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苕木匠读经典(13):“巫蛊”术的要点是:“惑人心”

 坚定前行 2019-07-19


苕木匠读经典(13)

六、“巫蛊”术的要点是:“惑人心”

    上帖说,江充等人以治巫蛊为由逼得太子不得不反。但造反是要有本钱的啊,太子有吗?没有。因为他手里没有兵符,调动不了军队,枪杆子不在他手上。他仅有的力量一是自己的卫队;二是平时养的宾客,也就是结交的一帮自以为有点本事的文人、儒生、侠客、义士。仅凭这点力量造反显然是不够的,但事情紧急,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

太子按照他老师石德的建议,从自己的宾客中选了几位艺高人胆大的侠客,假冒皇上的使者收捕江充等人。江充被擒,送太子处后被杀。其助手韩说怀疑使者的身份,不肯受诏,当场被杀。另两个助手宦官苏文和受伤的御史章赣趁机逃脱,回甘泉宫向汉武帝报告。随行的匈奴巫师檀何等人全部架在火上被活活烧死。

于此同时,太子面见母后求救,报告事情原委后,获得了卫皇后的支持:以平定江充叛乱为名,打开宫中武器库,发给长安城中市民。于是一支由石德为总指挥,太子卫队及皇后卫队为主力,形成的数万民兵队伍就这样被组织起来了。但这些临时组成的部队基本上是些乌合之众,战斗力不强。战斗力强的是驻在城北负责保卫长安城的京城禁卫军,这支部队因住在城北而俗称北军。所以,北军的态度在当时是举足轻重的,太子当然知道,于是自己亲自拿着太后的调兵印符急匆匆地赶到了北营南门外,召见任安将军。

任安将军原是太子舅舅卫青的宾客,所以当太子拿着卫皇后的符节在营门外召见他时,他出来接受了符节。皇后的印符是否有权调动北军这支禁卫军是一个问题,但他接受了皇后的符节,就应当出兵,否则就不该接受。这可是一枚烫手的符节啊。他接受符节后也觉得太烫,所以一时拿不定主意,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决定按兵不动,既不跟随太子起义造反,也不平叛。在这场皇帝父子之争时,保持中立。如果任安将军当时站在太子一边,会是个什么结果呢?当然,历史没有“如果”。

太子杀掉江充后,又发兵攻打丞相府,想捉拿江充的后台丞相刘屈。丞相见事不妙,拨腿就跑,同时派右丞相快马直奔甘泉宫,向武帝报告长安城的消息。太子为什么要将矛头指向宰相呢?因为江充一伙是在丞相刘屈氂直接领导下办案的,而这位刘大人是汉武帝宠姬李夫人弟弟李广利将军的儿女亲家,也是因此而当上宰相的。他们一直想推李夫人的孩子昌邑王为太子,以取代刘据的位置,所以这位宰相对江充一伙的倒行逆施是采取赞赏、纵容态度的。由此也可见,太子心里对这场诬陷案的祸根还是清楚似的。

太子头脑清晰,汉武帝也不傻。所以他接到苏文的报告时,还是站在太子的立场上看问题,以为是江充把太子逼急了,杀他们以泄愤,并不相信性情温顺的太子会造自己的反。于是就派使者去召太子来见。但使者胆小,不敢进城面见太子,就回来谎报说:“太子已经在造反了,欲斩臣,臣才跑回来。”现在又见宰相派人来报告,才相信兔子真的在咬人。于是下令丞相率兵平乱。一时间长安城里刀光剑影、血肉横飞,那就是一场大屠杀啊。太子的民兵哪里是正规军的对手,大战五日的结果是死伤数万人。太子眼看自己的人马打不过了,只能想法溜之大吉。

当时受丞相令守城门阻滞太子党外逃的是司直田仁。司直这个职位是督察京城百官。而田仁与任安一样,曾是卫青的门客,也不想卷进这场皇帝父子之间的家庭纠纷中去,就网开一面放了太子一行数人。太子及两个皇孙最后跟着一位宾客逃到了其在湖县(今河南灵宝西)一个偏僻小村的家里藏了起来。

该宾客家穷,靠编织草鞋卖钱来供养太子等人。这让从没为过钱难的太子很不习惯,就派人去找当地的一户曾经相识的富户筹款,结果暴露了行踪,遭到围捕。太子不愿投降而自杀,宾客及两个皇孙都在混乱中被杀。

