是唯一一个不是以悲剧收场的。在我们很多读者眼里,刘姥姥就是一个“小丑”、“滑稽”的形象,甚至黛玉还曾戏称她是“母蝗虫”。但是,就这么个大字不识一个的乡野老太太,她却能够攀上“贾府”这一高枝。

01 为什么这个老太太能在贾府吃得开?

《红楼梦》写得贾府,是一个由盛转衰的家族,但即使是日渐衰败,用刘姥姥的话来说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么,您老(王熙凤,泛指荣国府)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这里虽然拍了凤姐的“马屁”,也能从侧面体现贾府的富足,毕竟是当年那“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府。而且,这同时也体现了刘姥姥的大智慧。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论刘姥姥的人生智慧

刘姥姥(影视剧形象)

当一个人、一个家族发达了、荣耀了,总是喜欢听到他人的肯定与赞美,甚至是大肆地吹捧。王熙凤这个相对张扬、虚荣的人,听了刘姥姥这番话自然是满心的欢喜。我们看刘姥姥在贾府胡吃海喝、又拿又带,主要体现在前两次进贾府中。那个时候的贾府还没有彻底崩盘,就像冷子兴在演说荣国府时所说的,“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第一次刘姥姥进贾府,就是以“打秋风”为由,带着外孙板儿,不畏路途艰辛来荣国府求救济。在这之前,刘姥姥就跟自己的女婿狗儿科学地进行了一番论证。这里足以体现刘姥姥的处世大智慧,她认为“打秋风”首先就要脸皮厚,要舍得下尊严,因为这个事情的本身就是来求救济的。第二,她准确分析了“打秋风”对象的现状,刘姥姥认为贾府的贾母史老太君年岁已高,特别喜欢行善来获得内心的快乐。

所以,第一次进贾府刘姥姥算是满载而归。要来了二十两银子,还胡吃海喝了一顿,这可是一次不小的收获呀。二十两银子对于当时农村人是什么概念啊?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论刘姥姥的人生智慧

《红楼梦》

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时候,滚掉了一个鸽子蛋,凤姐说值一二两银子呢。这个时候,刘姥姥接过话来说,一二两银子够她们小门小户的过一个月呢。这二十两银子对于她们家来说岂不是一笔巨额财产?

02 有一就有二,二进荣国府才更体现她的“高情商”

第一战刘姥姥可是打了个“大胜战”,那真可谓是满载而归。有了第一次的丰富经验就肯定会有第二次,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走进大观园,才是雪芹先生写得极其精彩的地方。第二次,刘姥姥来“打秋风”就显得稍微委婉一点了,虽然本质上还是“打秋风”。

但是,刘姥姥算是个朴实且知恩图报的人,她这回来可不是空着手来的哦。她带来了许多农副产品,像什么枣儿、倭瓜、野菜什么的,而这些野玩意儿,正是贾母他们这些生活在高墙深院里的富人们,所偏爱的新鲜物儿。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论刘姥姥的人生智慧

大观园

这一次,刘姥姥有幸见到了贾母。两个年龄相仿的老太太,在一起自然会有些儿话题。但是,两个人所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中,社会地位、生活经历等不有很大的不同,然而这两个老太太却聊得火热。足可体现刘姥姥的“情商”。

那《红楼》中有一副对联叫,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认为,这也就是写刘姥姥的,你看她大字不识一个,更别说什么学问、文章了。但是,她真的“洞明世事”、“通达人情”,所以进荣国府就是她写就的一篇“锦绣文章”。

她了解贾母的心理,她知道怎么讨贾母的欢心,她还明白只要这个“老祖宗”开心了,这次就肯定不白来。所以,这一次尽显刘姥姥的语言艺术,像什么“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头个老母猪,不抬头”,就会惹得哄堂大笑。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论刘姥姥的人生智慧

刘姥姥进大观园

刘姥姥是聪明的,她知道怎么去恭维他人,怎么运用有趣的语言艺术来为众人取笑。即使是今天这个社会,只要是大家都开心了,那也就都好办事了。所以,“刘姥姥进大观园”那可真的是长见识了,把这辈子没看过的看了个遍,没吹过的吃个遍,没玩过的也玩个遍。而且,最后还是满载而归。

03 “高情商”的背后,还有淳朴善良,这才是真正的为人之道

王熙凤的女儿名字是刘姥姥起的,雪芹先生这一安排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我们想刘姥姥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村老太太,竟然能够给她“侯门贵质”取名字,身份地位的悬殊在当时那个社会基本是不可能出现的事儿。不过一切都落在了这个“”字上。

王熙凤的女儿是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这天生的,所以刘姥姥就说“以毒攻毒”以“巧”为名,我估计大概刘姥姥可能连“巧”这个字都不会写。当时,世事就是这么地“巧”,在《红楼》第五回合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看那“金陵十二钗”判词时,就有一首是写“巧姐”的: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曹雪芹 · 《红楼梦》(第五回合: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论刘姥姥的人生智慧

巧姐

当然,巧姐遇到了刘姥姥是“巧”,她这一生也的确犹如当年刘姥姥给她取名时说的那样,也真的是一生全在这个“巧”字上了。贾府衰败之后,巧姐的遭遇也是悲惨至极,就是《红楼梦》十二支曲中唱的那样:留馀庆,留馀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巧姐后来应该是被“狠舅奸兄”卖了,有可能也是“作践得侯门艳质同蒲柳”,不过正所谓是“忽遇恩人”。那这个“恩人”就是刘姥姥,人们很少有人说“得意浓时易接济,受恩深处胜亲朋”,当年的凤姐也就接济了点刘姥姥,到头来算是“积得阴功”。所以判词说,“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是巧姐遇到了恩人,也是碰巧遇见了恩人。

虽然,这里有点因果报应的思想,但是也总是在劝人向善。而从侧面,足以体现刘姥姥身上那淳朴、善良与知恩图报的美好品质。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论刘姥姥的人生智慧

巧得遇恩人

整部《红楼梦》,一把辛酸泪。到后来,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这个巧姐就算是“有恩的死里逃生”,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大概只有刘姥姥以狼狈不堪之面目出场,却以一个智者的形象而剧终。在《红楼梦》中她可能是唯一一个“混”得最好的人物形象了。得意浓时易接济,受恩深处胜亲朋。刘姥姥的人生智慧,告诉我们应该知恩图报、淳朴善良。

对于这个人物形象,诸君如何看待?

参考资料:

[1] . 曹雪芹,高鹗著 . 红楼梦[M]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08

[2] . 梁冬梅撰 . 永不凋零的野花——刘姥姥形象的文化意蕴兼与林黛玉之比较[J] . 红楼梦学刊 . 2008 , 2:1-20


撰文:王嘉伟 ‖ 编辑:椟中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