太子离开后的长安城内也是一片狼藉:皇后卫子夫畏罪自杀,而且整个卫皇后家族及她与武帝所生的几乎所有子女、孙子全部死于非命,只有太子之孙刘病已(汉宣帝)侥幸被人隐藏起来而获救。汉太子的师傅石德及众多门客,一律被处死。跟随太子发兵谋反的人,一律灭族。受挟迫的官兵们也全部发配到边疆。那可真的是一地鸡毛啊。

平叛后的汉武帝高兴吗?当然不。因为这不是他查巫蛊的初衷,更不是他想要的结果。皇后、太子、皇孙们都曾经是他的至爱,他能不为其惨死痛心吗?太子刚刚逃亡时,有上党壶关的地方关令孤茂上书为太子鸣冤说:

“我听说:父亲就好比是天,母亲就好比是地,儿子就好比是天地间的万物,所以只有上天平静,大地安然,万物才能茂盛;只有父慈,母爱,儿子才能孝顺。如今皇太子本是汉朝的合法继承人,将承继万世大业,执行祖宗的重托,论关系又是皇上的嫡长子。江充本为一介平民,不过是个市井中的奴才罢了,陛下却对他尊显重用,让他挟至尊之命来迫害皇太子,纠集一批奸邪小人,对皇太子进行欺诈栽赃、逼迫陷害,使陛下与太子的父子至亲关系隔塞不通。太子进则不能面见皇上,退则被乱臣的陷害困扰,独自蒙冤,无处申诉,忍不住忿恨的心情,起而杀死江充,却又害怕皇上降罪,被迫逃亡。太子作为陛下的儿子,盗用父亲的军队,不过是为了救难,使自己免遭别人的陷害罢了,臣认为并非有什么险恶的用心……”

皇上见书后虽然有些醒悟,但尚在气头上,没有下诏中止追逃。太子及皇孙被杀后,他才猛然醒来,后悔不己,这时,负责看守汉高祖墓地的小官车千秋又上书为太子鸣冤。他说:

儿子调动父亲的军队,顶多是挨顿鞭子的小罪罢了。天子的儿子有了过错误杀几个人,又算得了什么呢……这是我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白头老翁教导我这样说的。”

这时的汉武帝已经完成从中蛊的状态中清醒过来,体会到了太子的冤情,又获知江充所查巫蛊案大多为冤案,于是马上召见了车千秋。见其高材魁梧,容颜端正,联想到他所说的“梦中有一白头老翁教导我这样说的”,又是负责管理汉高祖刘邦墓地的官员,就有了任用他的想法,因此对他说:

“父子之间的事情,外人是很难发表意见的,却惟独你能向我阐明太子的心迹,这一定是高祖皇帝的神灵让你来教导我,你来做我的辅佐大臣吧。”

于是田千秋被越九级提拨为九卿之一的大鸿胪,数月后,又被任命为宰相。这时,该另一些人倒霉了。他下令灭江充全家,又将其助手苏文活活烧死,其他曾迫害过太子的参与者全部受到了惩处。而当初放跑太子的田仁及按兵不动的任安,也都被先后腰斩。还有那个宰相刘屈氂,也是腰斩。为什么要斩他呢?因为汉武帝醒悟之后,马上发觉他也是江充一伙的,是最希望拉太子下马的人之一。

我们前面说过,这个刘宰相的儿子娶了李广利将军的女儿。而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姬李夫人的弟弟,是李陵将军不愿做其后勤官,司马迁因为他而获罪的那个人。在太子案的第二年,刘宰相送李将军出征时,李将军特别嘱咐他:让他提请武帝立他姐姐李夫人的儿子昌邑王为太子。这话恰好被人听到,并报告了皇上,还同时揭发他也曾请巫师作法,诅咒圣上,欲与李将军一起拥立昌邑王为帝。汉武帝将此事与太子冤案联系到了一起,能不恼怒吗?于是将他用厨车载着游街示众,然后在东市斩腰,妻子也一并来了个当街斩首。李将军得知朝廷变故后,马上投降了匈奴,后被匈奴所杀,其家人同样被汉武帝满门抄斩……

唉,真的如《红楼梦》金陵十二曲所唱的:“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现在我们来做一道选择题: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如果让你来挑选角色的话,你会扮演谁?你会如何去做?把这道题做好了,你可能会想明白许多事呢。

晚年的汉武帝对太子事件越想越难过。在湖县建“思子宫”,并彻底改变了其治国理念。对此,《汉书·西域传》中有一段有趣的记载:

……武帝就颁下诏书,沉痛检讨了以往的失误。诏书说:

“以前有关部门奏请,打算每人增加三十钱的税赋,以供给边疆费用。这是加重老弱孤独人口的困苦。今天又有人上奏,请派士卒到轮台屯田。轮台在车师以西一千余里,以前开陵侯攻击车师时,危须、尉犁、楼兰等六国在长安的子弟都先回国,运发粮畜迎接汉军。各国又自发士卒数万人,都由国王亲自率领,共同包围车师,迫使车师王投降。战后,西域各国兵已疲惫不堪,再无力至大道上为汉军供应食粮。汉军攻破车师城时,粮食虽然很多,但自己带粮行军回不到长安就吃光了。最后身体强壮的吃牲畜,身体病弱的死于道路上多达几千人。我发酒泉郡的驴、骆驼运粮食出玉门关去迎接军队。又命张掖郡发吏卒接迎,路都不很远,但掉队离群滞留的还是很多。

从前,我之所以犯迷糊,是因为军候弘上书说:“匈奴人捆住马的前后蹄,放在长城脚下,骑着马叫喊:‘秦人,我给你们分马。’还因为汉朝使者被匈奴扣留很久不让其归来。所以我就派贰师将军征伐,以增强汉使的威信。古时候卿大夫参与谋事,都参照占卜的结果,不吉利就不去做。所以我当时也曾把捆马书拿给丞相、御史大夫、二千石、诸大夫、郎为文学的都看了,甚至郡、属国都尉成忠、赵破奴等也看了,都说“匈奴人自己捆马,很不吉祥啊!”也有人认为:“匈奴人是要显示自己的强大,就像穷人假装富有一样。”

我曾用《易经》算卦,得《大遇》卦九五爻变(九五爻爻辞: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预示匈奴处境困难,会失败。随军的方士、太史观看天文气象,太卜以龟卜占筮,都认为是吉象,匈奴必定要被打败,而且机会十分难得。又说:“率军北伐,山必克。”对诸将占卦,结论是派贰师将军最好。所以我亲派贰师将军进攻黼山,同时命令他不要再深入。今天看来,这些计谋卦兆都与事情相反,实在谬误。重合侯俘虏了一个匈奴侦探,说: “听说汉军快来了,匈奴命巫师将羊牛埋在汉军必经的道路及河流处,以诅咒汉军。单于送给皇帝的马裘,都命巫师诅咒过。捆马前后蹄,是诅咒汉军必败的事。又占卦,得“汉军中一将不吉”的话。匈奴常说“汉朝虽然强大,但汉人忍耐不了沙漠里的饥渴。匈奴放出一只狼,汉军就要损失一千只羊。

从前贰师将军失败,士卒死的死,俘的俘,逃的逃,我心中常感悲痛。今天又有人建议在遥远的轮台屯田,还要筑亭开道,这是扰乱劳累天下,不是使人民受到好处的作法。今天我不忍心听轮台屯田的话。大鸿胪等又商议,打算招募囚徒护送匈奴使者回去,明确告诉他封他为侯,让他刺杀单于。这种做法是春秋时期的那五个霸王都不肯干的。况且匈奴得到投降的汉人,都要进行搜身,盘问他们所知道的情况。现在边塞的管制不严,对擅自出境的不能禁止,障候的官长驱使士卒打猎,以获取野兽皮肉谋利。士兵辛苦,烽火报警之类的事很少有人过问,这些纪律松驰的情况,也都不上报。后有来投降的,或是捉到俘虏,才知这些实际情况。

现在的主要任务是严禁官吏对人民苛刻残暴,停止官府擅增赋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增加马匹繁殖的命令,以补充边防的需要,但也只是足够边防需要就行了。各郡国的太守、王国相都要上报畜养马匹的方法及增补边防的计划,然后与朝廷的计划进行对照检查。

从此以后汉朝不再出兵打仗。同时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以表明从此开始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从此开始更多考虑如何使国家和人民富裕、幸福起来……

《汉书·西域传》中的这段文章,原本只是记叙汉武帝对匈奴政策改变的情况,但被后人摘取出来,又在后面重新增加了一段可能的往事,并取了一个吸引人眼球的名字:《轮台罪己诏》。增加的一段内容是这样的: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三月,汉武帝到钜定县亲自耕田。回京途中巡游泰山,扩建祭天神坛。庚寅(二十六日),在明堂举行祭祀仪式。癸巳(二十九日),在石闾山祭祀地神,并接见群臣,汉武帝说道:

朕自即位以来,干了很多狂妄悖谬之事,使天下人愁苦,朕后悔莫及。从今以后,凡是伤害百姓、浪费天下财力的事情,一律废止!”

田千秋说:“很多方士都在谈论神仙之事,却都没有什么明显的功效,我请求皇上将他们一律罢斥遣散。”

汉武帝说:“大鸿胪说得对。”

于是将等候神仙降临的方士们全部遣散。此后,汉武帝每每对群臣自叹说:“我往日愚惑,受了方士的欺骗。天下怎会有神仙,全是胡说八道。节制饮食,服用药物,最多是可以少生些病而已”。

这份《轮台罪己诏》的真实性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汉朝的治国理念由此发生了急剧转变,却是肯定的。重新回到了文景之治时以民休息,大力发展经济的轨道上来。重新回到了黄老所主张的休养生息的轨道上来。这也是太子一直希望的。

回顾一下汉武帝的时代,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也留下了不少值得思索的问题。

馆陶长公主诬陷太子刘荣的母亲栗姬行巫蛊术,结果自己的女儿正好裁在巫蛊术上。汉武帝因为长公主对栗姬行巫蛊术的诬陷而上台,也在诬陷案的阴影中悲伤地结束了自己的统治。可见因果报应不虚,起心动念很重要。

太子派被灭了,反太子派被灭了,中间派还是被灭了,剩下的是什么派?

靠卫皇后关系当上宰相的公孙贺没有善终,靠李宠姬关系当上宰相的刘屈氂也没有善终,到是没有任何背景的车千秋,当了十二年宰相,最后善终了。

汉武帝接受的是道家思想,却要提倡独尊儒学。太子接受的是儒家思想,却一直想无为而治。汉武帝提倡儒学,却常常是使用道家的方法行事。太子接受了儒学,却最后没有了立足之地……

最有意思的是其“罪己诏”中所述武帝出兵的决策过程。他似乎是想学习《礼记·礼运》中所说“故宗祝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王前巫而后史,卜、筮、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无为也,以守至正。”的决策过程。但操作起来怎么就只剩下了一些表面的形式,而内容完全变味了呢?尧、舜、禹是这样用的吗?周公、文王是这样用的吗?《周易》是这样用的吗?都不是。或者说,我们发现至少在汉武帝的时代,他的那些跟班己经不知道先秦智者们对重大问题是如何决策的了,也不知道经典该如何读了。我们以“巫蛊”的问题,来说明汉武帝的智者们对经典的陌生感吧。

我们前面说过: 巫、蛊术属于道家厌胜法。所谓“厌胜”,就是用法术来战胜自己所厌恶又奈何不了的人。因为平时奈何不了,所以通常都不敢当面作法,而是采取秘密的形式来诅咒。俗称“行巫”或“放蛊”。

该定义不是现代人下的,而是至少源自于汉武帝的巫蛊案。但这种定义并不是先秦智者的本义,并不是经典的本义。经典是如何本义的呢?我们翻开《周易》蛊卦读一读就清楚了。这一卦的内容是讲腐败问题的。或者说,“蛊”这个字的本义不是诅咒人,也不是《说文》所说的指毒虫,而是指木器被虫蛀后的那种内部腐败的现象。

以汉武帝时的这场巫蛊案为例,真正的巫师不是阿娇所请的楚服,也不是江充所请的胡巫,而是馆陶长公主和江充这些动摇帝王的人。是的,是他们。馆陶公主动摇了汉景帝立太子刘荣的心,江充动摇了汉武帝对太子刘据的信任,这才是蛊。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那才是真正的蛊术,才是先秦经典中会告诉你的蛊。中国有句“蛊惑人心”的成语,其实已经道破天机了。“蛊”指的是“惑人心”,而不是背后鬼鬼祟祟的诅咒。这点我们现在不展开了,过几天学《周易》的时候,大家自然会明白的。

何许有人会问了:那些巫师们的诅咒有效吗?也是有的,但效果远逊色于长公主和江充等人的手段,而且那是另一个形而上的问题,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了,我们以后讲《道德经》的时候再讲。

今天就讲这么多,而且不读经了。

为什么今天不读经呢?因为已经有几位网友提醒我,帖子内容太多了,不好消化。

这几张帖子之所以内容多,是因为“故事”和“读经”两部分很难分开。“故事”只是为了“读经”时的铺垫,如果分开来就有了跑题的嫌疑。比如我们第二章是在讲“如何读经典”,是想通过分析司马迁如何曲笔释经而给我们造成了读经的困难。而“故事”部分常常只是在交待时代背景,以主题无关。这样写只是我想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司马迁为什么要曲笔读经的一个创意和尝试,看来这种尝试不太适合微信这个平台。下一章开始咱们改,每帖内容写少一点吧。

下一帖讲《报任安书》,讲司马迁的结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